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ummary

The efficacy of candidate activators o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Bion® (Syngenta, Basel, Switzerland), Rezist® (Stoller Enterprises, Houston, Texas, USA), and Milsana® (P. J. Margo Pvt. Ltd., Bangalore, India), was evaluated for the control of powdery mildew (Podosphaera xanthii) on cucumber and zucchini. Each candidate activator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on both crops in a glasshouse, where spore inoculum was applied to treated leaves. Both Bion® and Rezist® induced increased chitinase activity in plants, confirming their action as activators of SAR. However, Milsana® did not have this effect, suggesting that its mode of action was as a direct inhibitor of infection by spores. In the field, two or three applications of Bion®, at 14-day intervals, gave consistently better results in protecting cucumber plants from powdery mildew. Several applications of Milsana® alone were less effective than a single application of Bion® alone. However, several applications of Bion® adversely affected plant growth, resulting in lower yields. The application of Milsana® before or after Bion® provided effective control of powdery mildew and minimise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Bion® on yield. Application of all three candidate activators alone, on field-grown zucchini did not control powdery mildew, although a systemic increase in chitinase activity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Bion® or Rezist®.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 of action of Milsana®, and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ease load and the timing of activator application(s) may improve the control of powdery mildew.  相似文献   

2.
3.
白露佼  蔡芳  王鹏 《长江蔬菜》2015,(20):95-97
为明确青海互助县温室大棚黄瓜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类,随机调查种植黄瓜的日光温室,采集发病的植株组织,对白粉菌进行无性型扫描电镜观察和 DNA 提取。试验结果发现,互助县温室大棚内白粉菌为苍耳单囊白粉菌,生产中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可结合高温闷棚灭菌。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防治黄瓜苗期白粉病,照射时间长孢子萌发率低,相对防治效果好,但对寄主影响大。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对白粉菌孢子的致死效果越好,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致死率逐渐增加,但始终达不到100%,如每次处理时间30 min,每天处理1次,4~7 d孢子的致死率分别是95.5%、97%9、7%、98%。紫外线每次照射时间越长,照射次数越多,病情指数在照射前后变化越小,说明每次处理时间越长,处理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但对黄瓜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5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进行了防治效果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EC948500SC90mL/hm2以上剂量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好力克430SC、NATIVO75WG、凯润250EC、特富灵30WP的正常的推荐剂量的防效,且保叶效果也明显较好。在黄瓜白粉病发病盛期使用AEC948500SC,对黄瓜安全,对白粉病有特效,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109 cfu/g)和氨基寡糖素对有机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白粉病发病较轻时,连续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和氨基寡糖素700倍液能较好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7.2%~90.7%和52.5%~91.5%。建议在有机黄瓜未发生白粉病或白粉病病情指数小于10的情况下应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7.
根据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QTL的插入/缺失突变,将其设计成共显性的In Del分子标记。通过群体连锁分析,发现In Del-MLO1标记与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共分离。应用该标记对24份来自世界各地且白粉病抗性已知的黄瓜材料进行抗性验证,21份材料的抗性表型与标记的带型一致,说明在黄瓜进化和驯化过程中,造成抗病表型的该插入/缺失突变发生普遍。因此,该In Del标记适合于大多数黄瓜材料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从而加快黄瓜白粉病抗病育种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选取3个籽用西葫芦品种,分别采用平作和垄作2种种植模式和3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模式对不同籽用西葫芦品种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和种植模式对籽用西葫芦病害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在低密度垄作条件下,白粉病发病较轻,绵腐病不发生,高密度平作条件下,病害相对较重;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垄作种植较平作种植产量显著增加;同一品种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密度处理中,低密度和对照较高密度处理产量高。目前,平作种植条件下,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河套灌区的籽用西葫芦生产,若要提高种植密度需要改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植物内生放线菌防治西葫芦白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葫芦白粉病为对象,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叶盘筛选试验,从50个内生放线菌菌株中筛选出2个防病效果较好的菌株,叶盘筛选试验发现菌株GKSHJA和PR1-8的无菌滤液原液在接种病菌的同时使用防治效果最佳,分别达到60.98%和63.22%。温室人工接种白粉病菌的盆栽试验发现,GKSHJA无菌滤液原液在接种前、接种后24 h喷雾,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55.22%和16.44%;菌株PR1-8的相对防效分别为51.94%和24.39%,且GKSHJA和PR1-8无菌滤液的5倍稀释液在接种病菌的同时使用也有一定的防病效果,其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7.81%和30.19%。在自然感病的田间试验中,菌株GKSHJA和PR1-8无菌滤液的5倍稀释液对西葫芦白粉病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56.33%和69.88%。这些结果表明,菌株GKSHJA和PR1-8作为防治瓜类白粉病的生防菌株,具有开发应用潜力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测定生防菌H1、H2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生防菌H1、H2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35.28%、35.75%,说明生防菌H1、H2不只对黄瓜白粉病效果明显,对黄瓜霜霉病也表现出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杀菌广谱性。  相似文献   

