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广西某猪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分离1株病毒,该病毒株在PK-15出现细胞病变,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细胞培养物接种家兔出现伪狂犬病症状。进而用所分离病毒的DNA作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p50基因中433-651之间217bp长的特异性片段。分离的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GXA株。  相似文献   

2.
从江西省两猪场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差异较大的仔猪病例中分离到两株有囊膜的正二十面体病毒(命名为GN9801和GN9802),经鉴定均为伪狂犬病病毒。GN9801毒株对猪的致病性及致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作用均比GN9802毒株强。  相似文献   

3.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西某猪场发病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疑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毒株,通过BHK-21细胞培养、病毒毒力滴定、中和试验、PCR检测病毒方法对该分离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病毒在BHK-21细胞培养盲传4代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用BHK-21细胞测定其毒价TCID50为10-8.042/0.1 mL;PCR体外扩增可见其扩增片段与预期目的条带相一致;据此分离病毒株的上述特征,鉴定该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命名为SX09。  相似文献   

4.
从河南省某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及内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在PK15细胞上连传5代,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病毒接种于家兔和小鼠,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发病症状;提取所分离病毒的DNA作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可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的特异性片段。  相似文献   

5.
应用乳胶凝集试验,对江苏省兴化市的135个养猪场(户)的2250份猪血清样品进行PR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258份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8.13%,其中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猪和非免疫猪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9.22%和5.95%;未免疫的规模猪场和散养户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2%和4.74%.部分免疫猪的PRV抗体水平较低,应及时进行强化免疫;部分未免疫猪的血清抗体呈阳性,存在PRV感染现象,而且规模猪场感染程度比散养户严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猪伪狂犬病病毒粤A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东番禺某猪场病死仔猪中分离到一株疑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毒株,通过对其理化特性的鉴定,中和试验,实验动物回归试验,电镜观察,PCR扩增及感染力测定,发现其对氯仿、乙醚均敏感,能中和Pr不标准阳性血清,实验兔接种该病毒后,发生瘙痒并麻痹致死,电中见病毒粒子呈示规则圆形并带有囊和纤窝。PCR体外扩增可见其不A株在同一水平位置上有相同的电泳带,用Marc145测定其毒为10^7.5TCID50/  相似文献   

7.
从泰州市姜堰区某猪场发生的疑似伪狂犬病病猪中采集病料,接种PK15细胞,收取细胞病毒液并提取DNA,经PCR检测及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猪伪狂犬病毒,命名为TAIZ130417。分离的病毒在PK15细胞上的生长滴度可以达到108.12TCID50/m L。将该病毒接种家兔,家兔很快出现奇痒并最终死亡等伪狂犬症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2010年8月-2011年7月对河南省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郑州市不同规模猪场的1285头猪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被检的1285头猪中猪伪狂犬病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30.97%,其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郑州市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19%、20.62%、29.96% 、42.41%和25.68%,各地区之间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规模养殖场的猪伪狂犬病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规模化养猪场的阳性率低,小型养殖场的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9.
于2013年从南京某猪场送检发病仔猪脏器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病样组织液上清经BHK细胞分离培养后,利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进行鉴定,PCR可以扩增出PRV gE基因的全长片段,且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呈现阳性荧光反应。将命名为NJ株的分离病毒接种家兔,被接种的家兔很快出现瘙痒、死亡等伪狂犬病症状。与以往发表的伪狂犬病毒gE基因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的伪狂犬病阳性血清对分离株有一定的中和能力。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南京某猪场流行的伪狂犬病毒存在一定的抗原变异。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从南京某猪场送检发病仔猪脏器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病样组织液上清经BHK细胞分离培养后,利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进行鉴定,PCR可以扩增出PRV gE基因的全长片段,且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呈现阳性荧光反应。将命名为NJ株的分离病毒接种家兔,被接种的家兔很快出现瘙痒、死亡等伪狂犬病症状。与以往发表的伪狂犬病毒gE基因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的伪狂犬病阳性血清对分离株有一定的中和能力。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南京某猪场流行的伪狂犬病毒存在一定的抗原变异。  相似文献   

11.
采集福州郊区病仔猪的鼻腔黏液、脑、脾脏、肾脏、淋巴结等组织病料,研磨上清接种到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和狗肾(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对分离病毒株进行形态学、血清学、荧光抗体试验、动物接种试验、PCR试验等鉴定,确定所分离的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命名为PRV-FZ株.根据GenBank收录的PRVg...  相似文献   

