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进行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迄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唐朝以后,养殖鱼类一直沿袭以肥水鱼即鲢、鳙鱼为当家品种,而青、草、鲤、鲫、鳊等吃食鱼则为搭配品种。随着渔业生产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人们的食物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以鲢、鳙鱼为当家品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了缓和市场供需矛盾,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鱼和特种水产品,改变过去养殖鱼类品种结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白鲫原产于日本琵琶湖,称源五郎鲫,是一种大型鲫鱼.1976年由中山大学生物系和广东省水产研究所首先引进我国. 白鲫具有与鲢鳙鱼相似的食性,但肉质鲜美同鲫鱼.在同样的生态条件下,可用来代替鲢鳙鱼的饲养,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我们初步试验,用一冬令的白鲫鱼种与草鳊鱼混养,亩产白鲫达211斤,超过对照池鲢鳙鱼产量14斤以上,成活率为91%,平均每尾重3.3两,同时,每尾3两以上白鲫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养鱼成本,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养鱼水体污染,鼓励农民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种草养鱼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将种草养鱼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正确选择养鱼模式养殖品种以草鱼、鳊鱼、鲂鱼等草食性鱼为主,放养模式可采用:一是80∶20池塘主养模式。以养殖草食性鱼为主,全部投喂青草饲料,养成时草食性鱼的产量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搭配部分鲢、鳙鱼以调节水质。二是多品种混养模式。放养的草食性鱼种数量占投放鱼种总重量的50%以上,混养35%左右的鲢、鳙鱼等肥水性鱼类和15%左右的鲤、鲫鱼等杂食性鱼类,适当搭配几尾肉食性鱼类,如加州…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和渔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不少地区开展了以充分利用水体,提高水面生产率为主要内容的养殖制度的改革。目前,浙江嘉兴地区采取以青草鱼为主的混放密养措施,改变过去普遍以鲢鳙鱼为主的养殖模式。上海市改革了以鲢鳙为主体鱼的放养结构,成倍增放了青、草、团头鲂等吃食鱼类。江苏无锡地区则提出了青草鱼与鲢鳙鱼并重的养殖方法,改变主养青草鱼,带养鲢鳙鱼,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淡水养鱼仍沿袭传统的养殖品种和方法,即以鲢、鳙鱼为主,占70%以上,搭养的草、青、鳊、鲂、鲤等优质鱼仅占20%左右.养殖周期长,大部分成鱼,肉质差,不受群众欢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相适应.近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鱼价低 ,养什么 ,怎样养 ,才能有钱赚 ?这是许多养鱼户和水产管理部门最关心的话题。笔者近年来对增城市养鱼户作了深入调查 ,提供如下几条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的措施。1 调整品种结构 ,主养或混养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调整品种结构 ,关键是适销对路 ,又要因地制宜。如在派潭山区 ,四大家鱼还有一定市场 ;在新塘三江等平原区、商贸发达的城镇 ,名优品种唱主角。目前 ,草、鳊、鲫、青鱼仍具有市场优势 ,其价格普遍比鲢、鳙鱼每kg高出 3元 ,比鲤鱼也高出 2元。应该着重增加这些品种的放养量。优质鱼与常规鱼的比例宜为 80 :2 0 (鲢、鳙鱼…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鱼》2007,(5):21-21
5.以鲢鳙鱼为主的混养类型 以鲢鳙鱼为主体鱼,适当混养草鱼、罗非鱼等。以施肥为主,同时投喂草料。其混养模式见表6、表7。  相似文献   

