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森林与城市森林游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城市森林游憩可分为两类,即日常性游憩与专题性游憩;提出要发展郊区城市森林以及建设郊野游憩带的概念,为城市居民提供更能亲近自然的游憩活动机会;必须通过合理规划、建设与调整,建设森林型的生态廊道、公园路,为城市内部与郊野的城市森林建立有机联系;指出把公众参与、全社会的认同与协调作为实现城市森林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对浙南地区风景游憩林类型进行外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林冠面质地、观赏季节、观赏部位、观赏距离、地形和海拔等对浙南地区风景游憩林进行划分,对风景游憩林的观赏和游憩功能分类进行重点分析,建立适合浙南地区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景观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3.
走过了德国的许多城市.若抛开手头关于城市森林覆盖率的资料,就感受不到哪个城市的森林比别处多一些或少一些。满眼只见绿,明明暗暗深深浅浅的绿。    相似文献   

4.
2005年9月25日,在深圳举办的\"2005首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黑龙江省伊春市被授予\"绿色伊春\"称号,市长许兆君被授予\"森林使者\"称号,伊春市还在国内被评为中国最佳避暑胜地。    相似文献   

5.
研究合肥市区不同功能区景观林组成与结构,共记录102个样方。结果表明:景观林主要组成种有111种,分属45科、81属;主要优势种是香樟、枫杨、水杉、杨树、桂花、石楠等;不同功能区景观林树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公园与居住区)、0.24(高校与居住区)、0.22(公园与高校);林分平均密度560株/hm2,平均基盖度18.83 m2/hm2,平均胸径16.99 cm,平均树高10.13 m,均为正态分布。群落类型可归纳为5个植被型、16个群系及69个群丛,以落叶阔叶型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型为主。建群树种主要有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水杉;群落外貌较整齐,树木整体较为健康,景观效果较佳;但层次结构、树种多样性不高,应丰富树种,增加群落的垂直层次,采用近自然经营。    相似文献   

