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泰山-18BC型机动喷雾机喷施氧乐果防治麦蚜效果好、施药剂量低、持效期长,450ml/hm^2剂量和75L/hm^2施药液量比较适宜。农药在麦株各部位的沉积分布差异明显,以穗部沉积量最高。施药剂量与农药沉积量呈正相关,药效随农药沉积量的增加而相应地提高,其ED50和ED90分别为0.1和0.6(ai)μg/cm^2。与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相比,机动喷雾机工效高,施药液量少,小麦植株(尤其是穗部)沉积量高,可节省用药20%-50%,有效喷幅可达6m,其中1-4m处防效最高,具有取代手动喷雾器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2.
特谱唑与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上靠粉锈宁防治,但长期单一使用,易产生抗药性。据国外报道,特谱唑对白粉病特效,因此我们对此药进行了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反应型和产孢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的6个品种及小麦白粉菌的3个小种研究了小麦苗期白粉病反应型与产孢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累积单斑产孢量(LBSY)、累积单位面积产孢量(LASY)与反应型组建了反应型-产孢量关系模型:Y_1=exp(1.7178×lnX 0.0256X-2.484)(LBSY法);Y_2=exp(1.5168×lnX 0.052X-2.309)(LASY法)(X为反应型,Y为产孢系数)。通过LBSY方法获得反应型0,1,2,3~-,3,3~ ,4~-,4所对应的产孢系数分别为0,0.09,0.29,0.49,0.60,0.71,0.96,1。  相似文献   

4.
高效宽幅远射程机动喷雾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高效宽幅远射程机动喷雾机对水稻病虫害防治进行试验,结果证实:该机具有喷枪有效喷幅>12 m、 施药液量<30 L/667 m2、劳动效率>1.3 hm2/h、使用可靠性系数>96.5%、节水省药>30%等功效,显示该机 具比较适合我国南方稻田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相似文献   

5.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较大,更者减产24.54%-35.95%,轻者减产7.69%-15.93%,经回归与相关分析,孕穗期下位叶、灌浆期和乳熟期中位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相关性最密切,其中又以灌浆期中位叶发病对声量影响最大。将白粉病控制在下位叶、保护中位叶是防病增产的关键。因此,利用孕穗期下位叶的经济阈限病指,指导田间药剂防治为宜。  相似文献   

6.
1989—1990年在河南省8个县市对农抗120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4月上中旬,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病株率达15~20%,病叶率10%左右时,应用100ppm农抗120喷雾防治2次,防效达70~85%。防病效果与防治时间、喷药次数和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施药越晚,效果越差。农抗120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等常用化学药剂,在发病初期喷药2次,防治效果与施用粉锈宁相近,可作为粉锈宁紧缺情况下的首选替补药物。但在病害大流行时施用,作用缓慢,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湖北小麦白粉病常发区——鄂北麦区进行的2a观察试验表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工作是播种期用粉锈宁拌种。轻病年1次拌种即可控病增产;中等发病年,须在拌种基础上,后期再进行粉锈宁喷雾防治1次,遗漏拌种田也可在孕穗期喷雾防治1次补救;重发病年,除拌种田须后期喷雾防治1次外,未拌种田应在孕穗期和扬花期连续进行2次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小麦田开展喷杆喷雾机施药防治病虫害的试验,探究该施药方式下减少药液量对农药沉积量、利用率、防治小麦病虫效果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明确该药械在麦田减量喷雾作业的效果及适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液量450 L/hm2相比,喷施药液量降至150 L/hm2可显著提高药液在小麦冠层的沉积量和沉积利用率,在小麦冠层上...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病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抽穗扬花期,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染病小麦千粒重下降率有极显著正相关,y=-1.0317+3.8557lnx±2.7417。抽穗期无论病指高低,后期病害流行速率相近。此时应用粉锈宁防治,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1.83。  相似文献   

