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规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它利用作物自身的生物因素来实现对土地的用养结合。广大农户要遵循以下轮作原则,合理进行轮作。1.肥茬与瘦茬轮作。麦类、谷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棉、麻、烟等经济作物在生长中吸收的养分较多,地力消耗大,种植这些作物的地块叫做瘦茬或  相似文献   

2.
正嫩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是一个以麦豆种植为主的农业县份,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小麦适宜种植区域不断变小、北移,在90年代末期以来,第四积温带很少种植小麦,成为大豆单一种植的不良局面。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县第四积温带现在已经改变了以往遍地大豆的单一种植局面,在第四积温带玉米成为与大豆进行轮作的主要作物。收到当地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在我县玉米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发,给玉米的生长带来了不良影响,导致玉米产量降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1997,(12)
旱地分带问、套、轮作是以带状种植为基础,在同一块地上实行多熟问套和轮作换茬。它的特点是:分带规格化种植,每年种植的作物按生长季节及其特性进行科学组配,同一作物在上下年度内虽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但不出现重茬口。实行这种分带间套轮作法,多熟、高产、效益高,且方法简便,易为群众所接受。其增产原理是:1.充分利用了一年中自然资源最丰富的生长季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沙,但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极易出现"倒春寒"。为此,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提出2017年东北地区大豆春播技术指导意见。推行合理轮作。在黑龙江北部积温较低、生育期长的作物种植存在较大风险的地区,推行大豆与小麦、马铃薯隔年轮作,解决连年种植单一作物带来的整  相似文献   

5.
不同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以夏季种植水稻、空心菜(水栽)、水芹、草菇、豇豆、夏季空闲的日光温室为对象,观察夏季种植不同作物后下茬日光温室黄瓜的产量、商品性、品质及病害发生的情况。结果表明,与夏季闲棚相比,不同轮作模式有促进黄瓜生长、增加黄瓜产量和提高黄瓜品质的效果,其中以黄瓜与水稻、空心菜(水栽)、水芹轮作模式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最好,其次是黄瓜与草菇轮作,第三是黄瓜与豇豆轮作;黄瓜与水稻、空心菜、水芹及草菇轮作可以减轻枯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的发生,黄瓜与豇豆轮作对日光温室黄瓜病害的发生没有减轻效果。说明在日光温室内种植水生作物或水生栽培可以促进下茬黄瓜的生长,增加黄瓜产量,提高黄瓜商品性和品质,减少连作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大蒜-大葱-大蒜和大蒜-白菜-马铃薯两种轮作方式进行产量、病虫害发生情况和种植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为建立作物合理轮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连续重茬种植葱蒜类作物与对照组(大蒜与其他作物轮作换茬方式种植),呈现产量明显下降、病虫害发生加重、农药、化肥等投入品成本不断增加的现象,多年重茬种植葱蒜类作物的地块,建议与其他作物轮作减轻重茬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镰刀弯”地区发展高粱种植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1):143-145
由于"镰刀弯"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物种单一,种养不衔接,并且农业部提倡调减该区的玉米种植面积,改善结构,所以,结合该区特点,寻找玉米的优势轮作作物、构建合理的玉米调减区轮作体系尤为重要,也是当前"镰刀弯"地区的首要问题。通过分析"镰刀弯"地区的特点和高粱作为玉米最优轮作作物的优势,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高粱作物优势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整地、施肥 1.整地 大白菜也和其它作物一样,需要倒茬轮作,前茬是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如甘蓝、菜花、萝卜、芥菜等都不适合种植白菜,另外周围正在生长着上述作物的地块,也不适合种植白菜,由于有翅蚜的迁飞.  相似文献   

9.
长残效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的除草剂叫做长残效除草剂.近年来,一些长残效除草剂投入市场,因我国农村种植规模小、轮作复杂、施药技术水平低,这些除草剂在土壤中长期残留,虽无除草作用,但可对下茬敏感作物造成药害,轻者抑制作物生长、减产,重者造成作物死亡、绝产.长残效除草剂已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种植者应根据种植规模、轮作方式来选择除草剂.  相似文献   

