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植物种群平均单株材积增长模式和最终产量恒定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植物种群密度效应机制模型:V-β=ANβ+B.这里N和V分别为林分密度和平均单株材积;A、B、β分别是随生长阶段而变化的参数.采用柳杉人工林标准地密度变化调查材料进行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摸拟柳杉人工林种群密度效应规律,明显优于目前林分密度控制中最常用的密度效应倒数模型和二次效应模型,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和较高的准确性.在新的密度效应机制模型中,取β=1可得密度效应倒数模型,该模型仅为文中新模型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不同群落类型小叶章种群密度季节动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叶章为三江平原典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群落的优势植物。该文通过比较其密度动态变化。研究小叶章种群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小叶章种群密度季节动态呈双峰型。符合多项式方程变化;沼泽小叶章种群密度季节动态呈“W”型,以7月末为界。各符合一个抛物线方程。  相似文献   

3.
大蜡螟是蜜蜂蜂群的主要害虫,也是重要的模式昆虫,其饲养条件的优化对获得大量试虫进而推动昆虫免疫及昆虫病理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密度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重要的生物因子之一,饲养密度对人工种群的个体发育与存活有重要影响。设置20、30、40、60头·300 cm-3 4个饲养密度,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大蜡螟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比较不同饲养密度对大蜡螟发育、繁殖及种群参数的影响,估计种群动态,进而探究大蜡螟实验室饲养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饲养密度最小(20头·300 cm-3)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0.136 3±0.003 7 d-1)、周限增长率λ(1.146 0±0.004 2 d-1)均为最高(P<0.05),净增殖率R0(724.50±11209粒卵)最大。饲养密度增加后,r和λ显著降低(P<0.05),净增殖率下降。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sxj、种群特定年龄繁殖力mx、和种群年龄净增殖率lxmx在低密度(20头·300 cm-3)种群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参数值明显变小。4个密度饲养的大蜡螟种群,蛹期虫体收获率均在99%以上。较高密度饲养条件下,给予充足食物,在相同空间内可获得较多的大蜡螟个体,但低密度饲养有助于缩短种群发育历期,且饲养的个体和种群具有较高繁殖潜力,适于实验室种群维持,因此要根据研究目的合理设置饲养密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大蜡螟实验室种群饲养,推动模式昆虫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相对恒定的盐度(22)、温度(24~28℃)和自然光照下,培养液为密度(3~4)×106 cells/mL小球藻藻液,培养液更换方式1次/12 h、1次/6h和机动更换3种方式,初始种群密度为0.02 ind/mL,研究不同食物密度波动,对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密度变化规律和雄体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9 d的培养期限内,种群密度呈现出典型的“S”型曲线,明显分为4个阶段: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下降期,固定组1次/12 h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固定组1次/6h和机动组,种群密度最大时可达到47 000 ind/L;雄体百分率表现为固定组1次/12 h>固定组1次/6 h>机动组,且3个组别均出现了2次雄体产出高峰期,最大雄体百分率可达到21.3%,分析得出蒙古裸腹溞雄体的产出与食物密度波动和种群密度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较高的种群密度下并不能诱导出非常高的雄体百分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叶片受害虫取食后诱导生理防御响应是植物抵御昆虫危害的关键机制。【方法】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及其食叶害虫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为研究体系,设置种群密度20(20头/株)、种群密度40(40头/株)和对照(无虫害)等3种处理的盆栽控制试验,于处理结束后第1天(D1)和第10天(D10)采集害虫危害的樟树叶片,研究不同种群密度樟叶蜂取食对樟树叶片其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单宁)、植物激素(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和营养成分(总糖、氨基酸)含量以及樟树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并探究樟树幼苗生物量与叶片中3种防御性物质之间的关联。【结果】与对照相比,在D1时种群密度20显著降低叶片总酚、茉莉酸甲酯和总糖含量,分别为19.3%、5.3%和27.3%,显著增加茉莉酸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4.1%和45%;种群密度40显著降低叶片茉莉酸甲酯含量16.0%,显著增加总糖含量26.8%。D10时,种群密度20显著降低茉莉酸甲酯含量16.2%,显著增加茉莉酸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27.6%和47.7%;种群密度40虫害显著降低茉莉酸甲酯含量25.1%,显著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桔全爪螨实验种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种群密度在调节、影响种群死亡率、发育速率、子代个体大小以及产卵量等方面的效应。