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研究表明,每公顷用10%益舒丰颗粒剂30kg、5%涕灭威颗粒剂45kg、98%毖速灭颗粒剂60kg对花生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55.9%、63.8%、63.7%;施用益舒丰以播种沟撒施和花生墩间施用为好,施用该药剂的深度以10~15cm为宜;采用深耕、增施有机肥(鸡粪)及轮作换茬、地膜覆盖栽培等措施,对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1977—1987年,作者对甲基异柳磷防治花生田地下害虫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花生播种期亩用20%甲基异柳磷乳剂有效成份90克“盖种”,防治大黑蛴螬等害虫,保苗率为90.92%;生长期亩用40%甲基异柳磷有效成份200克“施墩”防治暗黑金龟甲及其蛴螬等为害荚果、根系的地下害虫,虫口减退率96.65%,保果率94.28%,较不施药的增产,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防线剂1号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2年,经过盆栽,小区及大面积示范试验证明:防线剂1号亩用有效成分300g,结合花生播种,将药施于播种沟内15cm深处,田间平均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效果为68.81%,增产113.44%,同时能兼治花生种苗期发生的蛴螬、金龟甲、蚜虫及蓟马等多种地上地下害虫。此药防效、增产率均高于涕灭威、克线磷、益舒宝、呋喃丹等药剂,是DBCP较为理想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4.
广东花生根结线虫经华南农学院植保系鉴定其学名为Meloidogyne arenaria Chitwood,属垫刃目,异皮科。 遂溪县黄略公社历年花生播种面积为1.2—1.3万亩左右,每年花生根结线虫病发生面积约五千亩左右,严重的一千亩多。发病田受害株率一般为20—30%,重的40%以上,高达70%,估计每年损失花生荚果约10—15万斤。  相似文献   

5.
临沂地区花生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及化学防治调查研究徐德坤,王琪,黄乐利(临沂地区植保站,276001)(临沭县植保站)花生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haplaChitwood)是花生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近些年来在我区的发生为害十分严重,影响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6.
1978~1980年,对大连染料厂及明水农药厂研制生产的90%及25%氯化苦乳剂的系统研究证明:在花生播种前,亩用有效成分量4500克,随耕地施于深15厘米以下犁沟内,耙平耢实,镇压,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效果达77.90%,增产56.21%,防病增产均明显。  相似文献   

7.
2 4  3种药剂直接防治幼虫试验结果3种药剂及毒土法直接防治幼虫试验结果见表 3。由表 3可知 ,3种药剂用毒土法直接防治幼虫的效果均不佳。 2 0 %新型稻乐丰乳油防效最差 ,防效仅为 15 7%~ 2 6 5%。 2 0 %象甲净乳油的防效为 54 3%~ 58 5%。 4 0 %特制甲基异柳磷 ,防效为 4 3 7%~ 6 1 2 %。2 5 不同药剂对水稻及鱼类的安全性1998、1999两年的防治成虫、幼虫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的 9种药剂对水稻安全。施药后 1~ 15天观察处理区的水稻长势 ,叶色、株高及分蘖动态均表现正常。呋喃丹、特制甲基异柳磷对鱼类毒性较大。2 6 不…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13年,在福建省漳州市进行香蕉根结线虫病害的分布和危害性调查,结果表明:香蕉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田间香蕉的株发病率达79.3%,苗圃香蕉假植苗株发病率达94.8%,带病香蕉苗成为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重要侵染源。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鉴定结果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且存在根结线虫的混合种群。  相似文献   

9.
1984~1991年,经过盆栽、小区及大面积示范试验指出,涕灭威每公顷用有效成分2.3~2.5kg,结合花生播种,施于种沟内5~10cm深处,对花生安全,田间平均防效为65.85(51.9~73.1)%,增产78.68(23.5~103.7)%,同时能够兼治种苗期发生的蛴螬,金龟甲,蚜虫及蓟马等多种地上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0.
花生根结线虫病在我区发生为害甚烈。据湛江地区农科所83年早造对雷州半岛三县一市(徐闻、海康、遂溪、湛江市郊)的初步调查,花生根结线虫病发生为害面积约占4成多,受害田生长很差,产量很低。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已成为花生生产能否上得去的急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加速防治工作开展,为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依据,84年早造,我们对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产的20%益收宝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并取得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1.
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花生常用拌种药剂的苗期安全性及田间防效,采用盆栽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拌种在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综合比较得出安全性依次为毒死蜱>氟虫腈>吡虫啉;分别加入4种杀菌剂混配拌种后发现,出苗率和其它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萎锈•福美双效果最好。田间试验得出:毒死蜱单独拌种具有较高的杀虫增产效果,加入杀菌剂有一定的增效;吡虫啉与萎锈•福美双混配拌种可提高出苗率及防虫效果,增产率为53.59%;氟虫腈拌种后防虫效果较差,与4种杀菌剂混配后增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高巧”拌种法防治马铃薯蚜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巧” 70 %干种衣剂是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制并投放中国市场的一种全新化学类别———氯烟酰胺类的杀虫种子处理剂。它具有极强的内吸性 ,兼具触杀和胃毒作用。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表明 ,使用剂量按 30~ 4 0 g药 / 10 0kg种薯比例 ,采用拌种法 ,杀虫率为 80 %~ 10 0 % ,残效期长 ,对蚜虫控制时间长达 4 2d ,一次处理可代替 3~ 5次喷药 ,是一种值得广大薯农关注及采用的新药  相似文献   

