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2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济宁市天气气候异常,气象灾害频发。6月底,持续干旱导致济宁市部分河道断流,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概述了人工增雨的目的、意义和原理,并介绍了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2012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济宁市天气气候异常,气象灾害频发。6月底,持续干旱导致济宁市部分河道断流,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概述了人工增雨的目的、意义和原理,并介绍了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工增雨作业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秦皇岛市区域年平均气温指数呈上升趋势,年降水指数呈明显减小趋势,人工增雨需求更加迫切。总结了人工增雨操作的关键技术,包括根据局地气候规律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正确确定发射高度等内容,以期指导人工增雨作业顺利开展,以达到有效增雨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甘肃省水资源基本现状,总结了云水资源与水汽的空间分布,并对人工增雨潜力进行评估,以期为缓解甘肃省水资源短缺及保障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率、年降水量和干旱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华北地区水资源非常短缺;再对华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和人工增雨潜力进行分析,根据CWR-PEP法,评估得出华北地区进行人工增雨的作业开发潜力;最后,收集并整理了华北地区2004~2013年5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混合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估计,得出经济效益与降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估算得出华北地区人工增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华北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率、年降水量和干旱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华北地区水资源非常短缺;再对华北地区空中云水资源和人工增雨潜力进行分析,根据CWR-PEP法,评估得出华北地区进行人工增雨的作业开发潜力;最后,收集并整理了华北地区20042013年5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混合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估计,得出经济效益与降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估算得出华北地区人工增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春季农牧业生产亟需用水时,自然降水量更少。人工增雨对缓解和解除作物生长期旱灾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吉林省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畜牧业发挥积极作用。通过2017年人工增雨潜力分析、作业实况分析、作业合理性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运用MICAPS、CPAS等平台,用EC、MM5等模式预报及卫星、雷达、雨滴谱、微博辐射计等资料对此次增雨作业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人工增雨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390~ 660 mm,历年有效降水不均,分布差异较大,区域性显著,一般东部多、西部少,西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以上气候特点决定了黑龙江省有必要从空中云水资源中开发获取较多的降水,弥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方面的缺水现状.鉴于以上原因,需对云水资源潜力进行评估,在此依据CWR-PEP方法对2013年黑龙江省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认为2013年黑龙江省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共约为1.295亿t,具有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渭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渭南市水资源的现状及空中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对策。实践证明,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曹建新  陈连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85-6387
气候分析表明,随着气候变化及环境城市化,秦皇岛市区域年平均气温指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年出现了连续偏高的异常变化;年降水指数呈明显减小趋势,出现了连年干旱,高温少雨使农田干旱、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人工增雨变得更加迫切。总结1999~2008年火箭人工增雨经验,人工增雨操作的技术关键一是分析局地降水气候规律,跟踪天气变化伴随增雨作业效果显著;二是利用碘化银进行人工增雨,需要适当的温度条件,即所谓进行冷云催化。在增雨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物理机制,选择好合适的发射高度,把催化剂送到可催化的温度环境中,以保证作业成功率。因此,在增雨作业时应尽可能准确地找出适宜催化云的适当部位,才能达到有效增雨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班显秀  王吉宏  胡伟  李帅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82-19582,19851
将辽宁作为一个闭合区域,从水资源平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1991~2004年辽宁的水资源状况及降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估人工增雨量对水资源量贡献的计算方法,用以回答人工增雨对水资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房彬  胡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00-1004
2010年9月16~17日,辽宁省气象局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朝阳、阜新、锦州、沈阳北部组织实施了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此次人工增雨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大雨,有效地增加了辽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从天气形势、需水情况、降水预报、增雨潜力、方案设计、实时指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这次增雨作业过程,为以后的人工增雨作业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候变暖趋势日益明显,人工增雨作业在开发云水资源以及防灾减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投入大量资源装备增雨作业的同时也给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即安全、科学、高效的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了提高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建立了人工增雨实时显示平台。平台提供实时的雷达、卫星、数值预报、飞机监控等多种手段,有效地对当前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并提供警报,满足了人工增雨作业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安全指挥等方面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白先达  陈日华  李玉书  邓肖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30-5832,5835
收集近10年的漓江增雨作业资料,通过作业效果的评价,分析漓江补水的作用,对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在漓江上游开展人工增雨,通过水库的合理调度,是漓江补水最有效的措施;抓好汛末旱前的时机进行人工增雨,充分利用雷达观测进行作业指挥,合理布置作业点,提高人工增雨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刘升  陈邦怀  娄成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11-21313
卫星云图是监视云环境、天气系统和中小尺度天气的有用工具。通过对2011年2月份淮北地区一次人工增雨作业实例的分析,云图在判断天气系统移动方向、云类、含水量以及选择人工增雨作业时机、作业区域、作业方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很有效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巍  刘军  林双  吴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92-10594
利用本溪县气象局1958~2012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高桥浩一郎陆面蒸发和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本溪县可利用水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本溪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温趋势变化,降水量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变化;可利用水资源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变化;本溪县降水量的46%是可以利用的,54%被蒸发掉;夏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可利用总量的70%,但夏季可利用系数最大,为52%;春季可利用降水占全年总量的10%,可利用降水系数最小为32%,近55年本溪县可利用水资源变化速率为-5.21mm/10a,除夏季是减少趋势变化外,其他各季均为增加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12年辽宁夏季一次人工增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6月1~3日,辽宁省气象局在辽宁部分地区实施了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此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有效地缓解了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本文从需水情况、天气形势、降水预报、增雨潜力及作业条件、作业方案设计、实时指挥、增雨作业情况及效果等方面分析了这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天水市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红  许彦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69-16971,17030
通过天水气候资料、林业资源普查资料和林业产值资料对气候变化对天水市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天水林业资源的主要气象要素是年降水量和年≥0℃积温。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暖、干气候影响,导致林作物生长季水、热匹配失调,而不利林作物正常生产。具体表现在:人工林育林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和喜湿润耐温凉阔叶、松类树种面积逐年减少,耐高温干旱的侧柏、刺槐等树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使传统林龄、林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业产值增幅趋势显著减缓。  相似文献   

19.
选取气温、降水和蒸发这三个对水资源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其与新安水资源变化的相关性,得出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和降水减少是影响新安水资源的重要因素,其中降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玉梅  侯光良  王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03-20204,2021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以减少趋势为主,干燥度以降低趋势为主,由此可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呈现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出现冰川和冻土融化、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日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退化现象。根据气候变化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冰川融水的利用、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开展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实施人工降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