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为探明“叶之缘”光合作用增效剂在杂交早稻上的应用效果,2012年分别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教学实习基地以陵两优211为材料,在衡阳县西渡镇以陵两优268为材料,开展了“叶之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分蘖末期喷施光合作用增效剂,可增加早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光合作用增效剂处理下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两试点均显著高于对照,实际产量农大点比对照增产8.54%,衡阳点比对照增产10.67%。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叶之缘"光合作用增效剂在杂交早稻上的应用效果,2012年分别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教学实习基地以陵两优211为材料,在衡阳县西渡镇以陵两优268为材料,开展了"叶之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分蘖末期喷施光合作用增效剂,可增加早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光合作用增效剂处理下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两试点均显著高于对照,实际产量农大点比对照增产8.54%,衡阳点比对照增产10.67%。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叶之缘"光合作用增效剂在杂交早稻上的应用效果,2012年分别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教学实习基地以陵两优211为材料,在衡阳县西渡镇以陵两优268为材料,开展了"叶之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分蘖末期喷施光合作用增效剂,可增加早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光合作用增效剂处理下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两试点均显著高于对照,实际产量农大点比对照增产8.54%,衡阳点比对照增产10.67%。  相似文献   

4.
“叶之缘”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叶之缘”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以鄂中5号、晚籼98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施用量和不同施用时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叶之缘”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能显著增加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从增产角度来看在中稻上的最佳施用量为450~750g/hm2,最佳施用方式为抽穗初期、抽穗期和齐穗期各喷施225g/hm2.  相似文献   

5.
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对棉花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4个水平施用量和3个水平施用时期,对叶之缘牌植物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和最佳施用量、最佳使用时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表现不同程度增产,从喷药时期上看,以初花期喷施为最佳,其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6.56%,而盛花期喷施增产2.87%,两时期均喷施增产1.80%;在使用量上,450 g/hm2的处理皮棉产量比对照增加5.47%,675 g/hm2的处理比对照增产3.09%,以900 g/hm2处理为最佳,其皮棉产量比对照增加6.3%。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那氏778”诱导剂和“叶之缘”光合作用生物增效剂在谷子上的应用效果,针对两种制剂分别进行了谷种浸种和植株喷施对比试验,并对各处理谷子的产量、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等相关性状指标进行了测量.研究表明,经过两种制剂处理后,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谷子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作为挖掘谷子光合效能和生产潜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杂交早稻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应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和抗性强的杂交早稻品种。[方法]选择在该区域表现较好的两优6号、陵两优916、陵两优717、陵两优211、两优早17和陆两优996等6个杂交早稻品种,对其生育期、部分综合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结果]陆两优996全生育期最长,为117 d,陵两优211全生育期最短,为111 d。两优6号和两优早17水稻植株的抗倒伏性强,无明显早衰现象,稻谷落色较好。水稻产量以两优早17最高,比陆两优996增加10.36%;其次是陵两优916和两优6号,分别比陆两优996增产9.05%和7.77%;水稻产量为两优早17陵两优916两优6号陵两优717陵两优211陆两优996。[结论]两优早17和两优6号的综合性状表现较佳,产量较高,适宜于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烤烟K326为材料,探讨配方肥增效剂处理对烟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效剂处理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其中处理C叶绿素含量最高,对照最低;在减少肥料用量的情况下,增效剂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增效剂处理对光合作用表现在增强了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水分利用率,降低了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氮源肥料多肽尿素、绿植泉UAN、海藻多糖氮肥、硫包衣尿素PSCU、树脂包膜尿素PCU以及普通尿素共6种氮原肥料为试验材料,以超级杂交早稻陵两优268为供试组合,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在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几种氮源肥料对早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农艺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多肽尿素肥效最好,施用后叶色浓绿,禾苗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增产41.8%;普通尿素其次,比对照增产38.2%;其他处理表现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水稻品种陵两优916为材料,以当地传统浸种方法 (强氯精消毒浸种)为对照,研究了稼禾宝种子内质营养液浸种对机插秧苗素质、移栽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营养液浸种处理秧苗成苗率增加5.1个百分点,白根数增加0.7条/株,株高和根长分别增加0.5 cm和0.7 cm。移栽后秧苗的缓苗期比对照缩短5 d,全生育期缩短2 d。分蘖数均明显高于对照,茎蘖成穗率比对照增加0.6个百分点,两者间无明显差异。稼禾宝营养液浸种处理水稻有效穗数比对照增加0.7万穗/667m2,穗粒数增加2.7粒/穗,结实率增加0.7个百分比;水稻产量比对照增产2.56%。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冬小麦生育期群体数量、地上部养分和干物质累积、产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在中肥以上水平可显著提高产量,但高肥与中肥相比增产不显著,说明中肥施用量较适宜,产量达6 927.1kg/hm2,比农民习惯施肥量增产13.4%,施有机肥处理可达10 443.7kg/hm2的超高产水平,比高肥增产49.1%;生育期群体数量、养分和干物质累积量大体随施肥水平提高而提高,中肥、高肥和施有机肥处理的成穗数分别为539.2、599.2和891.7万/hm2,三者间差异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则分别为15 254.1、15 600.8和26 026.2kg/hm2,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大于高肥和中肥处理;氮磷钾配施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以中肥最高,N和P肥利用率分别为44.5%和24.7%,农民习惯施肥量仅为15.9%和3.7%,施有机肥处理可达71.8%和40.2%。综合来看,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在只施化肥的情况下,N、P2O5、K2O适宜用量分别为180、120、75kg/hm2(目标产量7 000kg/hm2);在基施干牛粪20 000kg/hm2情况下,施N、P2O5、K2O分别为240、150、120kg/hm2,可获得超高产(目标产量10 500kg/hm2)。  相似文献   

12.