8.
鲢鳙鱼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以鲢鳙鱼为主的养殖结构在生产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鲢鱼商品价值低、肉质差、刺多,加之上市规格小,肥满度差,可食比例小,不受消费者欢迎;另外鲢鱼耐缺氧能力低,易腐烂变质,不利于贮存和长途运输,故鲢鱼的经济价值较低。草鱼、鲤鱼、鲫鱼、鳊鱼等优质鱼类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竞争能力强,但产量比重小。提高优质鱼的养殖比重,改变目前的水产养殖结构,逐步使草食性、杂食性鱼类从“搭头”变为“大头”,形成以草、鲤、鲫、鳊等优良品种为主的池塘养殖品种结构,是池塘养鱼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翘嘴鲐、鲢和鳙放养密度相同(分别为1200、100和50尾亩)与不同放养密度的江黄颡鱼(分别为210、325和375尾/亩)的混养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地区以翘嘴鲌白为主体鱼,配养鲢、鳙,套养江黄颡鱼的适宜养殖模式为每亩放养翘嘴鲴1 200尾,江黄颡鱼325尾,鲢100尾,鳙50尾.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什么是鳙鱼?鳙鱼(Bighead carp),拉丁名Aristichthys nobili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鳙属;又称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鳙鱼是我国特有鱼类,分布范围很广,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它属于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鳙鱼体侧扁,头肥大,约占体长的1/3,腹部  相似文献   

11.
鲢、鳙鱼搭配比例的合理确定和调整,是提高湖泊水库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仅根据近两年的生产和科研调查资料,在总结东北地区部分生产单位的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对鲢、鳙鱼在湖泊水库放养比例的确定和调整问题,提出探讨意见。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东北地区许多湖泊水库,鳙鱼生长速度远比鲢鱼快。如在清河水库,据1974年9月调查,同是3龄鱼,鳙鱼(9尾)平均体长为51.0厘米,体重2.75  相似文献   

12.
城郊渔业是城市商品鱼供应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池塘养殖品种结构一直沿袭以鲢、鳙鱼为主的传统的养殖方式,鲢、鳙鱼当家,其它优质鱼类仅为搭头,随着城乡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优质鱼类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因此,调整池塘养殖品种结构,增加优质鱼比重,从根本上改变供应鱼货质量的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日益提倡生态健康养殖理念之背景下,开展人一水和谐开发利用下的水库虾-蟹-鱼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意义深远.在水库12 hm2试验围区,共投放1.5~2.0 cm规格的虾苗850万尾,套养扣蟹5.12万只、鲢鳙鱼种0.29万kg.当年捕捞测产显示:各围区总产青虾4 836 kg、河蟹4 512 kg、商品鱼8 982 kg,产值48.15万元,平均纯收益26 02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2.9.尾均抽样规格为青虾2.67~2.93 g、河蟹:公133~165 g、母112~135 g;鲢、鳙鱼957~1 325 g.3种放养模式对比表明,水库生态养殖虾、蟹、鱼的放养密度不宜过高,以放养青虾60万~75万尾/hm2、河蟹2 250~3 000只/hm2、鲢鳙鱼种750~1 500尾/hm2为宜,并通过水草移植、投放螺蛳及合理施肥等生态调控措施,使虾蟹当年可达上市规格,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水库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修复和保护作用,实现人-水之间的和谐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李建红 《内陆水产》1997,22(3):21-21
大通湖渔场每年须从池塘中培育出300-350t大规格鳙鱼种投放大通湖,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以鳙为主的纯鱼种养殖、吞食性成鱼套养县花鳙鱼种、吞食性成鱼套养1龄鳙鱼种、稻鱼轮作等4种养殖方式,较好地满足了大湖鳙鱼种的投放需要。现简要介绍如下:1.纯鱼种养殖。每667m2放养鳙夏花800一1000尾,草鱼夏花1500-2000尾,适当搭配鳊、鲤、鲫、青鱼种等。待8月中、下旬,当统的尾重达到150g以上时再套养尾重20-30g的温鱼种250-300尾。此法的优点是利用池塘空闲时种植黑麦草、种草等,在鱼种放养前一星期开始分段消毒淹青,培肥水…  相似文献   

