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宁南半干旱区旱作农业举步艰难的局面,讨论了在水热条件较好的灌区实行多熟种植开发夏闲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利用西北黄土高原夏闲地开发可行性决策咨询系统对典型乡镇进行了上机咨询,得到了夏闲地开发的可行性方案并给出了主要多熟作物组合的实际生产力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地分析西北黄土高原原旱作农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借用系统动态预测方法展示了旱区粮食供需系统前景,在此基础上对旱区农业系统中人口生产与食物生产、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为本区农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大量研究工作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借助于计算机,研制出“研制出黄土高原降水生产潜力开发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汇集了本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用知识基的形式存入计算机,能按给定的条件进行自动推理和判断,通过人机对诱的形式,迅速得出某地某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值及其开发程序,提供开发潜力的技术途径,为旱区农业生产提供战略咨询。  相似文献   

4.
西藏主要河谷农区套复种多熟种植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藏主要河谷农区夏闲地及其资源现状,利用多年旬积温和旬降水量,从热量和水分两方面评价夏闲地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以拉萨和山南地区为代表区域。结果表明:在冬麦区多熟作物组合86种,其积温参数变幅为2 000~4 750℃,平均为3 475.1℃,需水参数变幅为456~744 mm,平均值为636 mm;冬春麦兼种区,多熟作物组合有23种,其积温参数变幅为2 050~3 850℃,平均为2 778.7℃,需水参数的变幅为446~580 mm,平均值为528 mm。拉萨冬小麦/箭舌豌豆种植比例试验表明,66%∶33%种植比例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表现最优;拉萨和山南乃东县春青稞间、套作箭舌豌豆、马铃薯、玉米试验中,粮食产量套作方式比单作、间作方式表现好,以春青稞/马铃薯和春青稞/玉米为优,饲草饲料产量单作方式优于间、套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及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开发战略应以“立足区域,基本自给,适当调剂,优化结构”为指导思想,通过生态化建设,综合化治理,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实现食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析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笔者认为,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起着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1.大范围的新构造运动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多暴雨,有利于地表土壤的侵蚀。2.新构造运动抬升,导致地区侵蚀基准面下降,新构造运动上升与沉降交汇处的地形突变带、断裂活动带、地震破碎带,地表土岩体不稳定,地表降水大量下渗,为重力和流水侵蚀创造了条件。3.新构造运动的形式、类型,制约地形的发育演化,控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梯田质量评价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条件,提出了梯田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方法。探讨了梯田质量评价系统的主要模块,研究了梯田数据库的结构及主要内容,利用VisualBasic6.0与MapX5.0相结合,开发了黄土高原梯田质量评价信患系统,实现了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患的相互查询、统计分析以及对梯田质量进行评价。本系统的建立能够对梯田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一资源一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农耕期和喜温作物安全生长季的热量资源,此区可划分为二年三熟小麦,玉米适宜生长区;一年一熟小麦、玉米适宜生长区和一年一熟喜凉作物生长区,探讨了麦收后复种的可能性。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热量资源利用率和热量利用效率,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一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降水资源特征与林木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如何根据当地的降水条件来确定适宜的植被类型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黄土高原68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逐月降水量的统计,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的降水特征总体表现为年平均降水量区域差异大,由东南部的大于600 mm逐渐递减到西北部的不足200 mm;植物生长期间的降水占全年80%以上,且季节分配不均,表现为春旱、夏多、秋少.依据黄土高原的降水资源特征,从林地水量平衡理论出发,以生长季期间林地的水分收支状况来确定林木的适生程度,并以县为单位对黄土高原的林木适宜性进行分区.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适宜于乔木林和灌木林的区域各占1/4左右.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评价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该地区水资源天然分布的主要缺陷是水量相对较少,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难度大,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提出了应采取深入研究不的循环转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实行水资源的多维调控,建立节水型社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社会经济布局,以及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等对策与措施,以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要持纽开发与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综合开发治理的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社会原因,治量环境和经济开发的关系以及开发与治理中,不同主体的行为规律等有关重大社会经济理论问题,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商品和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兼顾生态要求,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以林牧业为主导的新型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和体系,提出达到这一综合开发治理目标的经济政策:1、资源利用和保护政策;2.区际贸易政策;3.技术政策;4.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13.