研究表明:①桔全爪螨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期密度对卵→幼螨的发育速率也不存在密度效应;②幼若螨期存在密度效应,且主要由于补偿不足所致,在每叶幼螨密度为1—80头的范围内,幼螨→成螨的发育速率随幼螨密度的升高而明显减慢;③当每叶卵密度超过40粒,由卵发育所致的成螨个体逐渐变小;④种群密度(幼若螨)对产卵量的密度效应为Allee型,最适产卵密度为每叶20粒,此时,每雌平均最大产卵量为35粒左右(室温20±2℃)。此外,本文还从理讨上探讨了目前在分析密度效应时,国内外流行的Mor-ris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用手持放大镜田间调查芒果小爪螨时,叶片上不同视野区域的虫口数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某些位置上,单个视野区域上的虫口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种群密度;能较准确反映芒果小爪螨种群密度的最少视野数量为3个。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广泛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西部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梭梭种群密度,结合该区域的相关文献,分析了梭梭种群密度在各径级中存活和死亡个体的密度变化。结果表明,梭梭种群总密度、存活个体密度均随径级增加而减少,梭梭种群总密度随经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死亡梭梭存在于各个径级,但在小梭梭为主的样地中,小梭梭(基径小于9cm)的死亡密度高于存活密度,而在中梭梭和大梭梭为主的样地,大梭梭(基径大于24cm)的死亡密度普遍高于存活密度,这可能是小梭梭种内对水分的竞争和大梭梭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有关;梭梭存活比例随基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表明个体较小和较大的梭梭,存活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啮齿动物种群动态调节是生态学中关键的问题之一,它与制定鼠害防治策略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在相关领域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密度制约效应对啮齿动物繁殖影响的文献,包括在性器官、性成熟、性周期、繁殖指数、激素和行为的调节作用,同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途径及研究前景,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棉蚜种群密度对其转主取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种群密度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转主取食适合度的影响,通过室内转接试验,研究了采自棉花和黄瓜的棉蚜品系分别以不同种群密度转接到棉花和黄瓜上的成虫留居率和种群增长率。结果表明:种群密度对于两品系棉蚜的成虫留居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不转换寄主的情况下(棉花品系/棉花、黄瓜品系/黄瓜),种群密度对于两品系的种群繁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寄主转换后(棉花品系/黄瓜、黄瓜品系/棉花),种群密度对两品系的种群繁殖率有显著影响,均表现为以30头/株转接,种群繁殖率显著高于以10、50、70头/株转接,而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棉花品系/棉花的种群适合度显著高于棉花品系/黄瓜种群,黄瓜品系/黄瓜的种群适合度显著高于黄瓜品系/棉花种群。  相似文献   

11.
刘菊梅  司万童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2):2083-2086
[目的]调查研究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草场植被群落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为草原草场保护和鼠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不同鼠兔种群密度区的植被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毒杂草/牧草比例、植被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盖度、物种多样性等.[结果]植被生物量和盖度与鼠兔种群密度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1933和0.1919,线性方程分别为:y=12.686+0.216x和y=1.130+0.270x.高生物量和盖度的草场植被群落结构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适当的鼠兔种群密度对保持草场植被生物多样性和降低毒杂草比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结论]鼠害并不能直接导致草场退化和荒漠化,只是在过度放牧的草地上加剧了草场的退化速度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鼠兔种群密度进行实时监控,采取轮牧等方式适当控制放牧密度,是保护草原草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在南山牧场研究了在不同放牧制度和强度下奶牛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轮牧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及杂类草的密度均比连续放牧高;随放牧强度增加和放牧时间延长,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密度呈增加趋势,但株体变小,重量减轻;白三叶匍匐茎数以中等放牧强度最高,轻牧最低;杂类草的密度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在温度为(17±1)℃和盐度为16±1的条件下,研究了培养密度(0.1、0.2、0.3个/mL)和容积( 20、50、80、150 mL)对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低种群密度比高种群密度更有利于西藏拟溞的生长和繁殖,当种群密度为0.1个/mL时,最有利于...  相似文献   

14.