15.
正鳙鱼属鲤形目、鲤科、鲢属,俗名大头鱼、胖头鱼、花鲢等,原产于我国,南北分布极广,能适应各种水体。鳙鱼生长快,疾病少,捕捞方便,鱼肉细嫩,鱼头肥大美味更是深受人们喜爱。2019年我国鳙鱼总产量超300万吨,产量仅次于草鱼和鲢鱼,是重要淡水养殖品种。鳙鱼在自然环境下自幼苗到成鱼均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故目前鳙鱼养殖较多是以套养模式进行,每亩放养50~200尾,用于调节水质,而不专门投喂鳙鱼饲料。  相似文献   

16.
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2年4月26日—2012年12月12日通过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放养不同密度的三角帆蚌,研究不同三角帆蚌放养比例对鲢鳙鱼养殖池塘中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放养比例统一为3∶7,总密度为1.5尾/m3。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则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单养鲢鳙鱼池塘(0只/m3),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0.8只/m3),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0只/m3)和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1.2只/m3)。结果显示,混养三角帆蚌池塘的水化指标(TP、PO4-P、NH3-N、NO2-N和NO3-N)均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除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与低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水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3个池塘,并且极显著低于单养鲢鳙鱼池塘。单养鲢鳙鱼池塘藻类平均密度均极显著高于鱼蚌混养池塘,其中在鱼蚌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密度与三角帆蚌密度成负相关关系。单养鲢鳙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中、高密度鱼蚌混养池塘,并且显著低于低密度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三角帆蚌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鱼蚌池塘中绿藻和裸藻的生物量在养殖过程中上升显著。低、中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三角帆蚌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低密度混养池塘中蚌湿重、壳长及壳宽相对增长率均为最大,显著高于中、高密度三角帆蚌混养池塘。研究表明,养鱼池塘混养三角帆蚌不仅能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还能控制藻类数量,促使绿藻和裸藻等大型藻类的生长,提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总量,最终还能有效提高三角帆蚌的存活率及生长率。从改善水质,藻相结构,蚌成活率及生长等指标角度考虑,在鲢鳙鱼养殖池塘中,三角帆蚌最佳放养密度为1.0只/m3。  相似文献   

17.
中草药治疗中华鳋病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网华 《科学养鱼》1999,(10):27-27
中华鳋俗称鳃蛆,是寄生在鱼鳃上的一种大型桡足类。且其种类依寄生宿主而异。如大中华鳋多喜寄生于草鱼,鲢中华鳋喜寄生于鲢鳙鱼,长刺新鳋和日本新鳋则喜寄生于鲤、鲫、鳊等鱼的体表、鳃丝、鳃耙和鼻孔内。该类寄生虫的流行地区广,遍及全国各地,流行盛期每年4-11...  相似文献   

18.
1992—1994年利用1.93公顷池塘进行养殖大规格斑点叉尾(鱼回)鱼种对比试验。采取斑点叉尾(鱼回)夏花与鲢、鳙鱼混养,高密度二级轮养,科学配制饲料,改变其习性、人工驯化投饵,强化日常管理等措施,经过118—134天饲养,平均每公顷产鱼10140公斤,其中斑点叉尾(鱼回)7915公斤,个体达40克。成活率93%,饵料系数1.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大连水产学院教师,针对北方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等特点,经过多年的试验,摸索出了一种以鲤鱼为主体鱼,双层次或四层次鲢、鳙鱼等混养或套养方式,平均亩净产食用鱼420.75千克,净收入347.9元。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1确定混养种类河蟹主要营底栖生活,处于水体的底层。草鳊鱼生活于水体中下层,鲢、鳙鱼生活于水体上层。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我们混养的种类是鲢、鳙、草、鳊。河蟹、草、鳊的粪便是培养浮游生物的良好肥料,同时也能提供一些碎屑为鲢、鳙鱼创造良好的饲料条件,同时由于鲢、鳙鱼的摄食,净化了水质,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2改善池塘生态条件养殖池塘水面4亩,水位最高可控制在2m左右,排灌方便。3月中旬在做好严密的常规清塘消毒半月后过滤进水0.8m。为了培肥水质,进水后,每亩投200kg鸡粪作基肥,并在池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