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澳洲宝石鲈细菌性疾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澳洲宝石鲈(Scortum barcoo Mcculloch & Waite,1917),隶属于鲈形目(Percifbrmes)鯻科(Theraponidae),革鯻属(Scortum),其英文名为高体革鯻(Barcoo grumter),亦称佳帝(Jade perch),因鱼体的一侧或两侧生有1~2枚甚至多枚发亮的椭圆形斑块及零星散生的小斑块,形如镶嵌于鱼体上的美丽宝石,因此国内义称其为宝石鲈、玉鲈、宝石鱼、翡翠鱼等。  相似文献   

2.
推介理由:宝石斑鱼头尾较小,背部肌肉肥厚,无肌间小刺,鱼肉覆盖率高迭58%,肉质白而细嫩、味道鲜美、胶性强、无腥味、异味,富含18种氨基酸。其极具特色的肉质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在世界众多国家的海鲜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美誉。成鱼可经加工成肉片冷藏包装直接销往欧美市场。此鱼在美国称为翡翠鱼,在美国市场每千克鱼肉售价20美元以上,是出口创汇的理想品种,国内外市场销路一再被看好。 形态特征:该鱼头尾小、口端位、头后背部渐拱起,腹部浑匾,鱼体呈纺缍形,体表被栉鳞,体长是体宽的2倍,侧线明显可见。背刺、膀刺、臀刺都有硬刺,体色浅蓝,体侧有多个或一、二个黑色发亮的大小规则的圆形斑块及零星散布的小斑块,尤如镶嵌了美丽的宝石,在水中美不胜收,十分诱人,因而得其美名“宝石斑”鱼。 生活习性:宝石斑鱼是一种温水性淡水鱼类,喜欢在水的中层偏上集群游动。有很强的集群争食饵料的习惯。该鱼为杂食性,人工饲养可投喂硬颗粒饲料,适宜生长水温为10-40℃,最佳生长水温为21~30℃,pH值为5.5~8.5,溶氧要求2.5毫克/升以上,盐度在0.3%~4.0%内均可正常生长。据此特性,此鱼不仅适合池塘养殖,还适合网箱及工厂化饲养,澳大利亚工厂化饲养的每立方米水水体可养殖120千克。[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宝石斑鱼人工育苗及养成试验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三木 《科学养鱼》2006,(12):24-25
宝石斑鱼,又称澳洲宝石鲈(Jade perch),它适合生长水温为10-38℃,pH5.5-8.5,适合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养殖。  相似文献   

4.
宝石鲈     
《海洋与渔业》2010,(7):30-30
学名: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俗称宝石斑、宝石鲈、佳帝鱼。 分类与产地:隶属于鲈形目、鲈亚目、鯻科、革鯻属。原产于澳大利亚爱尔湖、布罗一本凯那水系,2001年引人中国。  相似文献   

5.
李庆永 《水利渔业》2004,24(6):30-31
9.8万尾、总重8632kg的宝石斑鱼总共放人3个水库26个网箱中饲养,配合饵料中鱼粉不低于35%,日投饵率3%,加强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经30d养殖,部分进箱时规格在200g/尾以上的宝石斑鱼就可达到600g/尾的上市规格,总成活率92%,总产量57738kg。  相似文献   

6.
宝石鲈学名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又称宝石斑、佳帝鱼,分类上为鲈形目,鯻科,革鯻属,原产于澳大利亚格拉斯顿巴库河(Gladston’s Barcoo)上游至昆士兰东海岸一带,为澳大利亚一种重要的经济淡水鱼类。宝石鲈肉美味鲜,无肌间刺,含肉率高,且营养丰富。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1998)的研究报道,宝石鲈鱼体含肉率为58.3%,  相似文献   

7.
宝石鲈(Scortum Barcoo M)为澳大利亚特有的淡水鱼类,英文名为Jade perch,它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蜊科(Terapontidae)、革鯻属(Scortum)。宝石鲈又名宝石鱼、宝石斑、玉鲈、翡翠、高体革鯻阿等,是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淡水鱼,被认为是最好的垂钓和食用鱼,国内2001年开始引进此鱼。  相似文献   

8.
宝石斑鱼,又称澳洲宝石鲈(英文名为Jade perch)、宝石斑,学名高体革鱼刺 (Scortum barcoo),原产于澳大利亚墨累河水域.它适合生长水温为10~38℃,pH值为5.5~8.5,溶解氧在2mg/L以上时就可以存活,最好保持在4mg/L以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养殖.  相似文献   

9.
高体革鱼鯻(Scortum barcoo),俗称澳洲宝石鲈、宝石鱼、宝石斑(以下称宝石鲈).是近年来我国由澳大利亚引进的养殖优良品种。宝石鲈体形呈纺锤形,体厚而扁圆,头小。口端位,头后背拱起,腹部大而浑圆,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2个甚至多个黑色晶莹的椭圆形斑块及零星分布的小斑块,形似镶嵌在鱼体上的美丽宝石,因而得名“宝石鲈”。  相似文献   

