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广西主推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模式作对照,对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与传统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相比,稻草包芯可以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每公顷商品薯产量增加5 380.63 kg/hm2,投入产出比达1∶1.35。稻草包芯明显提高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净利润增加7 845.94元,增长幅度为458.52%,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脱毒三级马铃薯大西洋1号为材料,进行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栽培方式中,以免耕沟土铺底加6750kg/hm2稻草覆盖种植行的方式最好,马铃薯产量达22245.6kg/hm2,比对照常规翻耕栽培增产6547.2kg/hm2,增产41.7%,每公顷增收3306.7元。因此,免耕沟土铺底加6750kg/hm2稻草覆盖种植行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进行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免耕栽培产值44724.72元/hm2,比对照增产3050.7元/hm2;生产成本7800元/hm2,比对照降低1800元/hm2,纯增收4850.7元/hm2。说明稻草覆盖栽培是一项节本增收的栽培技术,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林琼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20,25
于2010~2011年,开展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普通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免耕覆盖栽培可改善马铃薯生长条件,有利于薯块膨大生长,减少畸形薯、烂薯裂薯,提高大、中薯的比例、产量、商品率以及抗逆性。稻草免耕草膜双层覆盖栽培的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53004 kg/hm2、15189.3元/hm2。  相似文献   

5.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不同模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免耕覆盖稻草8cm栽培的产量最高,达30960.00kg/hm2,比对照增产42.32%;经济效益最好,纯收入13 443.77元/hm2,比对照提高190.17%。  相似文献   

6.
不同免耕覆草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免耕覆盖栽培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其免耕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设计免耕稻草覆盖(T1)、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T2)、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小拱棚(T3)、免耕覆土栽培(CK)4种免耕栽培模式,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栽培模式各项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综合生产成本、推广方式等因素,T2栽培模式经济效益高,操作简便,更适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稻草免耕栽培与传统栽培对比试验表明:稻草免耕栽培产值40 897.5元/hm2,比对照增产4 920元/hm2;生产成本13 425元/hm2,比对照降低3 450元/hm2;经济效益比对照净增8 370元/hm2。说明稻草免耕栽培是节本增效的栽培新技术,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施用亚联微生物肥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实施亚联微生物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亚联微生物肥的马铃薯产量虽与施用复合肥(对照)的相当,但其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对照;亚联微生物肥与农家肥配合施用,马铃薯单产比对照增180kg/hm2,增收2874元/hm2。建议在马铃薯生产上大力推广使用微生物肥。  相似文献   

9.
2013年冬季在北流市新荣镇扶中村开展了冬种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与常规翻耕栽培2种不同栽培模式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肥水管理下,以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的处理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克新18、费乌瑞它的产量分别为30 733、32 533 kg/hm2,增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桂西北石山地区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桂西北石山地区冬种马铃薯进行稻草覆盖免耕和翻耕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栽培相比,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处理的株高与茎粗分别提高32.5%和24.8%,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和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4.3%、9.4%和15.7%,增产幅度达11.66%,可节本增收3 615.6元/hm2。可见,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对于充分利用冬季闲置稻田和丰富的光温资源,发展马铃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除了受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到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等外部因子的影响。研究周年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持续效应可为优化区域耕作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小麦秋播时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两个因素的5种周年组合模式(麦免稻旋WZRR,麦免稻旋+秋菜WZRRV,麦稻双免WZRZ,麦稻双免垄作WRZB,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K)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持续影响效应。【结果】所有耕作模式的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年际间均呈波动性变化,对照产量在多数年份都处于低值水平,7年平均较其它处理低3.0%-4.7%,随时间推延下降趋势明显,年均递减0.125 t•hm-2。所有处理的有效穗均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但穗粒数下降趋势和千粒重上升趋势明显。7年平均,对照的有效穗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而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在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免耕与秸秆还田组合模式具有不同程度提高小麦主要生育阶段耕层土壤速效N、P、K含量和改善中后期个体与冠层质量的作用。WZRZ、WRZB处理的多数小麦品质性状与CK相当或略优,而WZRR、WZRRV处理有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结论】免耕与秸秆还田利于稳定小麦产量和改善耕地质量,尤以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免耕覆盖模式下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旱地小麦产量、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免耕覆盖旱地小麦提供优化的养分管理。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的方法,得到传统耕作和免耕覆盖下种植土壤温度、水分、小麦株高、产量、效益和对NPK养分利用的数据。结果表明,免耕覆盖N2P2K2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小麦株高、种植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均高于传统耕作N2P2K2(CK)处理,免耕覆盖N2P2K2处理的小麦产量和净收益分别比传统耕作N2P2K2(CK)处理高366.9 kg/hm 2 (13.14%)和503.05元/hm 2 (12.80%);免耕覆盖N2P2K2处理的NPK肥料利用均高于传统耕作的N2P2K2(CK)处理。在免耕覆盖的模式下,N0P0K0处理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低,N3P2K2处理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免耕覆盖小麦的NPK肥料农学效率和NPK肥偏生产力均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该试验中,N3P2K2处理(纯N 225.00 kg/hm 2、P2O5 75.00 kg/hm 2和K2O 75.00 kg/hm 2)的肥料利用效率高和产量效益好,是较佳处理。  相似文献   