12.
猪伪狂犬病毒(PRV)的流行对中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而2011年后许多已免疫PRV疫苗的猪场频繁出现gE抗体转为阳性现象,感染猪出现PRV的临床症状,并出现所谓的“流产风暴”,学者们怀疑PRV的重新流行与病毒毒力增强和基因变异有关。为了解PRV变异情况,从各地疑似PRV阳性病料中,通过PK-15细胞分离出4个毒株,对毒株传代培养,进行TCID50与LD50测定,对主要毒力基因gBgCgETK进行扩增测序后分析,确定该4株病毒为PRV株,分别命名为FJ01株、FJ03株、YK株和MS2018株,滴度分别为10-6.63、10-7.08、10-8.10、10-7.18 TCID50s·0.1mL-1,对Balb/c小鼠的LD50分别为102.17、102.72、103.44、103.51 TCID50s,可见FJ01株的毒力最强。对4个毒株的毒力基因与其他PRV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并建立进化树,FJ01株、FJ03株、MS2018株与中国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毒株如HNX株、HNB株、JS-2012株等在一个大进化分支上,亲缘性较近,而与疫苗株Bartha-K61、SA215等,国际经典毒株Becker、Kaplan等亲缘性较远,变异较大。YK株与国际毒株亲缘性更近,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自2011年底以来,PRV发生了变异,传统的PRV弱毒疫苗已不能对PRV变异株提供完全保护,这给我国PR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解安徽省PRV流行特征及其主要毒力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利用PCR技术、细胞接种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兔体接种试验等方法,对安徽省临诊病例中疑似PRV感染的病猪进行病原检测及PRV分离鉴定,并通过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对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gE、gI、TK、gB、gC、gD)进行克隆及测序分析。2016—2018年安徽省临诊病例中共分离鉴定15株PRV;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序列均与2011年后国内PRV变异株同源性较高;与2011年前国内PRV经典株序列比对,PRV分离株gE、gB、gC及gD基因存在多个位点的一致性替换、插入或缺失,且gE、gC基因多位点突变位于其重要的抗原表位区。本研究分离的15株PRV均为变异株,变异株已成为安徽省主要的流行毒株。15株PRV分离株的gI、TK基因序列较为保守,而gE、gC蛋白抗原表位区...  相似文献   

14.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接种和鸡胚成纤维单层细胞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江西省某猪场死亡仔猪的脑、肺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家兔48 h后开始表现不安,呈奇痒为特征的神经症状并死亡。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并使细胞出现病变、死亡。电镜观察到病毒粒子呈圆形,囊膜清晰可见,直径130~170 nm。根据已发表的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可扩增特异性953 pb DNA片段。证实分离的病毒株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伪狂犬病病毒GN0605株。  相似文献   