10.
李兵 《海洋与渔业》2009,(5):46-47,32
宝石鲈(Jade perch)又名宝石斑、宝石鱼、玉鲈、翡翠等,学名高体劁(Scortum bacoo),分类上属鲈形目(Perciformes)、劁科(Theraponidae)、革蒯属(Scortum)。蜊科的种类海淡水均有分布,我国现存的种类全为海水生栖,在我国南方濒海省区有分布。而宝石鲈原产于澳大利亚爱尔湖、布罗——本凯那水系,是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淡水鱼类之一,它最早是由海水鱼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1.
石斑鱼性逆转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邢晨光  金珊  袁思平 《水产科学》2006,25(4):214-216
石斑鱼(Epinephelus)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水海域,为暖水性礁栖鱼类[1]。世界上有100余种,我国已记录的有45种,从浙江到海南岛、北部湾直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分布[2-4]。本属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名贵的海水经济鱼类。近几年来,由于自然海区钓捕过度,石斑鱼资源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12.
高体(鱼师)Seriola dumerili(Risso)俗称章红,仔鱼主要食哲水蚤类的桡足类及甲壳动物,稚鱼开始摄食鳀鱼幼鱼和其它小型鱼类,体长>15 cm后以沙丁鱼、鲭、乌贼为食.复殖吸虫归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一个亚纲,种类繁多,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软体动物、贝类、鱼以及人体的消化系统或其它脏器,其中寄生于海水鱼类的复殖吸虫不少于1 000种.  相似文献   

13.
鞍带石斑鱼作为最大型的石斑鱼,生长速度快,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在石斑鱼的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人工养殖和选育活动对鞍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海南和福建三个省份共五个代表性采集点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的遗传变异信息进行了研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5个群体等位基因(Na)的平均数目为7.326(6.375-8.380),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711(0.625-0.775),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705(0.684-0.734),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659(0.633-0.693)。其中,来自福建厦门翔安区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5.3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95.45%来自所有个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及遗传距离结果显示,GC和CP群体聚为一支,再与AT群体聚为一支,再与XA群体距为一支,HL群体为独立一支。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交叉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布。总而言之,这三省五地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没有明显的驯化迹象。整体研究表明,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品种受亲本近交影响而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高,人工繁育技术的不完善及养殖管理不规范可能是导致品种病害频发及养殖成活率低的原因。本研究为鞍带石斑鱼种质评价和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扼要介绍了赤点石斑鱼鱼怪病的发病情况,症状与药物试验结果,并就淡水鱼怪病与海水鱼怪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淡水鱼的治疗方法对石斑鱼并不适用,甲醛试剂对石斑鱼鱼怪病的治疗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0月,长春一水族馆神仙鱼暴发死亡,死亡率达91.2%,病鱼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经病原分离,人工感染试验,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和SPA-COA鉴定等证实,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致病菌株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氟哌酸,呋喃唑酮及链霉素敏感,使用呋喃唑酮及链霉素敏感,使用呋喃唑酮10-20g/m63或氟哌酸3-5g/m^3浸浴病鱼24-72h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周晖  陈刚  孙坤刚 《水产科学》2016,(2):152-156
对36日龄平均体质量(0.21±0.01)g的斜带石斑鱼种苗的转饵模式进行研究。设计5种转饵模式:转饵1组前10d投喂生物饵料,然后转投配合饲料;转饵2、转饵3和转饵4组前10d进行联合投喂(转饵2:25%配合饲料+75%生物饵料;转饵3:50%配合饲料+50%生物饵料;转饵4:75%配合饲料+25%生物饵料),然后转投配合饲料;转饵5组直接投喂配合饲料;转饵试验至种苗60日龄结束。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鱼体长度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转饵4组试验鱼死亡率最高,而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时,转饵1组试验鱼体质量和质量增加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转饵2组又显著低于转饵4和转饵5组(P0.05);转饵1组种苗36—45日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46—60日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转饵试验结束后,各组种苗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转饵5组种苗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比较各项指标,转饵3的模式种苗质量增加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是本研究中效果较好的转饵模式。  相似文献   

17.
闽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病原菌分离未发现强致病性细菌;寄生虫检查发现腹腔普遍有一种微孢子虫感染形成的孢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鳔肿大、肾脏坏死、糜烂。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扼要介绍横带髭鲷白点病发病情况与症状、试验结果,并提出发生白点虫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在进行翘嘴红鱼白鱼苗铒料配方的筛选实验中 ,实验鱼感染了小瓜虫 ,分别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治疗 :1 .5ppm的亚甲蓝浸泡 4天 ;2 .3%的食盐溶液浸泡 3min ;3 .0 5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 3min。 4 .0 1ppm的硝酸亚汞溶液长期浸泡 (1星期以上)。结果为 :亚甲蓝浸泡 4天 ,患病鱼无好转 ,第 3天开始逐渐死亡 ,4天内全部死亡 ;用食盐和福尔马林溶液浸泡 3min,患病鱼即全部死亡。对用以上 3种药物处理后的鱼体进行镜检 ,发现鱼体上的小瓜虫体无明显减少。用硝酸亚汞浸泡的鱼 ,治疗期间死亡 2尾 ,镜检鱼体上无虫体。结论是 :患小瓜虫病的翘嘴红鱼白 ,不宜用亚甲蓝、食盐或福尔马林 ,采用 0 1ppm的硝酸亚汞溶液长期浸泡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以斜带石斑鱼受精卵为试验对象,采用药物浸泡方法,研究了盐酸吗啉胍、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二溴海因、溴氯海因、三氯异氰尿酸、10%的聚维酮碘、37%的甲醛、次氯酸钠等9种药物对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试验数据通过SPSS Inc软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毒药物盐酸吗啉胍、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对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影响无差别,三者药物浓度与孵化率无线性相关;6种常用化学消毒剂毒性依次为二溴海因次氯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溴氯海因甲醛聚维酮碘,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率随着6种常用化学消毒剂质量浓度增加而下降,且药物质量浓度与孵化率呈线性负相关。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斜带石斑鱼育苗生产上药物消毒受精卵:盐酸吗啉胍、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生产上用药质量浓度为1~3mg/L,10%的聚维酮碘生产上用药质量浓度为20~100mg/L,37%的甲醛生产上用药质量浓度为20mg/L,二溴海因、溴氯海因、三氯异氰尿酸、次氯酸钠生产上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