颜衡祁 《农学学报》2015,5(8):87-91
2013年3~12月,先后对湖南省衡阳市的典型山脉、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地的野生草本植物以及他们的应用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草本植物选择标准,筛选出11科29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草本植物,详细地描述其性状、景观价值和在园林中的应用,提出了衡阳地区野生草本植物合理开发与保护和意见,为更好地发掘野生草本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新型尿素在冬小麦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Urea)、控失尿素(LC Urea)、海藻酸尿素(H Urea)、聚能网尿素(N Urea)、含锰尿素(Mn Urea)、控失尿素一次施肥(LC Urea 1)、普通尿素+等量锰(Urea+Mn)和不施肥(CK)对冬小麦产量、叶片SPAD、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的小麦拔节期叶片SPAD分别显著提高1500%和1300%,灌浆期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增加3304%和2076%,气孔导度分别显著提高2609%和2174%,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439%和1236%,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575%和3902%。N Urea和Mn Urea处理与Urea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显著增产1449%和1333%。控失尿素和海藻酸尿素能够有效提高穗数,改善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在豫北潮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土壤耕作技术对小麦出苗质量、根系功能及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 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翻耕、耙、镇压3个因素组合配套实施8个处理,分别为深翻耕+旋耕(DT+RT;DT:30 cm,RT:15 cm)、深翻耕+耙(DT+H)、深翻耕+旋耕+镇压(DT+RT+C)、深翻耕+耙+镇压(DT+H+C)、旋耕(RT)、旋耕+耙(RT+H)、旋耕+镇压(RT+C)、旋耕+耙+镇压(RT+H+C)。对小麦出苗率及幼苗质量进行调查,并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对根系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在灌浆期对小麦籽粒性状、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小麦播种后20 d,不同土壤耕作处理间幼苗质量差异显著。旋耕后出苗整齐度高于深翻耕,而深翻耕后出苗率、基本苗数和株高高于旋耕。相同耕、镇压因素处理下,耙后出苗率增幅为1.0%—5.7%,相同耕、耙因素处理下,镇压后出苗率增幅为0.06%—8.3%;同时深翻耕后,极少出现缺苗、断垄,RT处理缺苗、断垄的累计长度最高,两年平均为55 cm。从越冬期到蜡熟期,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的根系活力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DT+H+C处理最高;在越冬期和拔节期,镇压和耙处理后,与无镇压、耙处理相比,根系活力均提高。单株次生根数目在抽穗期达到最大,DT+H+C处理最高,两年最高值分别为45.2条与40.2条;与无耙处理相比,耙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4.8%,与无镇压处理相比,镇压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2.2%。花后5—10 d,DT+H+C和RT+H+C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20 d达到峰值,其中DT+H+C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比其他处理高1.0%—19.4%,达显著水平。灌浆期籽粒千粒重,在花后0—15 d,DT+H+C处理增长最快,DT+RT处理增长最慢,花后25—30 d,DT+H+C处理千粒重最高,较RT处理提高20.8%。从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DT+H+C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耙和镇压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并不规律,籽粒产量均有明显提升,幅度为1.4%—12.2%。经济效益方面,与当地以往耕作方式RT相比,RT+H、RT+H+C、RT+C、DT+H+C、DT+H处理所得效益均高于RT处理,其中DT+H+C处理产生经济效益最高,两年平均比RT处理高12.3%。【结论】 黄淮平原农作区当前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影响幼苗质量,旋耕有利于出苗的整齐度提高,而深翻耕则有利于出苗率及幼苗均匀度提高,株高增高,为冬前形成壮苗奠定基础;深翻耕将耕层加深,利于根系下扎,促进次生根数目的增加以及耕层根系活力的提高,间接影响籽粒产量。综合考虑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生育后期籽粒灌浆速率、粒重形成和产量表现等,研究认为黄淮农作区DT+H+C处理土壤耕作技术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DPC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田主要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用DPC处理相比,施用DPC处理的棉花株高和蕾铃脱落率均有所下降,其成铃数和产量分别提高10.00% ~10.04% 和7.46% ~8.13% ;棉田盲蝽象、棉铃虫和玉米螟的累计虫量分别下降18.90% 、38.89% 和40% ~50% ,盲蝽象和棉铃虫对蕾铃的为害率分别下降15.01% 和39.74% ~66.55% ;棉田天敌累计数量上升13.49% 。大田普查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钾肥(氯化钾和硫酸钾)对马铃薯和胡萝卜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氯化钾处理的马铃薯和胡萝卜每公顷产量分别增加了52.4%和46.4%,商品率分别增加了25.7%和42.9%;施用硫酸钾处理的马铃薯和胡萝卜每公顷产量分别增加了28.6%和17.9%,商品率分别增加了14.3%和31.0%。