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sp.)是柳绵蚧重要寄生小蜂。在黑龙江省林甸县1年两代,以幼龄幼虫在柳绵蚧2龄雌若虫体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中旬。经定期观察,越冬代蚜小蜂雌成虫产卵进度是紧跟柳绵蚧雌成虫羽化而发生,第一代蚜小蜂产卵进度紧跟柳绵蚧1龄固定若虫发育进度。为了利用自然控制柳绵蚧种群,笔者建立了越冬代与第一代蚜小蜂种群增长直线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i)在黑龙江省鸡西地区1年1代。8月中旬以茧内老熟幼虫在枯枝落吉层3-5cm表土层下越冬。翌年6月初开始化蛹,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上旬结束。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中旬结束。成虫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中旬结束,卵期平均6d。卵于7月上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为盛期。幼虫其5龄,雌雄比20:1,该虫6%的  相似文献   

3.
心形刺甲(Platyscelis subcordata)1年发生1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幼虫越冬。卵期7~10天,幼虫共有7龄,在4月下旬至9月上旬化蛹,蛹经过6~17天羽化为成虫。成虫性激敏,食性杂。  相似文献   

4.
竹广肩小蜂和竹瘿长尾小蜂是竹瘿小蜂的优势种。研究表明竹广肩小蜂每年1代,以蛹在虫瘿内越冬成虫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出瘿;幼虫5龄,发生期在4月上旬至9月中旬,竹长尾小蜂每年1代,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瘿,产卵于被竹广肩小蜂产卵的芽中;幼虫化后占据竹广肩小蜂的虫瘿。幼龄时可食竹广肩小蜂幼虫尸体;纪虫5龄,发生期有5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9月后渐入老熟越冬。对这2种小蜂的卵形  相似文献   

5.
黑脉厚须螟是樟树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1a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化蛹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4月下旬到5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出,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成虫羽化并产卵,7月中旬第2代幼虫孵出,8月中旬开始入土化蛹,8月下旬成虫羽化,9月中旬第3代幼虫孵出,10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在幼虫盛发期,喷洒20%溴氰菊酯3000倍液,80%敌敌畏或50%甲胺磷  相似文献   

6.
南岭黄檀卷叶象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岭黄檀卷叶象是南岭黄檀的重要害虫、成虫食叶和卷叶产卵为害.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南岭黄檀展叶后,越冬成虫开始上树活动,哨食嫩叶,四月初成虫开始产卵.卵期5~7天,幼虫共2龄,幼虫期9~12天,化蛹前成熟幼虫分泌粘液在卷苞内做成内壁光滑的蛹室,蛹期3~5天.成虫羽化后在卷苞中停留2~3天,然后将卷苞咬一圆形孔洞爬出危害,5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试验表明,用50%甲胺磷乳剂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200倍液在每年4~5月紫胶虫放养前喷雾防治成虫,效果可达至91.2%~95%,在成虫产卵期摘除卷苞,集中处理是消灭虫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绿绵蚧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珊瑚枝的枝叶上越冬,4月中旬雌雄开始分化。雄成虫羽化高峰在4月下旬,雌成虫孕卵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孕卵高峰在5月上旬。产卵期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产卵高峰在5月上中旬。若虫期发生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若虫孵化高峰期在5月底6月初。  相似文献   

8.
芒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incertus(Baker)在云南元江干热河谷地区1年发生8-9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若虫)成虫越冬,越冬态不明显,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第1个发生高峰,是全年发生危害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第2个发生危害高峰期,对梢,叶的危害率分别为100%,96.4%,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其危害率分别降为4.7%,6.2%。  相似文献   

9.
绿绵蚧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1 代,以2 龄若虫在珊瑚树的枝叶上越冬,4 月中旬雌雄开始分化。雄成虫羽化高峰在4 月下旬,雌成虫孕卵在4 月下旬到5 月下旬,孕卵高峰在5 月上旬。产卵期在5 月上旬到6 月上旬,产卵高峰在5 月上中旬。若虫期发生在5 月中旬到6 月中旬,若虫孵化高峰期在5 月底6 月初。  相似文献   