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节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14—2016年在河北省景县进行。试验处理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CK)、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A1)、春玉米-夏玉米一年两熟(A2)、春玉米一年一熟(A3)、夏玉米一年一熟(A4) 5种种植制度,系统分析了各处理作物产量、周年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种种植制度中,CK产量最高,2个种植周期的总产量为38 574.24 kg·hm-2,A1、A2、A3、A4总产量分别比CK减少23.7%、23.8%、51.2%和39.6%;CK的总耗水量最高,为1 851.45 mm,A1、A2、A3、A4 相对CK耗水量分别减少了504.3、452.3、753.5 mm和712.8 mm;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差异,A1较高为21.84 kg·mm-1·hm-2。A1和A2相对CK总产量有所降低,但周年总耗水量分别比CK减少504.25 mm和452.30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8%和0.8%。这2种种植制度可作为当前小麦-玉米两熟的重要补充,加强周年土壤水分管理是本区域粮食生产和水分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陕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及需求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是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正日益成为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子。陕北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水资源短缺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计算陕北地区水贫困指数(WPI)、水资源压力指数(WSI),对该区的水资源安全状况作出初步分析;预测了陕北地区在2010、2020年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结合2010、2020年陕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得到预测年内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IWSD),其值分别为-0.13、-0.16,说明陕北地区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2010、2020年水资源对应的社会经济系统是不可承载的,应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保证水资源足以支撑地区社会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自然灾害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西北开发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汉武帝一朝,西北开发功勋卓著。在西汉时期大规模开发西北的决策过程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自然灾害对西北开发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西汉时期严峻的灾害形势对关中和山东农区造成了重大破坏作用,国家粮食安全岌岌可危。出于化解灾害风险的现实需要,西汉王朝不得不以战争的手段解决北部匈奴问题,依靠农业生产扩大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移民实边。经过两百年的刻苦经营,西汉时期终于奠定了西北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关中、河套、河西、河湟主要农业生产区全面形成,中国传统农业阶段第一个人口高峰出现并维持了一千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杨丹  王晓峰 《干旱区研究》2022,39(2):584-593
本研究基于CASA模型获得黄土高原2000—2018年植被NPP数据集,通过相关性、残差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2000—2018年植被NPP呈东南高、西北低分布格局,研究区约86.86%区域植被NPP呈增加趋势,主要为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区;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13.14%,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区。(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8.78%和51.22%,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差异性,人口稀少、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植被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植被变化以人类活动为主。(3)黄土高原作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于黄土高原的植被变化。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河北省匮乏的水资源禀赋和严重超载的农田生产问题,讨论了轮作与休耕在缺水区应用的本质与意义,提出以农田雨养旱作、多作轮种与休耕为表征的缺水区简约化种植制度的改革原则。结合区域资源特征与国家需求,进一步实例分析了河北省缺水区适水种植制度与技术策略,包括降低熟制,由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降为春作物→冬小麦—夏作物两年三熟,实行冬春季的季节性休耕,缩减小麦比重,实现结构性节水;采用田间秸秆、塑膜覆盖以及土下覆膜技术,雨水集蓄、节水补灌技术,发展雨养农作;选择无限开花习性的棉花、花生、大豆、菜籽等一年生适水型作物,配合补水成苗等技术,促进作物稳产;以机械化与智能化替代人力生产等,提高农作效益;向优质型农产品转型、发展社会需求的休闲游憩型环境产品生产,实现对高耗水生产的等效或优效替代。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的干旱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其主要类型,进而对该区干旱缺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全球大气中CO_2浓度升高、水热资源变化是全气候变化中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作物种植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汇集整理近年来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南及青藏等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类型,以及气候带北移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得出区域共性研究结论。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半个世纪以来,冬夏气温增幅较春秋显著;北方地区增温2.5℃~3.0℃,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增温高达4℃。东北、华北、西南、以及西北东部降水减少率达10%~20%,西北中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超过10%。多元种植结构逐渐替代单一型种植结构,一熟制向北推进200~300 km,两熟和三熟制向北推进500 km,作物多熟制面积扩大。复种指数以超过1.29%的速率逐年提高。中熟和中晚熟品种种植界限北移、面积扩大。喜温耐旱作物面积扩大,强冬性作物逐渐被冬性和弱冬性作物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