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东南沿海带鱼种群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al)是我国最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为帆船和机轮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带鱼产量一直居于首位,有关方面迫切需要了解带鱼种群及其资源数量变动的规律。带鱼种群问题的研究既是渔业生产的重要课题,也是带鱼资源数量变动的基础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2.
经笔者调查了解,去年7、8月份休渔刚过,濒临黄海的山东省文登市大马力渔船分布在148、155、156、158一带海区作业,至12月底共捕获带鱼3200多吨。然而,带鱼丰产并未给渔业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带来太多的欢悦。 目前,全市64座冷库有1500多吨带鱼面临着积压的命运,且新年期间消费者问津带鱼的也寥寥无几。其中原由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带鱼规格太小,对消费者不具诱惑力。从渔政部门组织的幼鱼比例抽样检查情况看,9、10月份捕获的带鱼中,低于肛长23厘米的幼带鱼占30%以上,200~350克的占60%以上,400~500克以上的极少。11、12月份,300克左右的仍占多数,400~500克以上的仍是少见。其二是带鱼价格偏高。市场上300克左右的带鱼每公斤  相似文献   

3.
<正>带鱼俗称刀鱼,是我国东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是东海渔业的支柱鱼类产品。但是随着渔业捕捞技术的发展、捕捞数量的增大以及资源的衰退,带鱼的捕获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因此带鱼人工养殖的研究势在必行,同时带鱼的网箱养殖也鲜有报道。为此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于2016年6月进行了带鱼网箱养殖的试养殖。现将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浙江省80年代,特别是中后期的带鱼生产和资源现状,分析了造成当前带鱼资源管理低效的主要因子,提出了提高带鱼管理效率的一些新构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从渔业资源学角度回顾带鱼资源变动的兴衰。回顾15年来。带鱼产量急剧下降,分析了主要原因是捕捞强度猛增,作业秩序混乱,水域环境污染,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对产卵带鱼群体的捕捞强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补充群体密度的增加。作者呼吁,必须在保护好幼带鱼的同时,保护好产卵亲体.否则,带鱼资源将重蹈大、小黄鱼的覆辙。故提出保护产卵带鱼,控制捕捞强度、补充群体密度的合理化、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近海及邻近海区带鱼资源变动与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是我省、也是全国渔获最高的鱼种,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而以本海区为带鱼的主要产区,渔获量占全国带鱼总渔获量的90%左右.20多年来,本海区带鱼渔获量基本上是持续上升,以1974年的产量为最高,东海三省一市共渔获52.8万吨,其中浙江省捕34.1万吨.之后,出现下降趋势.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试以说明带鱼资源变动与合理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带鱼被称为东海四大著名海产之一,深受老百姓喜爱,但是带鱼存在着离水即死的养殖难题,普通消费者几乎连活的带鱼都没见到过。然而,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300多尾东海带鱼却已经被人工养活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一举打破带鱼离水即死的现象,填补了国内带鱼研究空白。带鱼出水即死是因为当它被捕捞离水后,因外界压力突然变低,体内会发生致命变化导致死亡。因此国内尚无人工养活带鱼的记录。如今,舟山水产研究所的这批带鱼,已经实现了从大海到  相似文献   

8.
王兰生 《海洋渔业》1992,(6):276-277,285
<正> 70年代浙江省带鱼平均总产量25万余吨,占东海区带鱼总产量的60%和浙江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8%,也是我国海洋渔业中最重要的捕捞对象。1974年浙江渔场带鱼产量达34万吨。因此,在渔业经济诸多研究课题中,加强并突出对带鱼资源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9.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相似文献   

10.
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学名Trichum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rchlegel 1844,英文名Hairtail.分类属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带鱼体带状,很侧扁.  相似文献   

11.
渔民兄弟们: 舟山市政府于1993年7月5日至6日,在沈家门召开了全市对船生产和保护幼带座谈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带鱼仍是东海渔场的主要捕捞品种之一,但近年来带鱼产量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冬汛带鱼已形不成渔汛。而目前滥捕幼带鱼的现象仍较普遍地存在,  相似文献   