10.
葡萄透翅蛾幼虫孵化后绝大部份蛀入嫩茎,仅有少数蛀食叶柄。被蛀嫩茎外部次日即现淡紫红斑,故可凭此症状确定始孵期及虫量以指导防治。按幼虫头宽及体长分龄,今年始孵期为5月25日左右;5月26~30日主要为1龄;6月1~7日主要为2龄;6月9日,2龄仍占60%,但20%已进入3龄。初龄不能蛀穿茎节,遇节钻出虫道转移它处蛀食;2龄后期,才能蛀穿茎节;3龄以后,才能蛀入2年生茎。2龄初期,转移率16.7%,2龄后期转移率升至33.3%。药剂防治试验,以敌杀死和甲胺磷两种药剂在5月29日至6月9日之间(1~2龄期间)进行。在5月29日、5月31日、6月2日、6月5日和6月9日等5个喷药日期中比较它们的药效。结果,敌杀死(1∶3000)的药效最高,在5月29日和31日(1龄期)防效分别达到93.3%和93.7%。甲胺磷(1∶1500)的药效不够好。药打初孵期,可兼杀已孵幼虫和未孵之卵,此时正值葡萄已经花谢,群众易于接受。如药打卵期,因卵小、隐蔽、难检查,防治时间和对象田不易确定,又值盛花期,故不易推广。综合上述结果,防治运期宜在花谢后嫩梢出现紫红斑时,立即用敌杀死类拟菊酯防治。喷药1次即可。如乘蛀梢之机,及时摘除果穗前5~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丽步甲陕西亚种Carabus formosus nili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在陕西杨凌地区,该虫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5月上旬至10月下旬活动,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卵。卵期7~9 d;幼虫2龄,历期分别为4~6 d,14~18 d;预蛹期16~19 d;蛹期7~10 d。成虫以蜗牛、蛞蝓、蚯蚓及多种鳞翅目幼虫为食,幼虫主要以蜗牛为食。  相似文献   

12.
竹广肩小蜂和竹瘿长尾小蜂是竹瘿小蜂的优势种。研究表明竹广肩小蜂每年1 代, 以蛹在虫瘿内越冬;成虫在3 月下旬至4 月下旬出瘿;幼虫5 龄, 发生期在4 月上旬至9 月中旬。竹长尾小蜂每年1 代, 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成虫于4 月中旬至5 月上旬羽化出瘿, 产卵于已被竹广肩小蜂产卵的芽中;幼虫孵化后占据竹广肩小蜂的虫瘿, 幼龄时可食竹广肩小蜂幼虫尸体;幼虫5 龄, 发生期有5 月上旬至次年3 月下旬, 9 月后渐入老熟越冬。对这2 种小蜂的卵形态和各虫态生活习性也作了观察研究。表1 参3  相似文献   

13.
在观察叶甲科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工作中,我们曾发现过鸡血藤黄叶甲 Gonioctena fulva(Mots)伪胎生的生殖方式,即每次生殖时,常先产一粒卵,再胎生出幼虫。1984年初夏,又发现同一属的十三星角胫叶甲 Gonioctena tredecimmaculata(Jacoby)营胎生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在叶甲科中是少见的。为此,我们于1984—1985年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较系统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烟盲蝽5龄若虫对菜蚜低龄若蚜的捕食能力。[方法]在试验室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培养皿中和小纱筒中烟盲蝽5龄若虫对6个密度菜蚜低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并对烟盲蝽5龄若虫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进行了观察。[结果]烟盲蝽5龄若虫对低龄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可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其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符合Hassel-Verley的干扰效应模型。[结论]烟盲蝽5龄若虫对低龄菜蚜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烟盲蝽5龄若虫自身密度对功能反应存在密度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昭通市苹果绵蚜的越冬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绵蚜在云南昭通市10月下旬部分虫就进入越冬期,翌年1月中下旬开始迁移活动。冬季,苹果绵蚜主要集中在主干上的结疤、剪锯伤口等部位,各龄虫均能越冬,其中,以2龄虫为主,1龄虫、2龄虫、3龄虫、4龄虫和成虫占总虫量的比例分别为8.4%、34.9%、23.2%、19.9%和13.7%。在田间尚未采集到性蚜和卵。与发生高峰期比较,冬季田间蚜群量和每蚜群虫量分别下降31.2%和67.3%。  相似文献   

