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育成的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先后通过福建省、安徽省、国家品种审定和贵州认定,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和全国主导品种,表现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在生产上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介绍了Ⅱ优航2号品种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超级杂交稻适宜插植密度和移栽叶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刘龙生  陈玉梅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05,19(4):239-240,243
采用不同栽培密度和叶龄研究了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高产栽培的适宜插植密度和移栽叶龄.结果表明,两优培九采用适当稀植和中苗移栽,分蘖节位低、单株分蘖数多、有效穗数多、群体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籽粒产量高.该组合在衡阳地区作一季晚稻栽培,产量11~11.5 t/hm2的适宜插植密度为30 cm×30 cm,移栽叶龄为3.5~3.7叶.  相似文献   

3.
插植密度与插植苗数对超级稻产量和抗倒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早、晚季以常规超级稻桂农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插植密度和栽插苗数对产量、产量构成和植株抗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晚季水稻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高密度有利于高产,但对早季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插植苗数对早、晚季的产量影响较小,未达显著水平。(2)栽插密度对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插植苗数对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对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3)丛、株抗倒力随插植密度的增大和插植苗数的增多而下降。综上所述,对于常规超级稻品种桂农占在高肥力稻田、适宜的施N量和合理的N肥运畴条件下,早季插植密度以24万丛/hm2、每丛插3苗,晚季插植密度以30万丛/hm2、每丛插4苗,能较好兼顾高产、高效和有效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水稻Y两优143号为材料,使用30 cm×12 cm、30 cm×14 cm、30 cm×16 cm、25 cm×12 cm、25 cm×14 cm、25 cm×16 cm进行插植密度对比,设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单产最高的是30 cm×14 cm处理,平均8 460.0 kg/hm2;纯收入也是30 cm×14 cm处理最高,为3 979.5元/hm2。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选择超级杂交早、晚稻组合陆两优996和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陆两优996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和N素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递增,淦鑫688稻谷产量和N素积累量以中等密度处理M2和M3较高.有效分蘖期随着密度降低而后移,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随密度的提高而递增.有效穗数与移栽基本苗数显著正相关,成穗率与移栽基本苗数和最高茎蘖数显著负相关,低密度有利于提高成穗率.早稻移栽基本苗数对有效穗数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群体自动调节能力不如晚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随密度的提高而递减.二次枝梗和颖花的退化率与其分化数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以杂交稻Y两优143号为材料,使用江苏产富来威2Z-455和小精2ZX-430A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插秧,设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无论从实际产量还是纯利润上分析,均为处理B(插植密度为30 cm×14 cm)的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珞优8号进行不同秧苗素质、施氮水平及插植密度高产栽培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秧苗的单株带蘖在4个以上更有优势;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种植珞优8号,施肥量以纯氮10~14kg/667m^2为宜;密度以1.8万穴/667m^2处理的不同密植方式,其产量相对差异较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以超级稻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12.0 kg/667m2的氮肥供应水平下,研究了中稻不同叶龄移栽和不同种植密度条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龄和不同密度处理下Ⅱ优航2号生育期幅度在122.0~125.3 d,以5月上、中旬适时早播早插,5~6.5叶龄移栽,密植规格23.3 cm×23.3 cm,能较好兼顾群体与个体,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宁化县烟后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化县2008年全县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1.22万hm2(其中烟后超级稻7 253.3 hm2,中稻4 980hm2),安排33.3 hm2以上核心片4个,主要组合为Ⅱ优航2号、Ⅱ优航1号、特优627等.经省、市农业部门组织专家对城南乡龙下窠村核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面积37.3 hm2加权平均产量10 582.5kg&m2(其中高产田块平均产量11 962.5 kg/hm2,中产田平均产量10 873.5 kg/hm2,低产田平均产量10 009.5 kg/hm2),比同类田对照增产1 210.5 kg/hm2,增幅12.9%,获得良好的示范增产效果.现将大面积产量水平超10.5 t/hm2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品种强化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超级稻强化栽培开展品种与密度两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密度间插三苗比插双、单苗增产极显著,插双苗比单苗增产极显著,在所有处理中,以P88S/0293插三苗的产量为最高。表明海南北部地区早季超级稻强化栽培适当密植对高产具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空育131、龙粳26为试验材料,在尿素用量为300 kg/hm^2、NPK比为1∶0.5∶0.5的施肥水平下,研究了4个插植密度对水稻叶片生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力强的穗数型品种空育131的适宜插植密度为1.11-1.35万丛/667 m^2,分蘖力中等的穗重型品种龙粳26的适宜插植密度为1.65-2.22万丛/667 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高产条件下不同超级稻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特性,选用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超优1000等5个超级稻品种,以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为对照,于2016年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900、超优1000均以高密度(24万丛/hm^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1 469.33、13 438.75、11 125.56和11 969.35 kg/hm^2,比低密度处理(12万丛/hm^2)增产11.71%、9.41%、25.80%和9.90%,增产原因在于这4个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低密度和中密度处理分别高出40.76%和33.24%。Y两优2号在插植密度为12万丛/hm^2时,有效穗数较高并且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植密度,因而有着较高的实际产量,达到11 172.44 kg/hm^2。24万丛/hm^2处理时所有超级稻品种齐穗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总量均较高;黄华占则在低密度下(12万丛/hm^2)有着最高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杂交晚籼钱优2015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移栽密度对钱优2015的生育期影响不大,对产量性状中穗长、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很大,移栽密度在1.4万/667m2时,能兼顾群体和个体,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以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穗重型品种绥粳4号和穗数型品种垦鉴稻6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以明确第二积温带水稻适宜移栽密度,分析高产形成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在寒地第二积温带种植,穗重型品种和穗数型品种均以行距24.0 cm、株距13.3 cm处理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最佳缓释氮肥用量与密度配置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缓释氮肥用量、移栽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新组合Y两优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和密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施氮量、移栽密度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地影响水稻产量;氮肥用量和密度分别为189.5 kg/hm2(折纯N)和20.8万穴/hm2时产量最高(10.608 t/hm2),最佳经济施氮量和最佳密度分别为189.0 kg/hm2和20.7万穴/hm2,此时最佳经济产量为10.069 t/hm2。  相似文献   

16.
超级稻两优616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级稻新品种两优616是由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超级稻新品种,于2012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总结了2013年两优616在尤溪县溪尾乡示范片作烟后稻的种植表现,介绍其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以叶片不同气孔密度(高、中和低气孔密度)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齐穗期研究水稻剑叶光合特性、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水稻叶片中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气孔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合成酶活性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高气孔密度水稻叶片Rubisco活性、净光合速率、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气孔密度水稻;不同叶片气孔密度与中性转化酶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气孔密度增加提高了水稻叶片光合效率,促进了蔗糖积累及蔗糖代谢酶活性提高,有利于更多光合产物——蔗糖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