13.
花生短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与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对福建省3个花生产区进行调查,发现成熟的花生荚果果面上出现紫褐至黑色病斑,病斑病健交界处清晰,花生的根和胚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坏死症状。同时采集病变样品,从各病组织中分离出大量的短体线虫,其中以花生外壳组织中的线虫最多。该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比较,鉴定为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再对短尾短体线虫侵染花生引起的病害症状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接种试验证实短尾短体线虫对中国花生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首次对我国4个重病区的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M.aren-aria)病病原统一进行了较系统的形态学观察、测量、描述及鉴别寄主鉴定、明确了我国花生上的两个根结线虫种按南,北方两个重病区有其明确的区系分布界限,未发现混生现象,即各分别为:在南方—北纬25°的广东省遂溪县等地区是花生根结线虫1号(Meloidogyne arenaria race 1)生理小种;在北方—北纬37°以北的山东省栖霞县、文登县以及河北省滦县等地区是北方根结线虫(M.hapla);而且在本研究所取样本地区均为单一根结线虫种,亦未发现有其它根结线虫种为害花生。同时还看出北方根结线虫种内四个群体间的二龄幼虫头部细微结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明确磷素对花生生理特性及生育效应,采用水培与砂培试验相结合,研究了磷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碳、氮含量、碳氮比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培条件下,磷胁迫处理降低了花生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各器官(根、茎、叶)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抑制了幼苗生长发育,根茎叶干物质重分别降低4.2%、10.9%和9.7%。(2)砂培条件下,花生结荚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30~90kg/hm2范围内,上述4项指标较不施磷对照分别增加21.2%~34.2%、23.9%~42.1%、13.9%~22.3%和8.9%~17.0%;饱果期,花生叶片碳含量及碳氮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叶片光合作用和氮含量影响较小;荚果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处理较对照增产11.3%~23.5%。因此,合理施磷能够有效调控花生植株碳氮代谢,进而促进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虫情和天敌数量调查、水稻产量与千粒重测定和水稻生产实际收益比较的方法,在浙江富阳和重庆秀山两地进行了种植抗虫品种和减量使用杀虫剂的白背飞虱可持续治理技术的田间试验.设使用杀虫剂2次和农户管理(使用杀虫剂4~5次)两个处理,无杀虫剂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抗虫品种嘉花1号在各种杀虫剂处理中,白背飞虱成、若虫数量最低(0.9~3.3只/株),是感虫品种中香1号无杀虫剂处理的0.12%.无杀虫剂处理的蜘蛛数量分别是农户管理和杀虫剂2次处理的2.8~5.5倍和1.6~4.1倍.在同样的杀虫剂处理条件下,抗虫和耐虫品种的稻谷损失量和损失率较感虫品种明显地低.水稻生产的实际收益比较显示,无杀虫剂处理,种植嘉花1号可以增收1.13%~15.91%.因此,稻农种植抗虫或耐虫品种,减量使用杀虫剂至2次或不使用杀虫剂,充分利用蜘蛛等天敌的控制作用,完全能够有效地抑制白背飞虱种群的发生和发展,获得与常规杀虫剂用量(4~5次)相仿或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浸种对花生产量及其源积累、库扩充和有机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壳聚糖提高了花生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分别比空白处理增加18%~53%、9%~63%;②促进花生根、茎、叶前期快速生长、中后期持续稳定生长;③壳聚糖增加了花生单株总果数、饱果数和总果重等产量性状;④2.5mg/mL壳聚糖浸种处理的经济系数显著低于空白处理,5.0~12.5mg/mL壳聚糖处理与空白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⑤壳聚糖处理后产量与源、库性状间相关性最大,与流相关性最小。其中7.5mg/mL处理的产量、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适,与清水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专用叶面肥对花生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生结荚期施用花生专用叶面肥,能增加叶片的厚度,提高叶绿素含量,加快叶片的光合速率,促使叶片中的同化物向荚果运输和积累,从而加强了荚果的生长发育,使结荚率、百果重、百仁重增加,出仁率提高,花生增产18.5%。其作用效果优于高美施通用型叶面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