13.
林志强  江锦祥  徐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03-19704,19725
[目的]分析少免耕栽培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产量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方法]通过少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研究少免耕栽培对马铃薯出苗、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与常规栽培相比,少免耕栽培的马铃薯长势好,生育期长;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都有所改善,单薯重量增加,产量增加17%左右。[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探索一套适宜广东地区马铃薯少免耕种植的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对红薯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薯131”为试验材料,进行红薯3种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红薯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红薯的根系活力均比传统栽培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的红薯叶片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传统栽培;两种免耕栽培处理方式比较,以先在畦面覆盖3cm厚稻草,摆放薯苗,然后覆盖8cm厚稻草处理红薯的各项生理指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给秸秆机械还田利用和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kg/hm2,其次是浅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产量最低,为5524.5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省工节本,效益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方式为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16.
王英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137-8139
[目的]以南疆枣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模式对果园土壤温度和红枣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找最优地表覆盖模式,为红枣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翻耕覆膜、翻耕秸秆覆盖、翻耕裸地和免耕裸地条件下,对5年骏枣枣园的土壤温度、枣果生长发育、枣果生长动态、枣外观品质进行测量.[结果]0 ~25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翻耕覆膜>翻耕裸地>免耕裸地>翻耕秸秆覆盖.在生育期内,秸秆覆盖处理的综合生长量(二次枝长、二次枝粗)高于其他3个处理,促进枣树生长发育.不同覆盖处理措施中,秸秆覆盖下的枣品质最好,覆膜次之.[结论]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措施的效应,秸秆覆盖比较适宜新疆地区红枣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下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以尿素 猪粪强化栽培水稻的产量最高,而常耕条件下以单施尿素常规栽培水稻的产量最高,但各处理的产量差异并不显著。无论是免耕还是常耕条件下,单施尿素常规栽培水稻比单施猪粪强化栽培水稻植株积累更多的氮素量,但其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两种耕作方式比较,免耕条件下水稻的氮素运转效率、氮素农艺效率显著高于常耕,但常耕条件下的氮素回收效率比免耕的高127.9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覆膜免耕对玉米间作豌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201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探究耕作措施与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构建试验区农田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两个因素,包括传统覆膜耕作(CT)和覆膜免耕(NT)2种耕作方式;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3种种植模式,共6个处理;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C/N,明确覆膜免耕对禾豆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覆膜耕作相比,覆膜免耕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2 a平均分别增加4.8%、  5.3%、11.1%、17.8%,同时也增加20~40 cm土壤的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覆膜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较单作玉米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4.6%、7.0%、14.5%和21.6%,而20~40 cm土层中仅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耕作降低0~20 cm土层的C/N,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C/N表现为玉米间作豌豆小于单作玉米。相对于其他处理,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体系中,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为该区域高效、可持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浅析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是一项简便易行且生态环保的新技术,它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且能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该文归纳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覆盖稻草的厚度、施肥量等因素对马铃薯免耕栽培的影响,以及马铃薯免耕栽培的优缺点和技术要点,期望为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模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供应动态的影响。试验设2个处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分析了玉米生长季土壤全氮、硝态氮(NO-3-N)、碱解氮、铵态氮(NH+4-N)在0~100 cm土层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NO-3-N和NH+4-N含量变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整体上从表层到底层依次降低。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T处理的NO-3-N和NH+4-N含量显著低于CK,0~1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4.7%~59.9%和4.4%~46.8%,10~2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0.5%~58.0%和8.7%~31.7%;玉米进入拔节期后,20~100 cm土层T处理的NO-3-N和NH+4-N含量出现明显的累积效应。栽培方式改变了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栽培方式各生育时期全氮及碱解氮含量整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以表层0~20 cm含量最高。在0~20 cm土层,T处理的碱解氮含量在玉米进入抽雄期后显著低于CK,0~10 cm降幅在0.3%~26.0%,10~20 cm降幅在17.7%~23.8%。因此,玉米整个生育期0~20 cm土层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的NO-3-N和NH+4-N供应量显著低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引起玉米拔节后碱解氮含量供应不足,是留膜留茬免耕栽培玉米生育后期出现早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