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用氯化钾与硫酸钾均能明显提高马铃薯和胡萝卜的产量及商品率,其中,施用氯化钾对于这2种作物的产量及商品率的提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广适稳产型玉米种质改良与杂交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先锋种质LD6006和Lancaster种质(Mo17),及热带种质峰绿5系和8759系,2000-1118系,并单1号父本H02-68系,定性改良选育出广适、稳产自交系H07-20和H07-21系。用H07-20×H07-21组配的杂交组合再分别在代表不同生态条件的绛县、曲沃、寿阳、太原进行种植观察,在4个地区比先玉335增产5.1%~7.7%,比郑单958增产7.94%~10.36%。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化肥施用水平配施微生物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基质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8个处理,即不施肥(CK),100%常规施肥(100HF),80%常规施肥(80HF),70%常规施肥(70HF),100%常规施肥+微生物(100HFW),80%常规施肥+微生物肥(80HFW),70%常规施肥+微生物肥(70HFW),单施微生物肥(W).【结果】与100HF处理相比,100HFW处理和80HFW处理分别提高产量11.00%和9.07%.微生物肥的施入能提高VC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有机酸和硝酸盐含量;与100HF处理相比,微生物肥与化肥配施能提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微生物肥的施入能有效提高栽培基质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80HFW与100HF相比,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了75.89%、89.87%和21.27%.【结论】在不影响番茄产量的前提下,考虑经济因素,80HFW处理可以作为非耕地日光番茄基质栽培较为适宜的配施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不同缓释肥用量对莴笋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缓释肥(SR)用量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莴笋产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缓释肥用量处理提高莴笋产量32.3%~59.9%,以SR(M)〉SR(L)〉SR(H),莴笋产量与缓释肥用量间存在二次回归关系(Y=-10.7 x^2+60.62x+11.2R^2—0.9872),缓释肥的增产效率以SR(L)〉SR(M)〉SR(H).不同缓释肥用量处理提高莴笋叶绿素a、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a/b达38.9%~88.9%和20.5%~58.9%和6.3%~40.7%,增加莴笋叶绿素b含量28.7%~33.3%(SR(M)处理除外)。除SR(L)处理使莴笋可溶性糖含量降低32.7%外,不同缓释肥用量处理提高莴笋硝酸盐、Vc、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达10.3%~27.0%,40.9%~151.7%,11.5%~19.2%和0.4%~61.1%。结合产量和品质来看,缓释肥用量处理中SR(M)是莴笋获得高产优质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20.
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稻品种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究南方稻区不同食味值水平和产量类型单季晚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阐明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所具有的特征特性。【方法】 本文以南方稻区48个单季晚粳为材料,根据产量和食味值将其分为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味中高产和味中中产4种类型,以实际生产需求为依据,选用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和味中高产3种类型进行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 味优高产类型的食味值比味中高产类型高26.69%,且味优类型食味值中的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分别比味中类型高出38.81%、36.30%和37.40%。与味中高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的糙米率、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高0.34%、7.13%、40.39%和47.56%;胶稠度长度长19.92%;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低37.67%和33.08%。与味优中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灌浆结实期的日照时数、成穗率以及抽穗至成熟阶段生物积累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高4.47%、3.29%、5.72%、16.25%、11.09%、21.49%;叶面积衰减率低13.51%。抽穗至成熟阶段,味优高产的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比味优中产分别高出24.46%、14.62%和19.01%。【结论】 南方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的特征为加工品质达国标1级;透明度等级在3级;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在50%—85%与20%—35%;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长度分别在10.0%、8.0%与90.0 mm左右;RVA谱特征值中消减值在-500cP以下,回复值在550 cP—650 cP。产量构成中,味优高产类型品种的结实率在90.0%左右;千粒重在25.0 g以上;且在抽穗前期保持适宜的干物质积累,在抽穗期以后保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所占全生育期的积累比例有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