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与蚜虫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省北部,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的蚜虫长管蚜,麦二叉蚜,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高梁蚜,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蚜虫向玉米田迁飞的高峰期,蚜峰过后15~20天,玉米矮花叶病迅速发展,以后趋于稳定,用药治蚜防病的关键期在5月下旬,田间未见到或刚见到蚜虫就出现的疫苗是种子带毒所致,掖107自交系的病苗率在2.0%~2.5%之间,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防治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一、玉米病毒病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1、玉米矮花叶病:(1)症状。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蚜虫刺吸的同时吐出一种唾液,影响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  相似文献   

3.
1.选用抗、耐病品种这是防治玉米矮花叶病的根本途径。 2.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是防治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直播夏玉米应在6月15日之前播完。使苗期提前.以减少蚜虫传毒的有效时间。  相似文献   

4.
针对1995年玉米矮花叶病在宁河县发生较重的情况,有关科技人员经过两年的大量研究,摸清了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传毒媒介蚜虫引起的。同时提出以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保护天敌灭蚜、喷施防病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玉米抗病能力等技术措施,控制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玉米矮花叶病又称玉米矮缩花叶病、玉米花叶条纹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大主要病害。近年来,玉米矮花叶病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笔者通过对玉米矮花叶病流行情况及发病规律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实际,提出本地系统防治对策。一、发病症状玉米矮花叶病的症状最初是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排列成一至多条断断续续的虚线,以后发展成实线。病部不受叶脉限制,继续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许多褪绿条纹。最严重的病叶变为黄、棕、紫色或干枯。二、发病规律玉米矮花叶病的自然传毒媒介是蚜虫,主要以麦二叉蚜、玉米蚜、禾缢蚜为主。部分品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含高效杀虫剂吡虫啉的种衣剂Ⅰ号、Ⅱ号对玉米矮花叶病传毒介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种衣剂包衣处理均对传毒介体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具有较高防效,残效期可达40d 以上;蚜虫高峰期对无翅蚜和蚜虫总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衣剂处理较对照蚜虫总量可减少23.12%~68.18%。  相似文献   

7.
迪庆青稞蚜虫发生种类是禾谷溢管蚜[Sitobion graminis (Takahashi)]和麦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dirhodum (Walker)],优势种是禾谷溢管蚜,可周年繁殖。田间混合种群有翅蚜发生高峰在5月下旬,蚜量高峰在6月中旬。青稞黄矮病潜伏期为20~25天,发病高峰在6月中下旬。蚜虫种群数量与黄矮病发生程度成正相关。采用“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重点控制青稞拔节期前蚜虫种群数量及切断病毒传播循环链的方法,控制了青稞黄矮病成灾的局面,青稞黄矮病的发病率控制到3%以下。产量增幅达到25%~60%,取得了显著的控病及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杨荣明 《当代农业》2014,(24):34-35
江苏省小麦病毒病主要为虫传或病原真菌传播的病毒病害,如由灰飞虱传播的小麦条纹叶枯病,由禾谷多粘菌传播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由蚜虫传播的小麦黄矮病,均为局部偶发性病害。一、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毒病,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引起,危害小麦。江苏省主要在沿江、里下河、沿淮等地区发生。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矮花叶病又称条纹花叶病。近几年来在龙口市制种玉米田发生危害严重,被害玉米病叶退色失绿呈斑驳花叶状,植株不同程度矮化,重者比正常植株矮50%,无果穗,严重威胁着制种玉米的生产。为控制该病的发生,1993~1995年结合田间调查,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农家致富》2014,(17):19-19
约定是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属三嗪酮类杂环杀虫剂.是独特的口针触杀型杀虫剂.在植物体内内吸传导性很强.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飞虱科、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害虫。本产品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优、用量少:对光、热稳定性好,持效期长,可达到20~30天:能有效遏制病毒病传播.如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木虱传播的柑橘黄龙病.蚜虫传播的白菜花叶病等。  相似文献   

