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球距离地球38.4万公里,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人类进行深空探测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最理想的跳板和中转基地.本文对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作了简要回顾,概括了人类月球探测的历程,分析总结了月球探测的成果及月球基本的几何和物理参数,并对世界各国正在实施或即将进行的探月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航天大国再次兴起月球探测热潮,为21世纪建立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做准备.  相似文献   

2.
月球探测的意义 1959年1月,苏联首先开始用航天器探测月球。美国人紧随其后,并在1969年~1972年执行的“阿波罗”计划中,共将17位航天员先利后6次成功送上月球,实现了对月球的实地探测,并在月球上安装仪器,对月球进行长期监测。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将于2015年-2020年重返月球。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15日,我国的"玉兔"号月球车终于踏上月球表面,在月球上留下属于我们中国的一串"足迹"。至此,月球这一距我们38万千米之遥的星球上已经接待了来自地球上3个不同国家的"客人"。为了更好探测月球,前苏联、美国在上个世纪先后把月球车送上月球。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个人都见到过熟悉的月球,但是所有地球上的人类永远只能见到这一半月球,谁也没有看到过另外一半的月球。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天体,是一个蔚蓝色的美妙的天体。地球和月球比起来,差别很大,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也可以说相当于4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总合,所以月球看起来很小,其实还是非常庞大的。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38万公里。从1958年以来,全世界发射了多枚探测器去探测月球。人类前期发射了108枚探测器,但是成功的只有52枚,不到一半。人类实现了6次载人登月,全是美国人实现的,另外。还有3次前苏联不载人的登月取样。目前一共从月球取回了382公斤的样品。另外,我们人类还获得了26块从月球上自动掉到地球上、被人找到的26块月球的岩石,中国南极探险队在南极找到了将近1万块天上落下来的石头,其中有一块是月球上掉下来的,有两块是火星上掉下来的。  相似文献   

5.
从1960年以来,我们一直跟踪国外的探测,35年的跟踪研究,又经过十年的综合论证,一直到2004年1月23号,温家宝总理亲自批准中国月球探测的立项,总经费14亿人民币。这不是一个天文数字,月球的探测绝对不会拖中国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只能是推动和促进。我一再说,这是北京市建2公里地铁的全部经费,何况这14亿是三年多的经费,每年大约用4亿人民币。这对我们巨大的十几万亿GDP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科技》2006,(11):56-56
这是美国宇航局赞助的一项研究如何在太空中种植植物计划里用来模拟月球和火星环境的特殊圆筒装置,里面生长的是我们常见的莴苣,这项研究由美国得克萨斯农业试验站的科学家所主持。莴苣的幼苗将被放到模拟月球和火星的特殊圆筒培养室里用来研究如何在月球上种植植物。  相似文献   

7.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近于圆形,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7.3天。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千米,这个长度用我们直观估计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乘坐时速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出发,需要16天才能到达月球;如果改乘每小时200千米的火车,就需80天后才能到达月球;如果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一座天桥,那么以每小时6千米的步行速度日夜兼程,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公元2007年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美誉的川西小城,"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奔向月球.……  相似文献   

9.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在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飞行工作之时,中国农科院迎来了建院50周年华诞。五十载沧桑砥砺,半世纪春花秋实。总结50年发展进步的历史经验,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农业科学研究必须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的重大农业创新上来,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攀登世界农业科技高峰;必须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优选创新团队与人才,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加强自主创新和重点领域的突破;必须实现农业科…  相似文献   