12.
科技     
<正>浙江舟山首次在室内养活东海带鱼带鱼被称为东海四大著名海产之一,深受老百姓喜爱。但带鱼存在着离水即死的魔咒,普通消费者几乎连活的带鱼都没见到过。日前,在舟山水产研究所,300多尾东海带鱼却已经被人工养活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举打破带鱼离水即死的生命魔咒,填补了国内带鱼研究空白。如今,舟山水产研究所的这批带鱼,已经实现了从大海到人工饲养环境迁徙的重要突破。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已从两个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区带鱼底拖网昼夜渔获率差异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2004年和2005年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取带鱼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并将昼夜不同网次渔获率分成4组,应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对东海区带鱼昼夜渔获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带鱼昼夜的活动规律,并利用样本均值的95%置信区间法估算带鱼昼夜渔获率的差异程度,为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带鱼昼夜网次间渔获率的差异修正提供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区带鱼昼间与夜间的渔获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昼间的渔获率显著地高于夜间的渔获率,带鱼昼间栖息于底层和近底层,夜间垂直移动到中上层;使用拖网规格为100◇×4 m/88 m、网囊网目为25 mm的调查网具,2004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220.89±12.94和128.23±10.75;2005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28±20.63和105.23±9.71;取2年带鱼昼夜差异程度的平均值,最保守的估计是昼间网次的渔获率均值是夜间的1.69倍。本研究从统计学分析角度证实了以往的无量化的带鱼昼夜渔获率存在差异的观察结果,推断了带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其意义在于利用LSD法可以分析其它鱼种的昼夜栖息特征并提供昼夜渔获率均值差异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东海带鱼资源状况、群体结构及繁殖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60年 ̄1994年东海区带鱼渔获量统计和带鱼生物学测定资料,结合历年东海带鱼渔汛变化情况,对东海带鱼资源状况,群体结构及繁殖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东海带鱼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主要反映在带鱼群体组成日趋不合理,带鱼低龄化、小型化以及生长型捕捞过度现象十分明显,无论是夏秋汛或是冬汛生产,渔获带鱼的肛长组成和体重组成分布,均出现逐年小型化现象,带鱼的年龄组成序列缩短,由六十年代初期的1 ̄7龄组缩  相似文献   

15.
浙江渔谚(3)     
[带鱼] △“带鱼要捕二头红.”注:“二头红”指早晨和傍晚.带鱼喜欢微光,常在早晨和傍晚上集表层,所以早晚捕带鱼产量较高. △“头尖尾细肚皮大,渔船底下带鱼发.”注:捕上来的带鱼头尖,尾巴细长,腹部肥大,说明鱼群密集,带鱼就要旺发. △清混米色水,带鱼在水底.”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对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新鲜带鱼、传统和发酵腌干带鱼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对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有效区分,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96.44%,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0%。采用HS-SPME-GC-MS法在新鲜带鱼、传统腌干带鱼和发酵腌干带鱼中分别检测出27、45和56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和酮类是构成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化合物。研究表明,鱼肉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己醛、苯甲醛、辛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醇、3-甲基丁醇、3-羟基-2-丁酮和三甲胺等。新鲜带鱼以鱼腥味和水果香味为主,传统腌干带鱼以脂肪味、蘑菇—泥土味和水果香味为主,而发酵腌干带鱼的奶油味、青草—脂肪味和水果香味更加浓郁,味觉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7.
杨炳忠  晏磊  李杰  王腾  张鹏 《中国水产科学》2023,30(10):1271-1281
大网目拖网是我国海洋渔业捕捞带鱼的重要渔具。为提高拖网网囊选择性, 本研究在南海区采用套网法对双船大网目拖网 4 组网目尺寸(30、35、40 和 45 mm)的网囊进行实验, 在双重拔靴法的架构下, 拟合选择性参数、比较选择性的差异、估算捕捞方式指标。结果表明, 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 网囊对带鱼的 50%选择体长增大, 对带鱼幼鱼个体的选择率显著下降, 带鱼幼鱼的渔获比例也呈下降趋势。结合带鱼最小可捕规格(23.0 cm)管理规定, 结果还表明网目尺寸为 40 mm 的网囊选择性较差, 其对带鱼的抛弃率大于 93%。为了进一步提高带鱼拖网渔业的资源养护水平, 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选择性实验。  相似文献   

18.
主要分布于黄海海域的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近缘种分布于南海,与小带鱼完全有区别,最近已由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经研究调查证实。这种带鱼在中国称作小带鱼,韩国称作粉桩鱼,一直被认为是与分布于南海的 E·muticus 是同一种类,经调查表明,不仅分布水域不连续,它脊椎骨数、背鳍鳍条数、  相似文献   

19.
带鱼是我国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解放后带鱼也一直是我省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产量在绝大多数年份列居海洋捕捞量第一位。但是,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由于在带鱼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上处理欠佳,原来数量众多的传统作业和大量迅速发展起来的作业对带鱼幼鱼和补充群体的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沙带鱼(Lepturacanthus savala)进行有效的分类鉴定, 明确目前黄海海域是否存在沙带鱼的自然分布, 本研究在形态学描述与测量的基础上, 利用 DNA 条形码技术对沙带鱼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分析。共采集了来自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湾)的疑似沙带鱼样品 16 尾及其近缘种样品 1 尾, 测定并获取 DNA 条形码序列 17 条。结合已报道的带鱼科 8 种鱼类的 18 条 DNA 条形码序列对全部样品进行了物种鉴定, 运用 Kimura 2-parameter (K2P)模型构建了其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全部疑似沙带鱼样品的 DNA 条形码序列均与 GenBank 中沙带鱼(L. savala)的对应序列具有最高的相似性; 沙带鱼的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其与同属罗氏沙带鱼(Lepturacanthus roelandti)的种间遗传距离; 在系统发育树中, 全部的疑似沙带鱼均与已发表的沙带鱼 DNA 条形码序列聚为一支。 研究结果表明, DNA 条形码技术可弥补形态学方法在沙带鱼及其近缘种鉴定中的不足, 实现沙带鱼的有效鉴定; 与此同时,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沙带鱼在黄海的存在, 结果可为黄海沙带鱼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