11.
周曙东  郭丽 《广东农业科学》2016,43(11):167-174
近年来,我国饲料玉米的替代品即大麦、高粱、DDGS的进口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有:替代品进口价格与国内玉米价格的价差明显;替代品进口没有配额限制;饲料加工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积极调整配方,玉米替代品的利用率开始提高。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玉米替代品进口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影响,包括对玉米需求、玉米国内价格和玉米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替代品进口价格对玉米饲料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玉米国内价格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间接影响,即通过对玉米饲料需求的影响间接影响国内玉米价格。  相似文献   

12.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选用了6种培养基配方对6种不同的玉米(Zea mays L.)基因型材料进行了组织培养实验,筛选出YD这一优良基本培养基配方,再用这一基本培养基对23份玉米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分析,从中选出了18-599红等9份优良玉米材料。最后用18-599红作为受体,通过基因枪法导入了外源bar基因,转化后的愈伤组织经过在含bialaphos浓度(PPT)为6、10、15mg/L的选择培养基中筛选3轮后,得到长大成活植株75株,结实收获植株8株。PCR鉴定结果表明,bar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秸秆还田适宜模式,于2016年在连作玉米田设深翻秸秆还田(DR)、旋耕秸秆还田(RR)、深翻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DR+D)和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RR+D)4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R+D和RR分别较CK增产24.56%和28.00%,DR和DR+D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RR+D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94.56%),其他处理表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各秸秆还田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不同土层土壤酶的活性。综合来看,该地区以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模式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杆还田免耕栽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灌  袁文  韩烨君 《广西农学报》2009,24(4):22-23,39
玉米免耕是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玉米秸秆还田免耕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产量。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田间试验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免耕、常规翻耕栽培产量要高,效益要好,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比常规翻耕增产5%以上,每667m2节本增收90元以上,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研究了粗缩病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并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进行玉米“3414”肥料效应试验,探求玉米最佳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丰缺程度表现为中N、中P、低K的地块进行肥效试验,以1hm^2施N:210kg、P:60kg、K:150kg的处理(N2P2K2)玉米产量最高,达9102kg/hm^2;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说明玉米产量与氮、磷、钾肥施肥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其最佳经济产量(9465kg/hm^2)的氮、磷、钾施肥量依次是168.0kg/hm^2、48kg/hm^2、121.5kg/hm^2。  相似文献   

17.
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能显著加快育种进程,它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结合产生的一条新的育种途径.文章就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中获得单倍体的方法,鉴别方法及二倍体加倍方法等关键步骤,并就国内玉米单倍体育种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玉米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防雨大棚内进行玉米抗旱性栽培试验,在大喇叭日期进行干旱胁迫,期间测定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光合作用等指标,对广西主要推广种植的6个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较肥土壤上正大619的单株籽粒产量不是最高,但抗旱指数最高,抗旱性综合排名第一;瘠薄土壤上抗旱指数最高的是南校11,其次是正大619,正大619的抗旱性综合排名优势虽然没有在较肥土壤上明显,但仍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19.
近期,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总体以相对稳定为主,局部略有小幅波动。其中东北地区购销趋于活跃。价格也相对稳定,但仍处于弱势运行;华北地区购销活跃程度相对较高,价格稳中有涨;南方销区总体稳定。局部有所波动;港口行情相对平淡,局部稍有回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国内 80年代和 70年代玉米生产上应用的主要自交系的性状表现 ,利用 6× 13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了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GCA)。结果表明 ,近代玉米自交系自身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单株叶面积和株型得到了显著改良 ;其余多数穗部性状和叶片功能期也有一定改良。与此同时 ,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单株叶面积等性状的 GCA显著提高 ;部分果穗性状的 GCA有所增加 ,但行粒数、百粒重和雄穗的 GCA降低。部分性状及其 GCA的遗传改良进展对提高近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潜力、降低种子生产成本都有重要作用。分析认为 ,当前玉米自交系遗传改良在拓宽群体遗传基础的前提下 ,应致力于多性状的协调发展或同步改良以及自交系自身结实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