10.
杨孝文 《百姓》2008,(3):31-34
美国总统布什曾于2004年宣布"新太空计划"(即空间探索设想),提出了在2015年重返月球,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的远景规划。不过,随着美国新一届总统将在今年年底产生,太空界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来说,2020年是航天年,在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两个月之前,新一代载人探月飞船,遨游太空成功降落,预示着下一步将把人送上月球。常言道:"地球一咳嗽,月球就感冒。"自诞生40多亿年来,月球与地球关系一直很密切。那么,月球从哪里来?与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有何瓜葛?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国载人飞船降落月球,会得到初步答案。现在,我们不妨对此作以下假设和猜想。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月球背面着陆器过渡轨道的选择问题,选择南极艾德肯盆地SPA作为登陆位置,设计了月球正面远月点100km高程,背面SPA为近月点10km高程的椭圆型过渡轨道,利用动力学方法和月球高阶重力场模型GRGM660PRIM,对该轨道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着陆器的在轨时间接近7d,其中近月点在SPA中心平坦区域的时间超过3d.较长的在轨时间有利于后续着陆决策操作的准备,说明该设计的初始轨道根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为着陆器的成功登陆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节主要概要介绍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3个探月项目:“徘徊者(Ranger)“(1961-1965年)、“探索者(Surveyor)“(1966-1968年)和“月轨号(Lunar Orbiter)“(1966-1967年).这3个项目的航天器各进行了9次,7次和5次不载人升空探月.“徘徊者“航天器的飞行特点是在月面硬着陆;“探索者“航天器的飞行特点是在月面软着陆;而“月轨号“航天器的飞行特点是环月飞行.这三个探月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的“阿波罗(Apollo)“宇航员登月项目作可行性研究.这包括对月面的电视摄影,以进行地形测绘,为航天器在月面的软着陆,宇宙员的登月选择合适的地点;对这些登月地点岩土的力学性能测试;对其周围空间的温度、电磁辐射等进行测试.此外,还利用多普勒频移技术对月球重力场进行测定,以更好地确定探月航天器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一位叫奥尔德林的,虽然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同样让我们敬佩.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太阳系天体相对地球某点的运动规律,首先建立了地心黄道坐标系,并将太阳绕地球的圆周运动转换为太阳绕地心的余弦波动,同时将此余弦波动作为标准余弦曲线.将太阳绕地球的运动分解为波动和"自转",并分双波动坐标轴和波动-螺面坐标轴分析,推导出太阳对地球赤道某点的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方程,同时进行计算机模拟与分析,得到了太阳对地球某纬度某点的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方程.以此类推,推导出月球对地球某点的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方程,并分别进行计算机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月球相对于地球某点的运动轨迹为与幅值与角度相关的波  相似文献   

16.
问月     
<正>茫茫星空中,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邻居,最吸引人的眼球。自从有了人类,无论区域、种族,人们都被那皎洁的明月所吸引。因此月球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首选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对月球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但仍有无数的未知之谜等待着我们。月球身世之谜关于月球的出生之谜,大概有2种看法:"兄弟论"和"母子论"。支持"兄弟论"的科学家认为,在46亿年前,月球和地球从一团宇宙尘  相似文献   

17.
日全食观测的内容非常丰富.仅就一般爱好者力所能及的内容列举一些在下面。 1.当处于日偏食时.可测定月球边缘和太阳两次接触的时间(即初亏和复圆)。  相似文献   

18.
<正>"嫦娥奔月"是一个在我国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2007年,我国"嫦娥一号"卫星搭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使我们千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嫦娥"得以奔月,牛顿"功不可没"。要使"嫦娥"能与月球"相会",就要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让"嫦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准确地安排飞行路径到达月球。那牛顿到底是如何帮助"嫦  相似文献   

19.
高筱英  陈兴  彭旻芬 《农业与技术》2012,32(10):165-166
气象探测环境是否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直接影响所收集到的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气象探测环境及设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或破坏.文中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以及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如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3S“技术和“4D“产品的普及推广为标志,我国的传统测绘产业开始了向现代空间地理信息产业的过渡,本文从时空信息获取、加工、管理和服务4个方面对地球空间信息未来的技术发展作了简要的叙述,这对测绘行业本身、对其他行业、对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性产物.在高科技环境下,测绘继续教育对提高在职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适应国内外测绘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