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蜂王浆产量,就会提高养蜂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蜂王浆产量呢?其主要技术措施有: 一、培养强群,蜂群群势要达到16框以上 在蜂群中,蜂王浆是由青年蜂分泌的,所以,要提高蜂王浆产量,蜂群中就必须要有大量的青年蜂.如果只有8~10框足蜂,就不可能夺取蜂王浆高产.为此,必须培育青年蜂多的强群,使群势达到并较长时间保持在16框以上,为增产蜂王浆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买蜂的门道     
孙烨 《中国蜂业》2006,57(6):39-39
初学养蜂的人要买蜜蜂,首先要请一位老养蜂人协助,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看蜂数 买蜂最关键是买强群。强群繁殖快,当年可分群,生产蜂蜜和蜂王浆等蜂产品。不要图便宜买弱群(即1~2框蜂的小群)。春季买蜂要买4框以上的,忌秋季买蜂,因为蜂群经过越冬期易受损失。  相似文献   

3.
黄坚 《中国蜂业》2009,60(7):19-20
实践证明,强群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浙江嵊州市是蜂王浆高产区,笔者调查了4个高产蜂场,350群蜂,箱均净收入620元;而一般产量的蜂场,箱均净收入仅为3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前很多养蜂者认为,中蜂不可能生产王浆,也不可能人工育王。我们在深入观察研究中蜂自然育王的过程中,发现中蜂所以不能生产王浆的主要原因是: 1.生产蜂王浆要强群,可是中蜂改良不久,习性未稳定,爱闹分蜂,不易养成强群。因而群势弱,青年蜂少,所以王浆稀  相似文献   

5.
蜂蜜、蜂王浆能否取得高产与蜂群的群势和生产能力有关。在蜜蜂春繁时,适时扩大蜂群,养成强群,蜂群中拥有大量适龄采集蜂和泌浆蜂,蜂群的生产能力才强大,才能获得高产。所以,春繁时如何将蜂群养成强群是取得全年丰收和夺取高产的基础,掌握春繁强群饲  相似文献   

6.
(一)维持强群经过春季繁殖的蜂群内,培养了大量的适龄采集蜂,可采用及时更换老劣蜂王、强弱群互相调子脾、利用辅助蜜粉源加巢础造脾、连续生产蜂王浆等方法,维持强群,避免分蜂影响繁殖和生产。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5期曾发表黄坚同志提供的《科学养蜂出高产—沈育初群产王浆破5千克大关》一篇报道。为飨读者,现特将沈育初同志总结的实践经验:《我如何突破年群产蜂王浆5千克》一文将分3期连载,以求共同提高。第二部份内文的小标题是:喂糖产浆合算吗;怎样喂糖;强群的大敌—缺粉间虫及哺育不足;充分利用粉源;喂粉的原则。第三部份的小标题是:蜂王留优去劣;浆蜂最佳群势及最佳期的探讨;浆蜂的虫蜂比例,浆蜂的蜂脾关系;蜜浆最佳组合及应用。希望各地读者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李海燕 《中国蜂业》2002,53(6):13-13
目前 ,产生我国蜂蜜质量低劣的原因之一是生产者采用“勤取蜜”的方法生产稀薄蜂蜜 ,由此引起后续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从源头上纠正生产低质量蜂蜜 ,必须改“勤取蜜”的生产方法为养强群、取成熟蜜。众所周知 ,强群哺育力强 ,群势发展快 ,能采集早期蜜源 ,提高蜂产品质量 ;蜂群越大 ,采集量也越多。有人曾精确试验过 ,在椴树大年 ,3框蜂小群只采 7公斤蜜 ,而 12框蜂的中等强群 ,却采了 49公斤蜜 ,两者相差 7倍 ;而且蜂蜜的浓度后者比前者高。培育强群的工作要从上一年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时抓起 ,争取做到强群越冬。所谓强群 ,因各地养蜂季节…  相似文献   

9.
韦公远 《中国蜂业》2013,(11):31-31
一、强群越冬,蜂脾相称 群势不同的蜂群,其抗寒能力相差很大。如果只有稀落的几只蜂,在尚未封冻之前就会被冻僵而死亡。而一个强群,即使气温下降到-21℃,也能安然无恙。因此,必须将弱群合并起来,组成强群,并要蜂脾相称。若脾多于蜂,空间大,不利于保温。但过强的蜂群应脾多于蜂,以防蜂过多而出现伤热。  相似文献   

10.
林凤秋  孙烨 《中国蜂业》2007,58(12):20-20
蜂群越冬最关键的两大问题是蜂群群势要强,贮蜜要足。在北方,5~6框蜂以上的群势最好,低于4框蜂,越冬不安全。实践证明,强群越冬蜂群损失约1/10左右,而弱群要损失1/2以上,相差悬殊。因此,只要消除不利蜂群越冬的环境条件,蜂群安全越冬才有保障,现将不利蜂群越冬的条件总结为  相似文献   

11.
浙农大A系意蜂生产性能考察试验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杂交一代蜂群进行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浙农大 A 系意蜂的产育力、群势增长速度、采蜜量等,与平湖意蜂和澳大利亚意蜂无显著差异或基本一致,但蜂王浆高产性能表现突出,产量比平湖意蜂高19.5%,比澳意高42.5%,而且质量指标符合国家规定和出口标准。  相似文献   

