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甘肃子午岭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的估算,对不同起源和龄组的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子午岭林区总碳储量740.73万t,平均碳密度20.85 t/hm~2;中龄林碳储量占乔木林碳储量的58.07%;阔叶混、油松、栎类、针阔混4类优势树种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91.35%;碳储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过熟林;林区天然林碳储量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01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量化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被碳库总量41709.83×104t,平均碳密度为47.59±8.93 t C·hm-2;有林地乔木层在碳封存中占主导地位,其碳储量与面积近乎成正比,按龄组划分依次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按林分类型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按林分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有林地乔木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及不同林分起源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林分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其碳密度大小按龄组依次为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按林分类型为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按林分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  相似文献   

3.
根据第七、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从不同龄组、林型、起源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云南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98.31×10~6 t,2013年增至831.81×10~6 t;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各林型(除灌木林)碳储量普遍增加,平均碳密度却有所降低,由第七次调查时的49.98 t∕hm~2,降至2013年的39.78 t∕hm~2;人工林各龄组间碳储量变化明显,平均变化率达55.28%;天然林碳储量却只增加了23.02×10~6 t,增长率为3.26%。适当扩大人工林面积可增加碳储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云南碳汇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森林类型植被碳的分布特征,以韶关市467个样点的森林植被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不同龄组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特征,估算森林固碳潜力。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3 047.71×104 t,平均碳密度为65.20 t·hm-2,各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其中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碳储量比重较大,达到68.92%。不同龄组的森林碳储量大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随着龄组的增大,森林植被碳密度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各类型森林植被总固碳潜力约为3 955.65×104 t,其中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固碳潜力较高,占比达到92.57%,是未来森林固碳增汇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以白龙江林业管理局201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为基础更新至2015年的资源数据,采用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按照《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评估》,参考白龙江森林生态站的观测数据,评估了白龙江林区森林植被生物量、碳储量与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森林植被生物量总量为10 939.65万t,总碳储量为5 528.47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43.32 t/hm~2,碳密度为72.43 t/hm~2,碳交易的潜在价值为324 336.91万美元(JI)或490 559.61万美元(CDM);(2)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总量、碳储量总量排序一致,排序为冷杉林云杉林针阔混交林油松林桦木林针叶混交林其他灌木林阔叶混交林铁杉柏木林国家特灌林华山松林落叶松林栎类林硬阔类林杨类林软阔类林疏林经济林;(3)不同林分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排序一致,排序为软阔类油松林冷杉林硬阔类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铁杉柏木林针阔混交林云杉林落叶松林桦木林栎类林杨类林华山松林经济林疏林、国特灌木林、其它灌木林。  相似文献   

6.
以根河林业局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估算森林乔木层碳储量,分析乔木层碳储量在不同林场、起源、龄组等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根河林业局有林地面积为51.38×10~4hm~2,森林乔木层的总碳储量为21.71 Tg,平均碳密度为42.26 t/hm~2。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会同县马尾松次生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系统随不同演替阶段进行的乔木层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乔木层各器官平均有机碳含量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趋势。乔木层碳储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129.34t·hm~(-2),其次为针阔混交林,为95.83 t·hm~(-2),最小是马尾松林,为85.27 t·hm~(-2)。各林分类型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为干根枝叶皮。乔木层碳储量主要集中于树干,其占乔木层碳储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降低,而树根碳储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增加。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0cm径级以上径级的个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龙山林场人工林及天然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计量研究,结果表明10种林分类型固定二氧化碳总量为113.08万t,其中红松林为57 085.86t,落叶松林为94 395.86t、樟子松林为77 493.36t、云杉林为540.8t、柞树林为838 309.87t、白桦林为3 306.04t、山杨林为1 890.56t、椴树林为2 102.03t、软阔混交林为3 655.93t、硬阔混交林为52 011.58t;天然林碳密度平均为179.26t CO_2-e·hm~(-2),人工林碳密度平均为88.03tCO_2-e·hm~(-2),天然林碳密度比人工林高,是人工林的103.64%。  相似文献   

