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乌日娜  刘辉  朱铁霞  高凯 《草地学报》2015,23(2):426-428
以红皮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营养生长期和现蕾期菊芋根系进行垂直切割处理,探讨根系切割对菊芋块茎生物产量和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切割显著提高了块茎产量(P <0.05),且2个处理时间在20 cm条件下均使块茎产量最高;根系切割提高了菊芋块茎比重和根冠比,降低了茎比重、花比重、叶比重和根比重,有利于增加光合产物在块茎中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田迅  朱铁霞  乌日娜  刘辉  高凯 《草业科学》2015,(12):2083-2088
以红皮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极度稀植条件下,通过对营养生长期和现蕾期菊芋根系分别进行0、20、40、60、80 cm垂直切割处理,探讨断根对菊芋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显著提高了块茎产量(P<0.05),且现蕾期20 cm断根使菊芋块茎产量最高;断根显著增加了菊芋块茎的可溶性糖(P<0.05),营养生长期80 cm切割的菊芋,其块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88.85%,而其含量在20 cm切割条件下最低,为76.18%;除营养生长期80 cm断根对块茎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外(P>0.05),其他处理均使其降低;营养生长期40 cm断根及现蕾期80 cm断根显著降低了块茎的热值(P<0.05),其余处理对其并无显著影响(P>0.05);除现蕾期20 cm及60 cm断根和营养生长期80 cm断根使块茎灰分显著降低外(P<0.05),其余处理对其并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3.
高凯  朱铁霞  王琳  高阳 《草地学报》2018,26(3):781-785
通过测定不同断根时间(50、65、80、95和115日龄)和半径(切除1/5、1/4、1/3、1/2根系长度和不切割)条件下菊芋块茎生物量、数量、体积以及水平分布规律,探讨断根对菊芋块茎生产性能及其水平分布规律的影响,阐明断根提高菊芋块茎生物产量的机制。结果表明:65日龄断根条件下块茎生物量最高(980.07 g·株-1),1/2断根半径条件下块茎生物量最高(1 115.28 g·株-1);115日龄断根条件下块茎平均体积最大(5.79 cm3),1/5断根半径条件下块茎体积最大(5.81 cm3);65日龄断根条件下块茎数量最多(616.72个·株-1),1/2断根半径条件下块茎数量最多(654.93个·株-1);断根时间和半径对块茎生物产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断根处理条件下单位面积内菊芋块茎生物量和数量随距离主根中心距离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断根时间和半径对块茎数量、生物量和体积的影响随着距离主根中心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刘辉  初文凯  滕爱娣  王琳  高凯 《草地学报》2016,24(5):1114-1118
通过对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进行不同的去叶处理,探讨营养生长期去叶对菊芋块茎生物产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菊芋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去下1/3叶和去下1/2叶处理条件下块茎生物量均得到提高,剪去倒数1/3叶处理块茎产量达到最高值;营养生长期去叶提高了块茎生物量,降低了分枝数、花数和叶数;去叶提高了菊芋根比重、茎比重、块茎比重和根冠比,降低了叶比重和花比重;块茎干重与块茎数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二级分枝的数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块茎干重与根干重、叶干重和一级分枝干重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与茎干重、花干重和二级分枝干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朱铁霞  高凯  王琳  高阳 《草业科学》2018,35(6):1510-1516
通过对不同断根时间和断根半径条件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的主根、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及水平分布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探讨断根对菊芋根系生物量及水平分布的影响,阐明断根对菊芋块茎生物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断根处理显著提高菊芋根系、主根、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P0.05),且随着断根半径的增加均呈逐渐降低趋势;随断根时间延迟,根系、主根、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根系、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均随距离主根中心距离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断根时间和半径对根系、一级侧根、须根、根茎生物量的影响随着距离主根中心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不同盐碱化草地对菊芋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轻度(L)、中度(M)和重度(H)盐碱化草地上种植菊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菊芋的生长特性及产量,确定其耐盐碱性,并探讨其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生物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为根系>叶片>茎;现蕾期菊芋茎生物量比和叶生物量比较其他生育期高,根系生物量比和根冠比(R/S)较其他生育期低。随着盐碱度的增加,叶片生物量比下降,而茎生物量比和根系生物量比增加;菊芋块茎产量下降,单株块茎数和单薯芽眼数减少,且与轻度和中度胁迫差异显著(P<0.05),说明重度盐胁迫对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现蕾期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进行氮添加处理,测定其根系、茎秆、叶片、花、块茎等器官生物量,计算茎叶比、根冠比等相关指标,探讨现蕾期氮添加对菊芋各器官生物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以期为科尔沁沙地菊芋氮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呈现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现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菊芋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添加量为78.75 Kg·N·hm-2处理下,值分别为368.6633 g·plant-1,503.0667 g·plant-1,158.64 g·plant-1,208.84 g·plant-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菊芋根比重、花比重、块茎比重、根冠比均有显著差异,而茎比重、叶比重、茎叶比差异不显著;在不施氮条件下菊芋的根系、块茎产量达到最高,根冠比最大,根比重最大。综合来看,科尔沁沙地菊芋饲草利用最佳施氮肥量是78.75 Kg·N·hm-2。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进行不同的去花处理,探讨现蕾期去花对菊芋块茎生物产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菊芋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去花处理显著提高了块茎生物量,且在去1/2花处理达到最高值,为959g/株;去花处理提高了叶数和块茎数,降低了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提高了叶比重块茎比重,降低了茎比重花比重和茎叶比;块茎比重和根冠比极显著正相关,与茎杆比重极显著负相关;块茎干量除与一级分枝数成正相关关系,与二级分枝数、花数、叶数、块茎数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块茎生物量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9.
