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徐承旭 《齐鲁渔业》2007,24(1):12-13
梭鱼又名肉棍子、红眼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鲻科、梭鱼属。该鱼适盐、适温范围广,海水、咸淡水和纯淡水均能生活生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生长适温1~30℃,最适温度为12~25℃。该鱼不仅能在海水和咸淡水中养殖,还可以在淡水池塘、水库和湖泊中进行养殖,可主养,也可与淡水鱼类、蟹虾混养,能有效利用池塘的饵料,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提高产量10%左右,是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养殖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一、梭鱼生物学梭鱼(mugisoiuy),又名肉棍子、红眼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鲻科、梭鱼属。该鱼适盐、适温范围广,海水、咸淡水和纯淡水均能生活生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生长适温1~30℃,最适温度为12~25℃。该鱼不仅能在海水和咸淡水中养殖,还可  相似文献   

3.
<正>梭鱼,又名肉棍子、红眼鱼,其适盐、适温范围广,海水、咸淡水或纯淡水均能存活,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生长适温范围为1~30℃,最适温度为12~25℃。梭鱼不仅能在海水和咸淡水中养殖,还可在淡水池塘、水库和湖泊中进行养殖。梭鱼既可以  相似文献   

4.
梭鱼又名肉棍子、红眼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鲻科、梭鱼属。梭鱼对盐度和温度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均能生活。多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梭鱼是一个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养殖投资小、经济效益较高的优良水产养殖品种。近年来,不仅在沿海地区大力进行梭鱼养殖,而且在内陆淡水区域也逐步开始养殖。梭鱼既可主养,也可与淡水鱼类、蟹、虾混养,在池塘混养中能有效利用池塘饵料,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5.
梭鱼(Barracuda,Pike),又名红眼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其适盐、适温范围广,从35的高盐度海水到5的咸水均能存活,温度范围为0℃~35℃,最适生长温度为18℃~28℃[1]。梭鱼不仅能在海水和咸淡水中养殖,还可在淡水池塘、水库和湖泊中进行养殖。  相似文献   

6.
狗鱼,属鲑形目,狗鱼亚目,狗鱼科,狗鱼属,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快,当年可出塘;捕食范围广,所有鱼类均可作为饵料鱼;适温范围广,6~26℃均可捕食生长;肉质坚韧少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逐渐成为各地开展池塘名优水产养殖的优质品种。2008年兴化市中堡镇陆家甸科技示范户陆明干率先引进了狗鱼,在池塘中与鳜鱼混养,已取得了成功,亩均纯收入达4500元,为狗鱼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虾池综合利用对于降低养虾成本、增加效益,维持虾池生态平衡,提高虾池利用率和饵料利用率,及净化水质具有重要意义。一、鱼虾混养混养鱼种主要有罗非鱼、梭鱼、斑■等,罗非鱼适温范围广,属广盐性鱼类。虾池水温春、夏季较高,适于其生长,罗非鱼经驯化与对虾混养,不必单独投饵,因为对虾残饵或池中有机物质、杂藻、桡足类等可成为该鱼的良好饵料。梭鱼与对虾混养比单养梭鱼,其平均体长与体重分别增至155mm和102.1g,导致体重相差9倍多。故与对虾混养是值得提倡的好方式。斑■鱼与对虾混养无论从体高、体宽和丰满度都好于…  相似文献   

8.
梭鱼(见彩中插2)属鲻形目梭属,外部形态与鲻鱼相似,但脂眼睑不发达,生活于沿海和河口,也能生活在淡水中,是广温、广盐性鱼类。自然状况下刮食硅藻类及腐败有机质,也食底栖生物。池塘养殖中可利用人工配合饵料。在养殖品种中有“南鲻北梭”的说法。在江苏及以北地区主要以梭鱼养  相似文献   

9.
刘岳 《河北渔业》2011,(10):7-12,29
<正>0前言梭鱼(Barracuda,Pike),又名红眼鱼、肉棍子,属于鲻形目的鲻科。其适盐、适温范围广,从35‰的高盐度海水到5‰的淡水均能存活,温度范围为0~35℃,最适生长温度为18~28℃[1]。梭鱼不仅能在海水和咸淡水中养殖,还可在淡水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是美国淡水渔业中主要养殖对象,肉质细嫩鲜美。这种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食性广,耐寒抗暑(1—39.3℃)、抗病能力特强,生长迅速,是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斑点叉尾鮰可在池塘中与家鱼混养,也可单养。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人工养殖昼夜摄食,最适生长水温13.8—35.7℃,pH值6~8.9均可生长,适盐度范围在0.1~8‰,溶氧在1mg/L时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鱼虾蟹混养可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其主要特点是:不需专设防逃墙,通过强化管理来防止河蟹逃逸,在不影响鱼产量的前提下,增加虾蟹的产量,提高水体产出率。我市在该养殖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养殖效果。2002年,实行鱼虾蟹混养技术的152亩精养鱼塘,平均亩产鱼550公斤,亩产虾10公斤,亩产河蟹22公斤。现将关键技术报告如下:1池塘条件1.1鱼虾蟹混养的池塘,应根据鱼虾蟹活动、摄食、生长的不同习惯进行综合设计和建设,池塘结构介于标准精养鱼塘与养蟹池塘之间。其要求是利用现有精养鱼塘,…  相似文献   