12.
养强群抗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安水 《中国蜂业》2003,54(5):16-16
我一直是定地加小转地养蜂。全年仅有两个大蜜源可采 ,要想达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常年养强群。我地刺槐花每年在 5月中旬流蜜 ,因春季繁殖期短 ,为了保证刺槐花蜜丰产 ,必须在上年秋季保证强群入冬。 2 0 0 2年在本县下良乡西故村放蜂采刺槐花 ,平均群产蜜 36千克 ,是沿途蜂场中最高的 ,获得高产原因是强群。1 997年我地白垩病暴发 ,来势迅猛 ,邻近的多家蜂场损失惨重 ,究其原因一是弱群抗病力差。而我 6 4群蜂一片药没有喂 ,群群蜂强壮 ,基本不染病 ,强群显威力。2 0 0 2年春季我场有 2群蜂染上爬蜂病 ,我一直坚持密集群势 ,并保持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强群夺取蜂蜜高产 ,是笔者养蜂生产的一点实践。“所谓强群”在国内养蜂学中是指拥有 1 6框 (四万只工蜂 )以上群势的蜂群 ,一个强群 ,其蜂蜜产量要比框数总和相同的若干小群的总产量高 3 0 %以上。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强群夺高产呢 ?下面我扼要谈谈我的培养和组织强群夺高产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供养蜂爱好者参考 ,以便取长补短 ,为祖国的养蜂事业做点贡献。1、培养强群 :培养强群 ,就是加强繁殖 ,培养强大生产群。其主要措施有 :1、更换老劣蜂王 ,早春使用的蜂王 ,均是前一年培育的越冬蜂王 ,再经春季和夏初的繁殖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老 ,…  相似文献   

14.
(一)维持强群经过春季繁殖的蜂群内,培养了大量的适龄采集蜂,可采用及时更换老劣蜂王、强弱群互相调子脾、利用辅助蜜粉源加巢础造脾、连续生产蜂王浆等方法,维持强群,避免分蜂影响繁殖和生产。(二)注意遮阳蜂箱应摆放在阴凉和有水源的地方,或搭凉棚,在巢门附近摆放饮水器。  相似文献   

15.
一个蜂场有上百群蜂,蜜蜂对自家群都认识得很清楚。当盗蜂来到巢门口,守卫蜂与之格斗。养蜂要养强群,弱群与弱群合并,弱群与中等群、强群合并。蜂群合并于傍晚工蜂进出很少时进行,把受并群的副盖打开,除掉隔板,用大张报纸把全群包好。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 2 全年饲养强群 全年饲养强群,是王浆高产的关键因素。其一,强群巢内各龄蜂齐全,哺育蜂过剩,泌浆多。正因为群势强,蜜蜂密集,促使蜜蜂产生轻度的分蜂热,提高了工蜂泌浆的积极性;其二,强群采进粉蜜多,蜂群情绪兴奋,蜂王产卵多,形成了良性循环;其三,强群抗病、抗逆性强,可以大大减少病害和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以蜂群患白垩病为例:同一蜂场,同一蜂种,同样饲料,同样管理,强群发病轻,甚至不发病。这是因为强群蜂多力量强,一有病尸及时拖出巢外,把巢房清理干净,这就大大减少了白垩病菌传染的机会。弱群则相反,脾多蜂少空间大,清巢能力不……  相似文献   

17.
2001-2003年在安徽合肥与池州进行的对比试验表明,"九华山EH-R意蜂"比本地意蜂Ea产育能力强,春繁速度快,群势强;春夏季蜜源花期,蜂蜜群均产量EH-R比Ea高6.24~10.01kg,蜂王浆群均产量EH-R比Ea高37.63~58.07g,蜂王浆中10-HDA质量分数EH-R高于Ea,EH-R(池州)10-HDA的质量分数高达2.14%;越夏期Ea蜂王停卵15 d,EH-R蜂王未停卵.  相似文献   

18.
巢虫重在“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饲养壮群“强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如果一群蜂的数量很多,但大部分是幼蜂,这只能算是一群强而不壮的蜂群。只有幼蜂、青年蜂、老年蜂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使得蜂群里干什么“活”的蜂都有,才能称其为壮群。壮群对巢虫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当然,也不是说壮群就绝对不会遭受巢虫危害,它同样会,只不过由于其群势壮,子脾面积大,对中小弱群来说,受巢虫危害的面积相对小些,老蜂死去后会有一些未受危害的出房幼蜂来补充,于是壮群群势就不表现出下降。饲养壮群的基本方法是随时保持巢脾上有充足的蜜和粉。2 熏脾巢虫昼伏夜出。晚上由于巢门口没有守…  相似文献   

19.
《中国蜂业》2017,(7):30-31
<正>夏季是养蜂的主要生产季节,应加强蜂群的管理,以利于蜂群的繁殖和生产,在饲养管理上应做到以下五点。一、维持强群经过春季繁殖的蜂群内,培养了大量的适龄采集蜂,可采用及时更换老劣蜂王、强弱群互相调子脾,利用辅助蜜粉源加巢础造脾,连续生产蜂王浆等方法,维持强群,避免产生分蜂热,影响繁殖和生产。  相似文献   

20.
1流蜜期管理的准则消除分蜂热,使蜂群一直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要适时取蜜,既能消除分蜂热,又能增加产量。组织强群采蜜,只有强群才能获得高产。根据群势的发展,如估计到采蜜时群势不足,应提前20天补充封盖子脾。在整个流蜜期要掌握流蜜期前发展群势;流蜜期中,补充封盖子脾,延续群势;流蜜期后,互相调整蜂群,恢复群势和人工分群增加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