11.
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与连锁标记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瓜高感、高抗白粉病自交系M12、M3为亲本组合得到的F2群体和BC1群体为试材,采用苗期接种鉴定,探讨了黄瓜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合BSA法和SSR技术,获得了与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连锁的SSR标记。结果表明,供试亲本间白粉病抗性主要受一隐性单基因控制。对F2单株进行SSR分析,鉴定出1个与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连锁的标记SSR15592,该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7.62 cM。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预测日光温室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以日光温室水果黄瓜为试验材料,于2020年9—11月在北京市不同方位的4个日光温室内,运用无线网络环境监测系统对日光温室黄瓜的生长环境(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并同步进行白粉病流行调查.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日光温室黄瓜白粉病预测模型,预测黄瓜白粉病是否发...  相似文献   

13.
柴立平 《蔬菜》2018,(11):54-60
为研究臭氧的防治效果,以常规管理的温室为对照温室,以安装有臭氧发生器的温室为试验温室进行探索;并为了探究臭氧发生器在温室的应用效果,以中农26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来研究发生器对白粉病的抑制效果及臭氧的最佳使用浓度。结果表明:相比对照温室,黄瓜整个生长期结束后,使用臭氧发生器的温室杀菌剂使用量整体减少了77.8%。YLO3-10W型智能臭氧发生器能够显著抑制白粉病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臭氧浓度达到0.20 mg/m~3以上时,能够显著抑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而当臭氧浓度长时间维持在0.24 mg/m3以上时,会灼烧黄瓜叶片组织,影响黄瓜正常生长结实,即臭氧在黄瓜上的使用浓度为0.20~0.22 mg/m~3。综合来看,YLO3-10W型智能臭氧发生器的投入应用能够大幅减少化学药剂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以日光温室黄瓜为试材,分析了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研究了弥粉法施药技术模式对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以期获得设施黄瓜减药的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在2017年春茬试验中,弥粉法施药技术模式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85.74%、86.70%;2017年秋茬试验中,弥粉法施药技术模式对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4.18%、85.57%、80.91%,显著优于常规喷雾处理,且农药使用量减少了85.20%。说明弥粉法施药技术模式适合在日光温室黄瓜主要病害防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以黄瓜品种津绿30号为试材,研究使用空气净化杀菌器对设施环境中病菌群落、有害气体及黄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净化杀菌器对设施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病原菌有显著的清除杀灭效果;与不使用空气净化杀菌器的对照相比,使用空气净化杀菌器能提高黄瓜光合作用,降低气传病害的病情指数,有效阻止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黑星病和蔓枯病等黄瓜常见病害的传播,显著降低黄瓜体内过氧化物酶SOD、POD、CAT的活性和MDA含量,显著提高单瓜质量和产量;此外,空气净化杀菌器还能降低劳动作业强度,提高设施环境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分子标记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黄瓜对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国内外29份典型黄瓜品种(系)和两个杂交组合的4个分离群体为试材,研究了黄瓜对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苗期和成株期,29份黄瓜材料的霜霉病和白粉病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8和0.677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K8×K18组合的BC1P1和F2群体的霜霉病和白粉病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5和0.4933,K10×K18组合分别为0.4976和0.2868,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采用AFLP分析,发现E25M63-103标记与控制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某个数量感病基因紧密连锁,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验证了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某个抗性相关基因是紧密连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农202’为极早熟、抗病、优质、高产、全雌性一代杂种。植株生长旺盛,田间高抗白粉病、角斑病、枯萎病, 兼抗黑星病和霜霉病。适合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和华东大部分地区春季保护地栽培。产量75 t/ hm2。瓜棒形, 长约30 cm, 横径3. 0 cm 左右, 单瓜质量150~ 200 g, 果皮深绿, 刺白, 口感和商品性均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利用植物资源中所具有的杀虫、杀菌、抗病毒和除草等特性的天然活性物质,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延缓靶标生物抗药性的目的,从黄柏皮、大黄、松脂、芦荟、皂角、苦楝根等多种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并混配加工成水剂,对黄瓜白粉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并研究了黄瓜、南瓜、西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多种植物活性物质混配剂对黄瓜白粉病的侵染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制活性EC_(50)值为5.981 7;对黄瓜、南瓜、西瓜白粉病的防效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稀释400倍对黄瓜、南瓜和西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75.8%、76.7%和78.1%,施用后对以上瓜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浓度8%氟硅唑微乳剂进行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1hm2用8%氟硅唑微乳剂的69~90g兑水750kg,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间隔期为7d,共喷3次。药后7d各处理防效分别77.46%~80.94%,且对黄瓜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