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耤河示范区闫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专家咨询、理论分析和频度分析3种方法,并使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方法,对天水市耤河示范区闫家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进行了计算与评价。闫家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年生态效益总价值为7 684.48万元,其中水圈生态效益501.02万元、土圈生态效益1 655.15万元、气圈生态效益5 322.02万元、生物圈生态效益206.29万元;社会效益大部分仅局限在定性评价方面,这方面评价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宁夏泾源县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泾源县提出"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旅游县为目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泾源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县境内较大河流没有得到系统的治理,河岸防护体系不完善,防洪标准低,导致部分河段过窄,淤积严重,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与生态旅游县的景观不协调。因此,泾源县把自然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确保河堤防洪功能的基础上,致力于推行生态系统治理理念,尽可能保持河道的自然风貌,促进河流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泾源县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构建县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激发县域生态系统活力,培育城乡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南充市华凤镇滑滩河小流域呈现出勃勃生机 ,昔日的荒山荒坡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 ,水土流失面积由 10 .82km2 下降到 4.5km2 ,林草覆盖率由 2 5 .5 8%增加到 46.2 8% ,农业总产值由 0 .76亿元增加到1.43亿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 1970元上升到 3 15 9元。其主要经验是 ,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型农业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民利、重实效 ,把实事办实 相似文献
5.
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作为广西首批试点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对深井河范家庄—龙福洞段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治理,以提升其防洪减灾能力,实现乡村振兴,美化生态环境。根据河道整治施工时序、工艺特点、项目区域环境特征等,将工程区分为护岸建设区、施工生产区和临时堆土场区3个防治区,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及临时措施,构建了全面、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以减少项目施工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项目区水土保持效益。预计到设计水平年,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174.92 t,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9.71%,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46%,工程建设对当地水土资源及植被、生态环境等的影响降到最低,总体上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李诚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1):30-31
渝河位于隆德县中西部,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大,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在水保项目资金短缺,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落实难度较大的情况下,隆德县采用点线面结合、项目整合、捆绑资金的方式对渝河下游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传统的工程治理技术已不能满足城市河流治理的需要,以生态学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流近自然治理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结合国内外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探讨今后城市河流研究应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望奎县诺敏河项目区总面积261.54 km2,位于黑龙江省松花江二级支流诺敏河水系。在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中,创新治理模式,优化措施配置,构建"四道防线"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考核;调研解决问题,统一行动理念;破解建设难题、严格制度管理。经科学治理,2010年圆满完成任务。项目区降水有效储量增加419.07万m3,减少土壤流失量19.67万t,增加经济收入381.37万元,在2010年国家创优工程验收中获得优质工程县荣誉,为同类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9.
10.
苏州河市效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对河道疏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苏州河市效段河道底泥较高浓度的采样和分析,揭示了该河段重金属(Cu,Pb,Zn,Cr,Ni)的沿程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段河道的疏浚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蒙普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社会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蒙普河小流域治理后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用粮食与经济人口承载量的几何平均数分析了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治理,小流域的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较为合理调整,各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明显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承载量从治理前的108人/km2提高到228人/km2,提高了111.4%。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东北黑土区振祥小流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配置相应的林草措施,并辅之以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振祥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价。经过5a的实践,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各项措施全部生效,每年拦蓄径流30.65万m3,保土总量1.71万t,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350 t/(km2.a)下降到416t/(km2.a),年增加经济收益29.39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证明该综合治理措施适用于黑土区,为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方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生态河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指出当前生态河道建设中的不足,认为生态河道建设应是河道生态空间范围内河道功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建立了南方生态河道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为生态河道的评价奠定了基础,也对生态河道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召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23年的实测资料,结合青杠扒流域的水沙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特点,采用时段对比和相似降雨次洪水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该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水沙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青杠扒流域水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作用的结果,并对该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