9.
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不同树种和龄组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研究,以掌握其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碳储量为4 076.74万t,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龄组以中幼林为主;平均碳密度为35.53 t/hm2,软阔类、硬阔类和针叶混交林平均碳密度较高;随着龄组增加,碳密度呈增加趋势;碳汇为447.24万t/a,以中幼林的碳汇为主,乔木林单位面积碳汇为3.7 t/hm2·a。随着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和植被恢复,森林将持续地发挥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2013年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使用IPCC材积源生物量模型法,分析了全区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及分树种、龄组的碳密度状况。结果表明:人工乔木林碳储量为1 135 812 Mg,以杨树类、柳树类为主;不同树种(组)碳密度范围在1. 1~29. 2 Mg/hm~2之间,人工林平均碳密度为13. 1 Mg/hm~2;西藏近年来人工林面积增加显著,龄组结构以中幼林为主,林种结构以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为主,仍具有较长的生理生长期和较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太子山森林植被碳密度及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2009年森林二类清查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从森林类型、林龄和林分起源角度,对该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测.研究表明:湖北省太子山林管局森林植被碳储量为233855.66 t,平均植被碳密度为39.31 t·hm^-2.人工林碳储量高于天然林4.02倍,该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由人工林提供.按森林类型划分,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均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按林龄划分森林碳储量,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各林龄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幼林森林面积和碳储量所占比例较大,该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依据五指山市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五指山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指山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6060938.32 t,平均碳密度52.22 t·hm~(-2);各乡镇、林场、农场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碳储量与面积大小不成正比;乔木林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水土保持林国防林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林一般用材林林化工业原料林短轮伐期用材林药用林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樟树林杂木林阔叶混交林松类杉木林热带林桉树林;天然林人工林;过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高郁闭度中郁闭度低郁闭度;自然度Ⅱ级Ⅰ级Ⅲ级Ⅳ级Ⅴ级。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5次复查以来的3期调查数据,利用不同森林类型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来估算甘肃省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分析甘肃省天然林总体及分龄组、树种(组)和林种的面积、碳储量、碳密度现状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甘肃省天然林面积为383.2×10~4hm~2,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东部和祁连山;全省天然林碳储量由2006年的63.59TgC增加到2016年的74.57TgC,碳储量呈线性均匀增加,10年间累计增加10.99TgC,年均增长率为1.06%;(2)林龄结构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龄林、过熟林面积依次占比为21.85%、31.18%、20.69%、17.57%和8.71%,中龄林比例较高,呈单峰左偏山状曲线,林龄结构较差,需人工促进更新;(3)防护林和特用林的碳储量相差不明显,但防护林幼龄林面积增加的趋势明显,较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需要;(4)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栎类、阔叶混交林、冷杉、云杉和其他硬阔类。其中阔叶混的面积和碳储量增长量最大并远大于其他树种(组),且加速增长的趋势明显,使得甘肃省天然林树种组成在向混交林演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质量等都在提高。同时,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较大,其中,栎类碳密度最大,华山松碳密度最小。  相似文献   