12.
鲻鱼与梭鱼     
鲻鱼与梭鱼同属于鲻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一般南方沿海以鲻鱼为多,北方沿海则以梭鱼为主,故有“南鲻北梭”之称。鲻、梭鱼为广盐性的浅海中上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沿海近岸。海湾及江河入海口水域。鲻鱼的适盐范围为0~40‰,在海、淡水中部能生活,梭鱼从纯淡水到38‰的海水中均可生活,既能在海水中养殖也能在淡水中养殖。鲻、梭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鲻鱼的适应水温为3~35℃,12~25℃是最适水温;梭鱼较之鲻鱼耐温低,冬季冰下水温1℃时也能生活。  相似文献   

13.
乌鳢的成鱼养殖形式多种多样:单养、混养、工厂集约化养殖,在农村的中小水塘、浅水池沼也可养殖,但大多数生产场一般采用混养。一、混养当前混养鸟鳢的方法,常采用在家鱼的成鱼或亲鱼池中进行少量搭养,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提高主养鱼类的生长率,减少池塘的饵料消耗量,最终达到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的目的。与家鱼混养时,乌鳢的鱼种要有选择性,家鱼的鱼种要比乌鳢的体长大一倍以上,以免受到乌鳢的危害。乌鳢的每亩投放量通常为30~40尾,体长选择10厘米左右,最好比家鱼鱼种晚一个月(5~6月份)…  相似文献   

14.
梭鱼具有适盐性广,食物链低,生长快,疾病少,养殖成本低,肉味鲜美的特点,主要摄食底层泥沙表层着生的藻类和腐殖物质,与虾不争食,而虾的粪便和食物碎屑也可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梭鱼的饵料,二者混养,可以取得较单独养殖高得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珍珠市场行情的不断走低,鱼蚌混养模式已逐步得到广大珍珠养殖户的认可。鉴于养殖模式的改变,珍珠养殖户在鱼蚌混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83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县沙井区农工商联合公司水产养殖公司,从国外引进四万尾美“加州鲈鱼”与“四大家鱼”混养。这种鱼适宜于池塘、湖泊、水库及江河等水域养殖,以小鱼小虾为食。其生长适温为12℃至30℃,在2℃的低温和34℃的高温下也能生存。它生  相似文献   

17.
刘德永 《水产养殖》2007,28(6):32-32
过去常规养殖梭鱼都以海水养殖为主,养殖周期较长,养殖成本较高,利用梭鱼适盐范围广这一特点,用淡水池塘养殖梭鱼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主养鲤鱼池塘中进行鱼鳖混养是提高养殖综合效益、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较好的养殖方式。甲鱼属高档的食用营养品,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水产中的珍品。鱼鳖混养一是增加和调节水体溶氧,鳖用肺呼吸,不占用水体中的氧气,其摄食活动及爬行能搅动水体上下层对流,使水体溶氧分布均匀,有利于池塘底质有机物的释放和浮游生物的生长;二是可以提高饵料利用率,鳖的剩余饵料和排泄物,一部分可被杂食性鱼类直接利用,一部分可被水中浮游生物利用,为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增加饵料;三是可以减少鱼病发生,鳖游泳速度慢,不伤害健康鱼,而能吃掉行动迟缓的病鱼和池中死鱼,起到“清道夫”的作用,遏止病原体传播,减少鱼病发生;四是可以提高水体利用率,提高单位水面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淡水黑鲨池塘主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黑鲨又名水晶巴丁鱼,隶属芒科、芒属,是苏氏园腹芒(Pangasius Sutchi)的俗称,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1998年引进我国。淡水黑鲨属热带鱼类,正常生活适温20~30℃.水温18℃以下,摄食量与活动量明显减少,水温低于12℃死亡。该鱼营底栖生活,贪食,食性杂,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适宜人工配合饲料投喂。该鱼外形美观,肉质细嫩,  相似文献   

20.
梭鱼又名肉棍子、红眼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鲻科、梭鱼属。梭鱼对盐度和温度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应盐度围0~38。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均能生活,适应水温3~35℃,最适水温12~25℃,当水温低于-0.7℃时停食。野生梭鱼分布在我国沿海河口港湾的咸淡水交汇处,随着人工繁殖育苗的成功,沿海地区规模开展人工养殖已经多年,多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梭鱼是一种生长较快、适应性较强、抗病性好、养殖投资小、市场走俏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