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检测棉花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棉花黄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检测二叶期棉花苗的致萎反应,经1989-1990年两年的120个棉花品种和品系的室内毒素检测,其致萎度和田间病圃鉴定调查的病情指数之间呈正相关,1989年的r=0.498**:1990年的r=0.725**,两年均达1%的极显著相关,说明在室内用病菌毒素检测棉苗的致萎度,能够反应棉花在田间病圃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2.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用凝集素伴刀豆球蛋白(ConA)做配基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了毒素物质。分析证明病菌产生的毒素物质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分别为85.26%和14.74%,每毫升纯化毒素中含蛋白质1.04mg、糖0.18mg。蛋白质中含17种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占总量的18.4%,碱性氨基酸占8.3%。#br#纯化毒素糖蛋白具有明显的特性:对棉苗具有强烈地致萎作用,用病菌人工接种表现出同样的症状;在高离子浓度下毒素被降解,低离子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致萎力减弱;经木瓜蛋白酶、a-淀粉酶、6NHCl水解后,对棉苗的致萎力分别降低7%、57%和93%。  相似文献   

3.
抗棉花黄萎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棉花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dahliae)毒素在棉花苗期对 32份棉花材料进行了抗黄萎病性初筛和田间病圃鉴定 ,未发现高抗材料 ,抗病类型仅占全部试材 9.4% ,耐病类型占50.0%。抗性表现较好的 4个抗黄萎病种质材料为R1、R2 、R3和R4。  相似文献   

4.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上重要的土壤传播病害。棉花枯、黄萎病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害的基本措施。目前,在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病害衰退现象,表现在抗病品种连茬种植后,抗病品种本身病情逐渐轻微和连种抗病品种几年后、换种感病品种病情也大为减轻。如我省曲沃县安居大队是棉花枯、黄萎老病区,从1965年起到现在一直种植抗病品种,病情程度由只能种抗病品种到能种耐病品种;由耐病品种病害普遍发生到几乎看不到病害症状。绛县西晋峪大队1972年前由于此两种病害普遍猖獗,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计划面积。经种抗病品种2—3年后改种常规品种保苗率基本达到了一般大田密度要求。我所棉花枯、黄萎病圃13亩从1973年以来,其中  相似文献   

5.
三大棉种对棉花主要病害抗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633个陆地棉、海岛棉、中棉三大棉种的品种资源和42个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陆地棉品种,在田间病圃和温室接菌,进行对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棉对枯萎病、苗病,铃病均有较高的抗病能力,但对黄萎病抗性较差;海岛棉对黄萎病有很高的抗病能力,但对枯萎病、苗病、铃病抗性均较差;陆地棉对棉花4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能高于海岛棉,但低于中棉。经生物统计分析,仅发现陆地棉抗枯萎病与抗苗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荐中棉12、陕1155、86-2、86-3、冀合3016五个兼抗枯、黄萎病,并对苗病、铃病也有一定耐病性的品种,供各地多抗育种选用。  相似文献   