14.
以青海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结合样地调查资料、解析木资料等,综合应用模型模拟、尺度扩展和GIS等方法,分析青海省乔木林碳储量现状。结果表明,(1)2009年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约为28.55×10~6Mg,平均碳密度约为44.24Mg/hm~2;(2)青海省乔木林碳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青海乔木林碳库总量的89.83%,碳密度同样以天然林为高(46.19Mg/hm~2);(3)有林地中纯林碳储量最高,占乔木林碳库总量的84.28%;碳密度则以混交林为最高,达60.20Mg/hm~2;(4)青海省四大乔木树种(组)(云杉、圆柏、桦木和杨树)的碳储量占全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98.07%,碳密度方面居前5的树种(组)为云杉(74.03Mg/hm~2)、桦木(55.76Mg/hm~2)、油松39.24(Mg/hm~2)、栎类(37.49Mg/hm~2)、圆柏(29.61Mg/hm~2);(5)青海省乔木林主要以中幼林为主,占总面积的63.19%,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hm~(-2)、0.812 tc·hm~(-2),松阔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分别为1.248 t·hm~(-2)、0.521 tc·hm~(-2)和1.28 t·hm~(-2)、0.432 tc·hm~(-2);针叶林中Ⅱ、Ⅲ径级倒木生物量较大且与其他两个径级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中Ⅱ径级倒木与Ⅰ、Ⅲ径级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常绿阔叶林林内Ⅰ径级倒木生物量与Ⅱ、Ⅲ、Ⅳ和Ⅴ径级差异显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度分解倒木生物量最大分别为0.332 t·hm~(-2)、0.321 t·hm~(-2),且分别显著大于相应林分类型中的轻度和重度分解倒木;常绿阔叶林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典型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而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碳储量差异显著。江西森林倒木主要分布在5 10 cm和10 15 cm的Ⅱ、Ⅲ径级,且主要处于中度分解等级。针阔混交林(松阔和杉阔)倒木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下,常绿阔叶林倒木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倒木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可能会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且在未来的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应该重视倒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禄劝县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从不同的林分、龄组、起源等方面对禄劝县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禄劝县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640. 2万t,其中乔木林分碳储量为614. 9万t,乔木经济林碳储量为10. 9万t,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碳储量为14. 3万t,竹林碳储量为0. 1万t,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26. 4t·hm~(-2);天然林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91. 8%,中龄林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66. 7%,全县仍有较大的碳储备空间。  相似文献   

17.
将乐县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国碳汇专项调查的理论和调查方法,对福建省将乐县不同龄组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121.13、176.00、253.33 t·hm-2;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中,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33.16%、46.94%、28.27%,土壤层有机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60.10%、50.45%、68.21%,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90%以上;除成熟林中,3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略高于10~30 cm土层外,土壤层有机碳储量在各龄组针阔混交林中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各龄组针阔混交林其他层次不同组分碳储量差异各不相同,估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以提高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旌德县第8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了该县的乔木林总量及其年龄结构,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全县乔木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旌德县乔木林总面积50 190.7hm2,乔木林总蓄积3 624337m3,以庙首镇森林面积最大。(2)乔木树种以杉类、硬阔和松类的面积和蓄积最大,乔木林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乔木林生物量为118.18万t,乔木林碳储量为591485.20 t,碳密度为11.78 t/hm2,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很大,以柏类的碳密度最大,达到27.63 t/hm2,软阔、硬阔林的碳密度较小,仅为0.73 t/hm2.和0.17t/hm2.。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提升现有林质量,促进林木生长,有效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将会使旌德县森林的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2017年云南省镇雄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对镇雄县森林植被的生物量进行估算。利用生物量与碳储量的转化率,估算得出镇雄县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全县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1090.52×10~4t,乔木层生物量贡献占主导地位;全县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545.26×10~4t,地类为纯林的碳储量远大于其他地类;全县平均碳密度为14.75t/hm~2,全县碳密度最高位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山区碳密度明显大于平原碳密度平均值,碳密度与树种平均年龄的线性关系,符合s型增长曲线。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旌德县第8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了该县的乔木林总量及其年龄结构,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全县乔木林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结果表明:(1)旌德县乔木林总面积50190.7 hm2,乔木林总蓄积3624337 m3,以庙首镇森林面积最大。(2)乔木树种以杉类、硬阔和松类的面积和蓄积最大,乔木林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乔木林生物量为118.18万t,乔木林碳储量为591485.20 t,碳密度为11.78 t/hm2,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很大,以柏类的碳密度最大,达到27.63 t/hm2,软阔、硬阔林的碳密度较小,仅为0.73 t/hm2.和0.17 t/hm2.。因此,在实施各重点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提升现有林质量,促进林木生长,有效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将会使旌德县森林的碳汇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