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设计的阿拉尔市植物园主要由以科普为主而结合科研与生产的展览区及以科研为主而结合生产的苗圃试验区2大部分组成。分别设计了入口区、春园、展览温室区、草花园、树木园、秋园、专类园、植物馆、苗圃区、综合管理服务区等10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由热带及亚热带植物展区、热带雨林区、沙生植物展区、科普中心区组成的郑州植物园展览温室是郑州市唯一一个热带植物展览温室。对展览温室的特点及国内知名植物园展览温室举办迎春花展活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同时对郑州植物园展览温室2011年以来举办的迎春花展及科普活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省柘荣县西山、北山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包括植物选择、配置依据、设计原则及景观设计技法等。将北山、西山分别采用彩叶区和观花区规划,依山岳、坡地、水系、沟谷自然地形及林地斑块类型做"结构生态性、物种融洽性、景观有个性"的不同景区设计规划。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盐城中华海棠园为例,结合国内外海棠类植物品种与案例,确定了"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景观最美、观赏期最长"的设计目标,制定了"三带、六区、十八景"的设计结构。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海棠类主题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在规划上,从点、线、面不同层次凸显"海棠"主题;在种类上,展示了90多个海棠类植物品种;在空间上,布置草坪、林下、密林、滨水等不同类型植物空间以供休闲娱乐;在结构上,以不同海棠类植物为主,设计了丰富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在文化上,再现中国千百年积淀形成的丰富海棠文化。提出了从模式化植物配置、生态化植物景观、多环协同合作的建议,为今后植物专类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建筑文化的总趋势是全球性的科学技术与地域性文化因素的结合。通过对展览温室造型及其昆明植物园地域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分析,提出展览温室建设目标、理念和定位,并借助国际合作的方式,采用世界领先技术和设计理念,整体地解决昆明植物园扶荔宫展览温室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使该温室造型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并对其造型设计特点作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植物景观设计是乌丹北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文章简述了乌丹北山森林公园的建设规划原则,并阐述了公园植物景观主题区布局要求、设计理念及植物结构配置比例,对每个植物景观主题区进行分区设计和树种配置设计。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热带雨林植物温室趣味植物展示区的建设概况和营造过程。通过对食虫植物、凤梨植物、兰科植物、红树林植物和奇趣植物共5类250多种主题植物的展示和生境营造特点的分析,探讨展览温室景观营造的原则和特点,并强调在温室条件下,营造适合的生境对上述5类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景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福建省青山纸业公司概况,对该企业的绿地系统分厂区和生活区分析其植物配置的设计与改造,总结了山区老企业园林绿地植物配置设计与改造原则和方法,并对其改造设计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测、绘制草图、拍照、记录等方法,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样地22个,从居住区植物空间景观,居住区的功能与植物习性,植物配置与住宅建筑、地形的关系3个方面入手,对杭州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建设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居住区的植物品种多样,22个样地中共有37科60属72种植物,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但地被植物只用了麦冬;通过微地形的处理、大面积草坪的运用与植物配置增加空间的变化和丰富景观层次;注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配置比例,构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以及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为提高居住区植物造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植物主题园的景观营造,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罗汉松园为例,通过对罗汉松Podocarpus spp.主要造景植物和园林应用的认识,结合"中国写意山水画"景观特点和审美理论,打造入口迎宾区、松溪别院区、明月山溪区、山谷俯涧区、白玉坡景区和次生林带区6大景观分区,并针对各分区的景观布局、植株选择与配置及其植物文化塑造等方面特点,总结罗汉松园在罗汉松造景树整形特征、突出主景罗汉松的配置手法和天人合一自然山水园形式表达方面的营造技法。  相似文献   

11.
对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其现存的问题,并由此进而提出了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的合理优化对策以及艺术要求,以期为园林设计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南澳街道景观设计为例,探索总结深圳地区古树造景设计的方法。文章分别从场地分析、设计目标、设计理念、植物配置等方面分析古树造景的设计方法,营造"热带雨林"主题的空中花园,并明确植物选择与配置模式。养护期内,持续呈现了多品种、多色彩的热带景观,与街道景观中的古树相得益彰,使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得更好地发挥,值得在深圳街道景观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气候等特点,提出了关中地区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植物选择应遵循的乡土物种优先、适当引进外来物种,植株强健、净化能力强,短时间耐涝、长时间耐旱,合理搭配、兼顾观赏性和生态性等适宜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以及雨水花园、植草沟、蓄滞池等城市主要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边缘区、缓冲区及蓄水区适宜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4.
浅议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主要功能、原则、以及当前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商业步行街人性化的植物配置和造景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河道治理中植物选择与配置等问题,以河北省滦平县两间房乡水景观提升工程为例,阐述了植物配置的原则和配置手法,并按照河流浅水(滩)区、生态驳岸区、河岸带、河岸高地区这4个区域,分析河道治理工程中详细的植物配置和空间布局。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可为今后类似河道景观绿化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实验教学设计基于"新农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可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使学生掌握与植物生理学、设施环境与调控和现代温室设计与建造等多门课程涉及的日光温室CO_2浓度变化、植物光合作用相应的变化、CO_2发生器的制备、CO_2施肥的时间和施肥量、CO_2施肥后的管理等技能。同时实验注重提高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加强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新农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石油化工区集中了诸多石化企业。这些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气、废水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跑、冒、滴、漏现象,会对大气、水源、土壤等造成污染,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建设和绿化植物的选择。一、石油化工区绿化设计及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注重植物造景的原则。植物造景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当前,仍然存在着毁大树种大草坪的现象,还有大建硬化、方砖地等,以求得单一的“开敞景观”视觉,造成绿量及其产生的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缺乏。植物造景应以人为本,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既不能大量地种草坪,又不能为了避免大草坪的绿量缺乏而不综合考虑绿化性质、园地大小、土壤因素、环境负荷等滥用“乔木 灌木 草坪(地被)”的模式。科学的种植物造景是在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还要对植物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虑,同时加强对施工、养护的监督与管理,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加稳定持久。二是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植物的原则。园林绿化必须综合考虑区域的气候环境、土壤状况、区域位置与功能等各种因素,针对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绿化植物的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绿化树种和植物配置形式。污染物不同选择配置的植物不同。同时,还要...  相似文献   

18.
张铭远  王晖  陶昕 《广东园林》2019,41(3):51-56
仙湖植物园立足于生态园林建设中保护性开发和景观结合生态的规划设计理念,打造出较高品质、独具特色的蕨类植物专类园。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节点入口水景区、科普展馆与温室区和溪谷栈道区进行分析,分别解析其生态改造措施的特点:与园林造景的融合,建筑与植物生境的协调以及原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展示。从地基加固、边坡治理及缺陷景观优化等方面总结技术难题和处理措施,为植物专类园的生态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健康、积极、自信的"慢生活"理念应该是值得倡导的一种建设模式。东大沟项目位于西南林业大学新老校区之间,河道长度670m,总占地面积54512m2。该项目设计融入了"慢生活"理念,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花海游憩区、休闲活动区、文化体验区、亲水景观区。对其滨水公共空间、驳岸、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进行了景观设计的探析,以期能对未来大学校园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太原市绿化达标的40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将居住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配套公建绿地4类,对居住区内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植物空间效果进行调查,总结归纳了植物组成与主要节点植物空间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太原市居住区植物配置适宜性与景观效果评价体系,并对45种植物配置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居住区绿地适用植物共有356种,绿地植物景观节点类型10类,绿地植物配置综合评价总体得分值较高,结合综合评价结果得出10种典型植物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