6.
治萎灵是湖北农学院农药毒理研究室研制成功的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新型杀菌剂。20%治萎灵可湿性粉剂经湖北石首市、天门市、公安3县、市1988年田间试验,每亩施有效成份210克,对棉花枯萎病防效75.89—91.9%,对黄萎病防效70.1%。1989年,进一步改进制成12.5%水溶剂。经室内毒力测定,治萎灵ED_(50)=0.1073ppm,为多菌灵ED_(50)=1.881ppm的16.53倍。1989的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在我国8个主要产棉省布置药效试验多数收到好的效果,江苏省盐城市已与公安县农药厂鉴定技术转让合同。现将湖北省石首市的田间试验情况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7.
特基拉芽胞杆菌C-9和鞘氨醇杆菌A1是分离得到的2株对棉花黄萎菌具有较好生防效果的菌株,平板对峙试验测定菌株C-9与A1的抑菌率分别为77.8%和83.3%,根据脂肽类抗生素相关合成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2株生防菌都能检测到surfactin、fengycin和mycosubtilins相关基因片段。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液体混菌培养体系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对棉花黄萎菌具有较好防效的最佳混菌比例A1:C-9=1:9,在此比例下的混菌培养物对棉花黄萎菌的抑制能力较单菌株A1和C-9提高了131%和36.7%。镜检发现混菌培养物抑制可致黄萎菌菌丝发生膨大畸形。盆栽试验表明,混菌培养物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6.7%,混菌培养物处理的棉花在挑战接种棉花黄萎菌后,棉花体内防御酶系CAT酶活快速响应,在达到峰值时比同时期的CK组增加了135.3%。POD和SOD的基础酶活较CK分别提高22.5%和39.8%,且MDA含量始终低于CK。综合分析表明,混菌发酵可提高菌株对黄萎菌的抑制效果,可通过直接抑制黄萎菌生长和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来提高对棉花黄萎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2015-2016年于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凹玻片法等方法测定新壮态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并于河南安阳枯萎病人工病圃和温室研究了新壮态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壮态能显著抑制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当新壮态浓度为10.0%时,抑制率分别为100.0%和93.1%;4.0%~8.0%的新壮态能显著抑制枯萎病菌产孢量。0.25%和0.5%的新壮态浸种能显著增加棉花的株高和芽长。在棉花枯萎病人工病圃,叶面喷施10.0%的新壮态稀释液5次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68.8%;在温室内,用1.75%的新壮态灌根5次,防治效果达64.5%。本研究表明,在棉花枯萎病发生前用新壮态喷施或灌根对棉花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设置方块圃和穴植圃,进行小麦白粉菌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在方块圃测定单小种和混小种的流行速率;在穴植圃测定单小种和混小种的多项抗性指标,并计算了综合病指。通过相关分析表明,用流行速率、综合病指和抗性组分中的普遍率、严重度、产孢量推算的寄生适合度之间相关极显著,均可作为估计相对寄生适合度的代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d.) T-9、SS4、VD-8、VD-5等4个菌株的毒素(VD-toxins)处理棉苗,发现各菌株的毒素都能使棉苗体内脱落酸(ABA)的含量增加,其中以T-9菌株毒素的影响最明显。各菌株毒素均可增加棉苗叶片的气孔抗性和提高叶片细胞的离子渗透率3-4倍。毒素对棉苗叶片的游离原生质体具有30-50%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11.
济宁市的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是棉苗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 其次是棉苗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ossypii)、红腐病 (Fusarium moniliforme)等.其发生程度除受种子带菌、土壤带菌影响外,主要与棉苗定植后的气候条件相关.据统计资料表明,济宁市 1990~ 2003年 14 a中,发生程度中等偏上年份有 8 a(1992、 1993、 1996、 1997、 1999、 2001、 2002、 2003). 2003年棉花苗期病害在全市大发生,发生面积达 6.57万 hm2,占棉花种植面积的 75.8%,且发病早,持续时间长,死苗率高.据鱼台、金乡县调查, 4月下旬 60%苗床发病,严重苗床病株率达 30%, 5月上、中旬大田普查,病田率达 100%,病株率平均达 55.5%,最高 86.5%,死苗率 5%~ 10.5%,高的达 20.3%,田间缺苗断垄严重.全市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也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相似文献   

12.
990A棉宝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效果好汉川县植保站(432300)邓祥生我县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县,常年植棉面积在2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棉花枯、黄萎病的逐渐扩展蔓延,我县农药市场上先后上市了治萎灵、增效黄腐酸盐、特效枯黄萎灵和滴萎净等防治棉花“两萎病...  相似文献   

