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冬小麦成熟早的特点,对冬小麦种植、麦套玉米、粮草“1 3”等技术体系进行有机地组装配套,即在冬小麦套种玉米的基础上达到亩产吨粮和3t以上鲜草的目标,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有效地解决农区畜牧业粮草争地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载体,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年制高职园林技术重点专业建设为例,积极探索和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上的创新思路及主要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邓建平  肖君泽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326-1327,1375
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为依托,进行了园艺技术专业"4+1"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4+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局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晋才 《农家致富》2004,(6):17-17
王老板在城乡结合部开着一个粮油店,经营面粉、杂粮、食用油,每月除去200元房租,100元各种费用,纯利润一般在600元左右,相对来说,生意不太景气。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王老板花4000多元购了一台面食加工机,摆放在自己粮油店  相似文献   

5.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辉县市地处太行深山区,是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区域,关注该市产业扶贫发展经验模式,对于解决脱贫致富问题,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近年来,辉县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收入为保障,以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目标,立足县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产业资源优势,针对太行山区脱贫产业链条短、覆盖面小、集体经济弱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权改革,谋划构建以"党建引领",以"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农产品+"和"光伏电商"新兴产业为主导的"1+4"多彩产业扶贫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太行山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脱贫路径,补齐了发展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多彩产业扶贫模式很好地体现了特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较好地把握住了产业发展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和扶贫发展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公司+学校+农户"产业化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广应用“公司 学校 农户”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既具有可能性又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应做到:转变农村教育思想、发挥农村教育整体资源优势、促进标准化技术推广和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公司 学校 农户”绿色通道、改革现行分散的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性农业管理部门、建立农科教结合的综合性行业协会、加强对新模式的投入和扶持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探索“1”学历证书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融合,深化“三教”改革,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园林类专业为例,分析了深化“三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现阶段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现状,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高水平教学队伍、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开发立体化新形态教材、校企协力打造信息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杜书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46-20648
结合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从办学实力、专业水平、学生潜质、学生就业、人才需求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建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应以培养多类型人才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提出"1+2+3"人才培养模式,并对"1+2+3"培养模式的内涵、实施、课程设置及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1+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理念,诠释了"333"教学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策略,旨在说明实施"333"教学管理模式是当下高校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公司 农户”是指公司与众多农户以某种形式结合起来,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以及产品回收服务,农户按公司规定从事生产,从而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链条,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相关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农业产业化之路。在“公司 农户”产业化模式中,公司发挥了单个农户所不具有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农户发挥了在农业生产环节独特的优势。运作的结果,公司可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和适宜的价格获得稳定的产品来源;农户可以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按照较为稳定的价格销售掉自己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李向应  韩亚琦  白瑞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480-16481
分析了高职园林专业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以及园林行业人才需求特点,结合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园林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园林专业"1.5+0.7+0.3+0.5"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模式适合当地高职园林专业采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专业花卉学教改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园林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花卉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改革措施,为其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的参与和素质的提升,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校作为培养农村基层干部主阵地的作用,创新干部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四川省安岳县委党校针对本地干部培训的特点和实际,作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1+5”模式干部培训法。  相似文献   

14.
纵观现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大体上均为英语与专业知识的杂糅。表面上是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实质上却是知识拼盘式的重复叠加,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1+"才是关键,只有在坚持掌握英语专业的基础上,推动专业类学科的纵向发展,才能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本文旨在梳理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1+"培养模式的方向问题,力争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为后人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教育与实践对接为出发点,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园林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分析高职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相应职业岗位和园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例,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园林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上的创新思路及主要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通过实践得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社会需要和人才需求的。  相似文献   

16.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基于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育现状,河北农业大学提出了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从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创新举措和实施方法,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章玉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88-190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园艺花卉企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自2007级学生开始实施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精心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合作单位、进行契约化管理、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心理辅导工作、完善考核制度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了专业的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孙璐 《河南农业》2012,(12):15-16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涉外交际能力。新东方教育集团提出的4+1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法通过基础、技能和能力层层递进的方式,综合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将学生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21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英语运用能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时代发展和园林专业特点,分析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毕业实习和设计管理、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探索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2+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德宏师专生命科学系园艺技术专业于2010年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用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手段,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学校入学率稳步提升,专业办学条件得到保障,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