16.
茭白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茭白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幼虫存活率以及它们在茭白残株上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冬后取食行为和化蛹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二化螟越冬代幼虫龄期极不一致,幼虫存活率为78.62%;越冬幼虫大多身体蜷缩成半圆形或圆形,位于离泥土面0~5 cm的茭白苔管处;4~6龄越冬幼虫均有取食现象,且不同龄期幼虫取食比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未取食的个体化蛹进度快于取食个体,未取食个体以4龄幼虫的化蛹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17.
陈阿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99-17300,17339
槐豆木虱[Cyamophila willieti(Wu)]在西宁地区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寄主树皮缝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产卵于芽缝间,5月上、中旬出现若虫,若虫5龄,第1代成虫始见于6月上旬,世代重叠,6~7月为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槐豆木虱形成3个成虫高峰期。卵期21d,若虫期43d,雌雄性比为1.05:1.00。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0%、0.75%、1.00%、1.50%的水杨苷或0.20%、0.40%、0.60%、0.80%的单宁,饲喂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用湿质量称量法测量其营养指标,分析植物次生物质对美国白蛾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单宁各处理组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幼虫的取食量和排粪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促后抑;食物消耗率、转化率和食物利用率在4龄时多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5~6龄时,食物消耗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食物转化率与利用率多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在同一质量分数处理组随龄期的增加与对照的差异越来越大。水杨苷处理,多数处理组4~6龄幼虫的取食量高于对照组,排粪量随龄期的增长逐渐减少;食物消耗率,1.00%处理组在4~5龄显著低于对照(P<0.05),6龄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处理组在4~5龄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6龄时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食物转化率和利用率,0.50%处理组4~6龄均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0.75%处理组,在各龄期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1.00%处理组,在4~5龄时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P<0.05),6龄时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P>0.05);1.50%处理组在4龄、6龄时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5龄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说明单宁对美国白蛾幼虫的食物利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杨苷对其食物利用的影响与剂量有关,质量分数0.75%无明显影响,1.00%有促进作用,0.50%和1.50%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Neilson脐橙落花落果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Neilson脐橙保花保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广西桂林选择树势中庸一致的2株Neilson脐橙果树统计其落花落果、脐黄落果和裂果的数量。[结果]2008年Neilson落花从4月上旬持续到4月下旬,2次落花高峰期分别为4月7~14日和4月16日;第1次生理落果从4月下旬持续到5月下旬,第2次生理落果从5月中旬持续到6月下旬,落果高峰期为5月1~4日、5月9日、5月11~15日。2009年落花从3月下旬持续到4月下旬,落花高峰期为3月24~4月8日,第1次生理落果从4月下旬持续到5月下旬,第2次生理落果从5月中旬持续到7月中旬,落果高峰期为5月6~24日。Neilson脐橙的坐果率为0.39%~1.10%,脐黄落果率为33.6%~55.6%,裂果率为7.1%~14.5%。[结论]该研究明确了Neilson脐橙的落花落果规律。  相似文献   

20.
慈溪市蔗扁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在浙江省慈溪市1 a发生3代,危害植物有14科25种,以幼虫在寄主内越冬,成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到6月上旬,7月上旬到8月中旬,9月上旬到11月,幼虫危害期分别为5月上旬至8月上旬,7月上旬至10月中旬,9月中旬至11月下旬。成虫夜间羽化、活动,需补充营养。幼虫7龄,室内可以用生番薯Ipomaea batatas片为人工饲料进行饲养,幼虫有相互残杀习性。在幼虫期,用10%可湿性吡虫啉粉剂7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蔗扁蛾,效果较好;用1.8%阿维菌素乳油稀释1 000倍浸泡受害巴西木0.5 h防治蔗扁蛾,3 d后平均死亡率达9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