13.
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培养滤液致萎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里查德培养液制备的棉枯萎病菌培养滤液浸养棉苗,以测定不同菌系的致萎能力。培养滤液有快速致萎能力。用 F_7培养滤液的50%稀释液浸养“517”棉苗8小时就开始萎蔫,16小时有34%的棉苗达Ⅲ级萎蔫,40—56小时100%棉苗死亡。Ⅲ级萎蔫苗在移入蒸镏水后不能恢复常态,成为汞久性的病理萎蔫,有维管束变色的内部症状。根据致萎迅速这一特点,提出了定时分级记载和统计萎蔫指数方法。以“萎蔫开始时间”,“Ⅲ级萎蔫出现时间”,24及48小时“Ⅲ级萎蔫率”和“萎蔫指数”等作为不同菌系致萎力的比较标准。作者根据稀释试验认为用30%稀释液进行测定较为合适。试验结果指出:①不同菌系的培养滤液对“517”棉苗有不同程度的致萎能力,例如 F_7及 F_8的致萎能力最强,F_9次之。③不同品种对于各菌系的反应有显著差异,侧如在24小时“52—128”品种表现对 F_7及 F_8有较低于“517”的萎蔫指数;在48小时“52—128”对 F_7的萎蔫指数同于“517”,而对 F_8则低于“517”;但“52—128”对于 F_9的反应显示其24及48小时萎蔫指数均较“517”为高。在用 F_7培养滤液对16个供试品种及杂交材料的测定中也显示不同品种对该菌系的反应具有差异。试验指出 F_7培养滤液具有下列特性:①,耐高温,在100℃下10分钟或在蒸锅内15磅压力下处理30分钟后仍具有相当的致萎能力,据测定在40小时后的萎蔫指数各为73.3%及66.6%,对照为100%。②,耐储藏,在室温下储藏1年后仍具有相当的致萎能力,据测定在48小时后的萎蔫指数为72.2—94.4%,对照为100%。③,抗污染,原液暴露在室内空气下两月之久并无其他真菌或细菌污染,未接种的里查德液在2—3日内受到严重污染。④,耐稀释,据测定2%的稀释液在120小时具有11.1%的萎蔫指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明确大豆抗感品种对根腐尖镰孢的抗病机制,通过透射电镜和形态观察分析了尖镰孢(M38)侵染及产生的毒素对抗感大豆品种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豆幼苗胚根经粗毒素处理后,抗病品种‘东农56’幼苗胚根生长没有显著差别,但显著抑制了感病品种‘黑农53’胚根的伸长和侧根的生长;尖镰孢毒素高浓度和低浓度(V粗毒素∶V无菌水=1∶0和1∶15)对抗感品种的致萎能力无显著差异,高浓度处理平均萎蔫指数为100,低浓度处理为17.9~18.1左右;但中等浓度(V粗毒素∶V无菌水=1∶1,1∶5,1∶10)对于感病品种的致萎作用更大;同时,发现尖镰孢侵染感病大豆品种根内侵染量要明显多于抗病品种,且感病品种组织中菌丝的直径明显大于抗病品种,都出现很明显的质壁分离和细胞壁加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以来,我们探索快速建成棉花黄萎病人工病圃技术。先后试用过病菌孢子悬浮液针刺注射接种(以下简称针注)、碎棉籽培养菌剂沟施接种(以下简称菌剂沟施)以及碎病秆接种等,有单项接种也有两项接种并用。以菌剂沟施和针注并用的效果最好。削秆检查,病株率达到99.8%,病情指数达到56.4,基本上做到一年建成棉花黄萎病人工病圃的要求,现将探索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黄顶菊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黄顶菊对棉花出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 黄顶菊发生密度在40株/m2下,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没有影响,但对棉花中、后期生长有严重抑制作用,导致棉花株高低、茎秆细、现蕾晚、蕾铃少,部分植株死亡。黄顶菊对棉花产量影响比较大,在1~40株/m2下,棉花产量损失32%~95%。棉花产量损失(YL)与黄顶菊发生密度(Dw)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L=66.230 4Dw/(1+66.230 4Dw/100),R=0.977 9。[结论] 黄顶菊对棉花中后期生长及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蔓延迅速,造成损失严重。为明确该病发生流行的特点和影响发病的因素,于1982、1983两年进行了田间黄萎病消长规律的观察试验。 试验方法 定株观察 了解自然条件下黄萎病在棉花整个生育期中发生发展的规律。试验分别于河南新乡王屯基点和北京黄萎病圃进行,棉花品种为86—1号和徐州142。棉花发病前,选行逐株定200棵,编号挂牌,从6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止,每隔10天调查一次。两年定点观察4个点次。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两组试验,明确了土壤接种棉花枯萎病菌的两种方法及适宜接种量。枯萎病菌的繁殖采用玉米沙粒培养基。建立苗床病圃或田间接种时,可在种沟内直接将风干的玉米沙粒培养物与土壤混匀,适宜接种量为10g/m。采用土壤拌菌法时,病原菌的风干玉米沙粒培养物的加入量以灭菌的细沙壤土的0.6%~0.8%为宜。采用上述接种方法和接种量,感病品种‘冀棉11’当年病株率可达到80%以上,病情指数可达到50以上。本文提供的接种方法和接种量可用于棉花新品种(系)、资源材料的抗病鉴定及枯萎病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88~1990年,用浅盘法对四川省10个县市的棉花枯萎病圃和连作重病地土壤进行线虫的分离和鉴定,共检出植物寄生线虫7个属和5个种。用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和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混合接种,棉田枯萎病发病率和严重度比单接枯萎病菌显著提高,且病情增长更快,土壤中肾形线虫的数量也增多。  相似文献   

20.
拮抗性细菌防治棉花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枯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的萎病害之一,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途径,我们自1988年开始从棉花和小麦根际分离到多个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抑制作甩的荧光假单胞菌和产芽孢细菌,其中荧光菌P32,P34,P38和Y2以及产芽孢细菌Ba,BB,Bx和K7的室内表现最好,在KB平板上,8个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0,3.0,3.2、3.4,4.0,4.5,4.1和4.4com;因而用它们进行了种子发芽试验,盆栽和大田防病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