15.
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津市郊县某猪场发病仔猪脑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有白色的痘斑出现,接种PK-15和BHK-21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毒价(TCID50)为10-6/mL,且能被PRV阳性血清中和;将病毒给家兔注射后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并导致死亡。通过上述试验结果证明,该分离毒株为伪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毒(PRV)野毒株的流行情况,为指导猪场防控和净化伪狂犬病(PR)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2013年采集广西地区300个规模化猪场的3950份猪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PRV抗体检测,并对不同地区、种类猪群的PR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2010~2013年抽检的300个规模猪场中有23.00%为PRV阳性猪场,3950份猪血清样本中有5.16%为阳性样本,且二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RV阳性猪场率高于广西平均水平的5个地级市分别为北海(75.00%)、百色(42.86%)、崇左(35.71%)、南宁(25.17%)和柳州(25.00%),PRV样本阳性率高于广西平均水平的4个市分别是崇左(9.71%)、百色(9.09%)、南宁(6.50%)和钦州(6.12%).从不同地区来看,感染猪场以桂西和桂南地区较高,PRV阳性猪场率分别为30.00%和27.23%,PRV样本阳性率分别为5.21%和6.80%.种猪的PRV感染率(6.45%)明显高于肉猪(2.52%).[结论]广西猪群已普遍存在PRV野毒株感染,感染率逐年上升,且以种猪感染风险较高,实际生产中可采取实时野毒抗体监测、淘汰PRV阳性种猪、强化疫苗免疫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7.
采集临床疑似伪狂犬病例病料并分离到1株病毒。PCR鉴定仅能扩增出伪狂犬病毒特异性条带,其他常见的7种猪群疫病病毒为阴性。家兔接种试验能引起典型的神经症状,最终衰竭死亡,证实所分离病毒为强毒株,将分离到的伪狂犬病毒命名为HX14株。选取我国不同时期分离的伪狂犬野毒gE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HX14株与参比序列同源性在93.8%~97.2%之间,同源性最高的是Min-A株,最低的是GZ-Z1株。氨基酸序列比较,HX14株和Ea、GDSH、HB-HS、HB-LF、HBJZ、LXB6、LXB88、Min-A、P-PrV、Yangsan株的同源性均为93.2%,与89V87同源性最低,为88.1%。HX14株在8个氨基酸位点上和参考毒株明显不同,分别是P~(12)→M~(12)、~(14)LRREPP19→~(14)CSARAA19、T~(115)→R~(115)。研究表明HX14株为gE基因变异较为明显的伪狂犬野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18.
伪狂犬病病毒Min-A株TK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参考GeneBank收录的伪狂犬病病毒TK基因的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对PRV Min-A株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于pGEM-T Easy载体.对重组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基因测序,证实了克隆片段的可靠性.测序结果表明目的片段包含1个957bp的开放性阅读框(ORF),编码3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TK ORF上游-22,-166,-199位存在3个GC框样序列,在终止密码子下游第110个核苷酸处的l306位存在有多聚腺苷加尾信号.PRV Min-A株与PRV Ea株、NIA-3株TK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4%,97.9%;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8%,97.2%.通过对α疱疹病毒TK氨基酸进行多序列比较.获得了在PRV TK氨基酸序列上的6个保守区间.推测这些保守氨基酸对于胸苷激酶(TK)结构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的发挥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近年从郑州郊区鸡群中分离到的1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Jin13株)进行定型鉴定,作者采用气管环(TOC)中和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单抗交叉ELISA、序列分析和免疫试验对其进行了研究。气管环(TOC)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表明Jin13病毒只与M41阳性血清反应,而与其它ND、EDS76、H9AI、IBD标准阳性血清不发生反应,序列分析证实该分离毒Jin13株是IBV。在交叉气管环(TOC)中和试验和交叉血凝抑制(HI)试验中Jin13株与肾变型Y株不交叉(R≤0.25),而与马萨株血清型的M41株和H52株有明显交叉(0.25≤R≤0.8);单抗交叉ELISA结果显示Jin13株与针对M41株的J1单抗有很好的反应(≥640~1 280),而与针对肾变型Y株的单抗C2几乎不反应(≤40),这进一步证实了Jin13与呼吸型M41株、H52株属同一血清型。与M41株相比较,Jin13株S1氨基酸序列在第126,386,390,461位出现了突变,又在S1基因第1 166位出现一个新Aiu I酶切位点,是M41株的一个变异株。对Jin13株纯化后原代毒进行免疫效力检测证实其免疫原性优于M41株和H52株。Jin13毒株是一株免疫原性良好的IBV地方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20.
乙型脑炎病毒SXBJ07株的分离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乙型脑炎病毒(JEV),确定分离毒株的基因分型及其E区段氨基酸的序列特征。【方法】采用BHK-21细胞培养法,从猪脑组织标本中分离出1株病毒,对其进行细胞和免疫荧光试验,同时采用RT-PCR扩增并克隆该毒株的PrM、E区段核苷酸序列,利用PrM(456~695位)区核苷酸序列与36株参考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并对E区核苷酸序列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分离株和疫苗株氨基酸的同源性及关键结构域的差异。【结果】分离出的病毒经细胞病变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为乙脑病毒,命名为SX-BJ07;用该病毒感染BHK-21细胞,72 h后所有细胞均发生病变(CPE);用该病毒接种3日龄乳鼠,72 h之内即可导致乳鼠死亡;SXBJ07株PrM(456~695位)区基因分型证实,分离株属于基因Ⅰ型,E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7.7%和97.0%,但在E蛋白的活性关键结构域有13个氨基酸存在差异。【结论】从陕西省境内首次成功分离到1株Ⅰ型乙脑病毒,初步确定了该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对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