10.
在河北廊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种植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情况下6种杀菌剂防治白粉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6种杀菌剂中18%烯肟菌酯·氟环唑SC和20%烯肟菌酯·戊唑醇SC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的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效均显著优于20%三唑酮EC, 所有供试杀菌剂同一使用剂量下在高抗品种‘保丰104’上的防效要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京双16’上的防效, 甚至较低剂量施药水平下(105 g/hm2)在‘保丰104’上对白粉病的防效要高于或显著高于高剂量施药水平下(150 g/hm2)在‘京双16’上的防效, 但参试的多数杀菌剂同一施药量情况下在中感品种‘众麦2号’和高感品种‘京双16’上的防效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说明以抗性品种为基础, 结合使用合适的杀菌剂, 可有效减少杀菌剂施用量, 此研究结果可为杀菌剂的减量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供试新农药均为三唑类杀菌剂。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保丰宁和粉锈铜与生产上已经推广的粉锈宁在用量相同情况下,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增产效果相近;植保宁的防效稍差,但大面积示范结果与粉锈宁无显著差异。温室和田间试验表明,三唑醇比粉锈宁等药剂用量减少一半,防效相近。  相似文献   

12.
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对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幼苗分别用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接种3天后,用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喷雾施药。电镜观察烯唑醇对条锈菌和白粉菌在寄主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引起两种病菌和寄主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菌丝细胞壁的内层普遍不规则地加厚,菌丝细胞的隔膜发育受阻而成为畸形;两病菌的吸器外间质变宽,并沉积有电子致密度较高的物质。小麦条锈菌的部分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入侵栓,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部分吸器不能正常发育,吸器体呈分枝状,不能完全扩张、膨大。此外,被侵小麦细胞所分泌的物质可将条锈菌吸器完全包围起来。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以上的细胞学变化可能导致了它们进一步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13.
栽培防病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栽培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作用,通过不同栽培措施对病情产生不同影响的大量田间调查,明确了小麦早播、密播,过量水、肥条件下的旺苗和种植高度感病品种,都会加重小麦秋苗带菌量。短期播种、合理密植、视墒灌水、配方施肥、培育小麦壮苗及避免种植高感品种等均能减轻小麦秋苗带菌量。小麦秋苗带菌量大,则翌春病菌越冬菌源量也大。种植高感品种在田间有发病中心的作用。应把栽培防病措施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以充分发  相似文献   

14.
 对引自原苏联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osa L.Schur 2n=14VV)及其与硬粒小麦杂交育成的双二倍体TH1 TH1W TH2W TH3 TH3W,普通小麦-簇毛麦6D/6V异代换系及普通小麦亲本和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84个来自美国、德国、中国的小麦白粉病菌菌系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发现簇毛麦及其衍生系对所有参试的白粉病菌系表现免疫和抗,比供试的已知抗性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抗性强,抗谱广。其抗性基因在81086A、D311、墨75、陕7859、宛7107、冀麦30等小麦遗传背景下均能很好表达,呈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13Pm4累加体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Pm4的STS-PCR标记及Pm13的SCAR标记,检测含Pm4b的YW243与含Pm13抗性基因品系杂交的F3代的抗感单株,初步筛选到累加了Pm4bPm13两个抗性基因的植株R1、R4;并分别对R1和R4自交后代(F4代)的15个抗病单株进行跟踪检测,得到13株累加体,而另外2株仅具Pm4b基因。本研究说明分子标记是检测抗病基因累加体、辅助育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农药剂型加工、同位素示踪、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及酶细胞化学等技术,从种子、组织、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生理生化等方面对三唑酮种衣剂在小麦种苗上的药理学及防治小麦白粉病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粉锈宁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每666.6m~28克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小麦品种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对慢锈品种和前期中感,但抽穗后有抗性的品种均可控制为害,而对极感品种则未能控制产量损失;等比系列用药量对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效应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在 ED_(50)和 ED_(95)(克/666.6m~2)平均值上,极感品种为9.38和74.85,高感品种为4.53和25.43,中感品种为3.62和20.96,慢锈品种为1.82和15.30。根据这一结果,模拟出各类型感病品种大田防治的每666.6m~2适宜用药量,高感品种9—12克,中感品种7—9克,慢锈品种4—6克,并经实践证明,这一剂量标准是可行的。拌种对压低各类型感病品种的成株期病情也有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型品种流行速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