闽东柳杉人工林密度管理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收集193块柳杉人工林标准地资料,应用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了可变间伐间隔期的闽东地区柳杉人工林的种群密度管理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模拟表明:该模型不仅反映了闽东柳杉人工林的种群密度调节机制,而且符合柳杉生长的一般规律,可应用于指导闽东地区柳杉人工林的抚育间伐等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
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综合方法,对隆肛蛙繁殖期及其种群分布和密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隆肛蛙一般在11月底进入冬眠,次年惊蛰前后苏醒,海拔越高进入冬眠时间越早、苏醒时间越迟。隆肛蛙蝌蚪期较长,能以蝌蚪度过越冬期。隆肛蛙栖息地主要为小溪、河流、森林、灌丛和稻田,种群分布海拔区间为500~1 800 m。分布密度为1只/hm2,种群密度很小、数量很少,究其原因为隆肛蛙自身生物学特征限制和人为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6.
运用零频率估计法估计苹果黄始叶螨种群密度与相应估计密度和实际密度值,吻合较好,二者差异不显著,平均误差小于0.2,精度 D 大于80%.Kuno 序贯抽样法在种群密度欠(2头/叶)、抽样数小时,可省时、省工作量.反之当种群密度小(1头/叶)时,则抽样数大,与常规调查统计法相似.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最近邻点距离法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的巢域和珍稀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短尾猴空间分布的类型是随机分布外,其余动物均为聚集分布,23种珍稀动物总体呈现强聚集的特征;珍稀植物种群分布的密度比较小,绞股蓝等24种为聚集分布,仅黑钩栲为强分散型分布,其余的种群因分布太少未能求出分布类型.由此说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的生态位潜在空间比较大,珍稀植物种群间构成了较为良好稳定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8.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密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密度对卵至1龄幼虫的发育速率也不存在密度效应;(2)幼虫期存在明显的密度效应.1龄幼虫密度对预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繁殖力均有影响.当每叶(豇豆真叶,平均约9cm2)1龄幼虫数超过7头时,死亡率上升,预蛹重减少,成虫寿命缩短且繁殖力下降.因此,在实验种群饲养过程中,最适密度约0.8头c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密度制约效应。[方法]在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即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调查并分析超级稻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及其变化动态。[结果]分蘖期:褐飞虱孕穗期、灌浆期种群数量随分蘖期种群基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升高达到一定限度(〉250头/丛)时,其乳熟期种群数量随该密度的加大而呈下降趋势;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发展呈现中间快、两头慢的特点。孕穗期:褐飞虱种群发展在孕穗至灌浆期是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但到乳熟期相关性表现却不显著;超级稻中后期褐飞虱种群仍具有高繁殖能力,对水稻产量潜存极大威胁。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70头/丛时,其种群发展仍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对产量仍潜存较大威胁。[结论]研究结果为建立和健全褐飞虱监测预警体系、经济有效生态控制超级稻褐飞虱发生危害、提高褐飞虱持续控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田间菜蚜种群的数量消长和空间扩散规律,提出了一个根据有蚜株率P来估计种群平均密度M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同样数据,对几个常见的P~M关系模型进行拟合。根据各个拟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分析,新提出的模型对菜蚜种群数据具有较高的拟合能力,该模型适合于田间在一季作物的生长初期菜蚜种群处于定居扩散期间(P<100%)的种群密度简易(二项抽样)估计,可简化田间菜蚜种群的密度调查工作。文中还对该模型的密度估计方差及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