10.
轮作种植模式是作物种植制度的重要模式,烟稻轮作种植模式是烟草和水稻充分的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用养,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品质和增加烟稻的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优势、并就烟稻轮作种植模式的技术关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一、农业防治1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2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优良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经济有效地措施。在生产中应根据生产实际,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引进不带晚疫病的种薯。3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轮作不仅可以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缺乏,而且能减轻病虫害。马铃薯忌重茬和与茄科类作物连作,而适宜与谷类、豆类,油料等作物轮作。与这些作物  相似文献   

12.
玉米和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日常粮食种类,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生长所需营养。目前,对玉米和大豆的种植以清种种植(分开栽种)为主,为实现玉米、大豆作物高产高效,本研究通过阐述套种轮作、玉米大豆套种轮作优势和技术流程及技术规范,为农作物种植增产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单一作物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推广一年三造免耕轮作栽培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文章借鉴广西横县的一年三造免耕轮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甜玉米-水稻-甜玉米免耕轮作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栽培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单一作物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推广一年三 造免耕轮作栽培模式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 产环境。文章借鉴广西横县的一年三造免耕轮作实践经验,介绍了甜玉米- 水稻- 甜玉米免耕轮作栽培模式 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栽培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稻菌轮作"是指在种植一季水稻后,在水稻田上种植食用菌,将已出菇的菌棒作为肥料还田的一种种植模式。"稻菌轮作"不仅能有效地解决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土地的季节性抛荒等问题,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农业绿色化,改善生态环境。"稻菌轮作"适合在水稻主产区和适宜羊肚菌生长的地  相似文献   

16.
<正>三七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随着三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种植过三七的土壤要经过5年之后才能再次种植,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轮作。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南北均可种植,是值得选择的轮作作物。已有研究表明,三七连作土壤或根际土壤水提液及植株水提液不仅会对其自身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产生化感作用,而且对我国常食用的蔬菜如莴苣、萝卜、白菜、油菜、蚕豆及常见作物等的种子及幼苗的生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同一作物或者同一科作物在同一块地上进行连续种植,会造成病害加重、土壤状况恶化、产量及品质下降。蔬菜作物也不例外,通过科学轮作,利于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抑制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蔬菜轮作也是培肥的重要环节,轮作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不同蔬菜轮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1.1充分利用土壤中的不同种类养分。不同的蔬菜生长需要不同的肥料,对土壤中不同养分的吸收能力和数量也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调整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提高菜农种植的经济效益,采用辣椒间作西瓜种植生产技术,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生长的"时间差""空间差"以及对水、肥需求的"营养差",降低菜农种植单一作物而带来的巨大集中劳动强度,同时,增加单位面积生产作物的种类,降低单一作物因市场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19.
红壤旱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效益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旱坡地种植结构单一、连作障碍重、土壤质量差、种植效益不高的现状,在南方红壤旱地上进行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与单一连作模式相比,有利于降低作物发病指数,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且轮作年限周期越长越为明显,其中三年轮作模式"红薯-萝卜-大豆-芝麻-萝卜-花生-萝卜"及二年轮作模式"大豆-芝麻-萝卜-花生-萝卜"的效益和效果较好,值得在南方红黄壤区旱地推广。  相似文献   

20.
共和县塘河地区主要种植青稞、油菜等农作物,种植作物单一、多年连作,导致施肥增多,病虫害严重。针对连作和"油菜—青稞"常年轮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蚕豆—青稞"轮作的减肥增效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蚕豆—青稞"栽培模式比"油菜—青稞"栽培模式增收明显,农药残留对二次栽培的作物药害低。"蚕豆—青稞"栽培模式具有节本、增效、增收的优点,在塘河地区乃至青稞种植区域推广应用该技术是今后藏区粮食栽培的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