王琳  高凯  高阳  赵力兴  李天琦 《草地学报》2018,26(3):652-658
在大田极度稀植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断根半径及断根时间对红皮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red skin’)根系生物量及形态学特征的作用,揭示断根对菊芋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菊芋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与未断根相比,不同断根半径及时间都显著增加了根系生物量,不同断根半径比较,去掉1/5根系时根系生物量高于其他处理,其中T3最高,达到723.57 g,不同断根半径及时间对根茎和须根的生物量影响较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对主根生物量影响也不显著;各断根半径及断根时间对主根长度和直径也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断根时间去掉1/3根系显著促进了须根和根茎增粗生长,最大值在T3出现,须根为5.59 mm,根茎为3.88 mm;去掉1/4根系则能促进须根和根茎数量增多。断根改变了菊的物质分配规律,显著增加了须根和根茎生物量,在营养生长晚期,中、轻度断根有利于提高根系生物量、增加须根、根茎的直径和数量,增强根系吸收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菊芋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时间对菊芋进行去顶处理,探讨顶端优势去除对菊芋块茎生物产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菊芋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去顶时间延迟,菊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013年8月5日去顶各项指标均达到最高值;去顶提高了菊芋块茎比重和根冠比,降低了根比重和茎比重,对花比重、叶比重和茎叶比的影响没有规律可循;去顶提高了菊芋侧枝长度,降低了侧枝数量;块茎生物产量与侧枝干重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根系干重、叶片干重、花干重和花的数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见,适时去顶能够有效地提高菊芋块茎、茎秆、叶片等各器官的生物量,对于充分发挥菊芋的多功能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为研究对象,在其现蕾期进行不同梯度磷肥处理,测定其根系、茎杆、叶片、花和块茎生物产量,计算根冠比、茎叶比和各器官比重等相关指标,分析磷肥对菊芋生物量和物质分配的影响,为菊芋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菊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磷肥施用量为75 kg·hm-2时,菊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52.32 g·plant-1,112.85 g·plant-1和150.47 g·plant-1;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块茎生物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磷肥施用量为37.5 kg·hm-2时达到最高(64.22 g·plant-1);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茎叶比和根冠比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施肥量为37.5 kg·hm-2达到最高值;叶片比重和块茎比重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75 kg·hm-2和37.5 kg·hm-2是地上生物量和地下块茎获得高产的最佳磷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2.
高凯  朱铁霞  乌日娜  刘辉 《草地学报》2014,22(5):1127-1130
通过测定不同密度条件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株高、产量和各器官生物量等指标,探讨密度对其株高、产量和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茎秆、块茎及地上生物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小花、根系和叶片的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密度为0.6 m×0.6 m时达最高;单株根系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单株叶片、小花、茎秆、块茎和总生物量均随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株生物量贡献率顺序为茎秆>叶片>块茎>小花>根系,且与密度无关;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以饲用为目的宜高度密度种植,以块茎产品为目的种植密度宜为0.6 m×0.6 m。  相似文献   

13.
刘辉  滕爱娣  王琳  邓波  高凯 《草地学报》2016,24(4):915-918
本文通过对营养期和现蕾期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进行去叶处理,探讨去叶对菊芋株高、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期去除1/3叶片菊芋地下生物量达到最高值;现蕾期去叶,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以去除偶数叶最高;相同叶片去除方式下,不同时期去叶株高均随去叶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时期各处理菊芋生长速率均随测定时间的延迟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断根对菊芋热值和灰分含量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铁霞  乌日娜  刘辉  高凯 《草地学报》2016,24(2):467-472
通过对断根后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各器官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测定,探讨热值和灰分含量对断根的响应情况和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断根对根系、茎秆、叶片和侧枝热值的影响规律相似,均在40 cm断根条件下达到最大值,且均显著高于对照(P < 0.05),而40 cm断根条件下块茎热值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 < 0.05),灰分含量变化情况与热值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菊芋茎秆热值最高,叶片最低,叶片灰分含量最高,茎秆最低;叶片热值随时间推迟逐渐降低,而根系和侧枝热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叶片、根系和侧枝灰分含量变化趋势与热值相反;茎秆热值和灰分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比较平缓,热值和灰分含量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株高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动态进行研究,以期为菊芋氮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施氮量为7.5 g·m-2时,菊芋株高、总生物量和块茎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茎比重、叶比重、根比重和块茎比重随着物候期推迟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营养生长阶段菊芋光合产物优先供应茎、叶等地上器官,并在地上器官大量积累,生殖生长阶段光合产物大量向地下运输,充分体现了植物营养物质优先供应生长旺盛器官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