6.
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绿化模式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扬州古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她因岁月沧桑,年久失修,已失去往日风采。为重现扬州古运河\"古、绿、水、文、秀\"的水乡特色,作者提出了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模式、结构功能和绿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求得全面合理地解决现代城市面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人类聚居学\"这门学科应运而生。而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各国政府陆续提出\"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城市建设目标,以期创造理想的人类聚居环境。本文重点介绍了生态园林城市理念的产生与发展进程、概念辨析、建设理念以及建设途径,希望对今后的建设与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家佳 《中国城市林业》2012,10(2):46-47,50
从低碳城市建设的背景出发,阐述风景园林低碳设计的理念,分析低碳设计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无锡市城市森林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因地制宜的特色城市森林规划建设战略;以创建特色森林城市为目标,以无锡市自然、文化和城市发展3方面为重要内容,提出依水建林、森林生态建设、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和森林生态文化景观区建设4大规划战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宁波市自然概况、城市森林现状及其城市特色,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结合\"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提出了宁波市城市森林系统结构;建议加强城市绿心和生态保护带建设,改善城区森林绿地质量,提供城市生态资源氧库,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演绎城市文脉,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共生与交融,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森林城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3种典型植被及其土壤的测定,研究比较了不同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油松林的林冠截留量最大,为0.170mm,落叶松林和白桦林依次为0.104mm和0.052mm;落叶松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显著高于白桦林和油松林,白桦林土壤贮水能力大于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经综合评价,落叶松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油松林其次,白桦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12.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conservation of Garcinia kola and Gnetum africanum were assessed by a survey of 15 villages (three per province) in the humid forest zone of southern Cameroon. Four major land use systems [evergreen forest, degraded forest, bush fallow (10 years and over) and food crop fields] were identified as major niches for the speci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lant stands varied from province to province. Gnetum africanum is intensively harvested (up to four times per week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reported to generate substantial income (averaging US$2,630 per household per annum). Indigenous practices used by farmers to protect the species include selective clearing during land preparation for cropping, sustainable bark harvesting of stands in wild population, transplantation of wildings, artificial propag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individual property ownership on certain wild stands of G. kola.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3.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地(包括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在水土保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蔡家川流域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分析与测定,研究比较了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有效拦蓄量的大小排序为:虎榛子林(2 85mm)>沙棘林(2 38mm)>刺槐林(1 88mm)>油松×刺槐林(1 31mm)>油松林(0 77mm)。不同植被类型0~60cm土层的林地土壤最大拦蓄量为:虎榛子林(248 2mm)>油松×刺槐林(241 0mm)>刺槐林(210 2mm)>油松林(198 1mm)。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为该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宫胁森林重建法恢复和再建山东森林植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要介绍了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宫胁昭(Prof.Akira Miyawaki)创造和倡导的造林法-环境保全林重建法。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潜在植被和演替理论,其核心是用乡土树种恢复乡土森林植被(Native Forest by Native Trees)。该方法在日本,马来西亚,巴西和中国等国家,用于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在林的恢复,已经有近600个成功的例子。山东的森林覆盖率低,森林恢复了造林难度大,宫胁的森林重建法对于山东的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将是很有借鉴和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李健  王威  杜丽侠 《防护林科技》2010,(2):30-31,44
为研究土壤与地形及植被因子间的作用关系,选取了24个相关的指标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4个因子进一步分析,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2.66%)体现了地形因素,成为影响土壤因子变化的最重要方面;第二主成分体现出土壤涵水能力因子;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因子;第五主成分为植被因素的重要的指标因子。对北京山区油松水源林25块典型样地土壤因子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后,得出样地间土壤因子含量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降雨量、森林植被蒸散量,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了薄山林场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量,用“影子工程法”计算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薄山林场森林植被调节水量达到0.29亿m3/a,涵养水源的总价值为2.78亿元/a,其中针叶林与栎类调节水量与涵养水源价值较大;单位面积森林调节水量与涵养水源的价值,针叶林最大,栎类最小。  相似文献   

17.
根据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调查和研究资料,论述了长江流域历史上自然植被的破坏情况,指出自然植被的破坏历史,就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发展史。对三峡库区19个县市50年代与80年代森林覆盖率比较和森林现状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破坏十分严重,目前森林覆盖率平均只有19.5%;同时库区自然植被出现逆向演替,即植被退化,并指出了植被退化的一般规律。根据对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土壤侵蚀和产沙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表明这一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面上来源是沿江的农田,库区长江河谷两岸大量存在的崩塌和滑坡也是侵蚀产沙重要的点来源。通过对三峡库区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侵蚀程度、面积和比例的统计分析,反映出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状况是随着森林植被的逆向演替而相应发展和加剧的,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ummary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NTFPs) have emerged as a complex set of issues reflecting changes in society and how natural resources are regarded. These issues range from the sustainability of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the relationship of diverse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to public lands and thei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is set of issues is a relatively unknown aspect of NTFPs.

This paper reports on early NTFP research by scientists in the USDA Forest Service's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It characterizes efforts over approximately five years and identifies their key elemen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role research has and could play in addressing the problems and questions associated with NTFPs and sustainable forestry .  相似文献   

19.
从店子林区的自然状况调查入手,对分布较为广泛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类植物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店子林区不同类型地块的植被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林区植被恢复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神农架林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近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信息,结合不同时期的森林经营活动和治理手段,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价。

方法

以神农架林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为研究区,应用1999年、2007年和2019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像元二分法模型估测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采用差值分析的方法,分别估算各区域植被覆盖变化量,并结合不同时期的治理政策和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1999年到2019年,神农架林区总体植被覆盖度均值提高了8.25%,其中高植被覆盖度占97.50%;前期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度一直优于保护区外,到后期保护区内、外的植被覆盖度差异变小。

结论

近20年来,神农架林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处于增长的趋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平衡,说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