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鄱阳湖地区沙地遥感调查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TM图像数据提取鄱阳湖地区沙地资源信息,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结合野外调查获得了鄱阳湖地区沙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得出1999年鄱阳湖地区的沙地面积为217.6km^2,比1991年减少了142.9km^2。分析了鄱阳湖地区泥沙的主要来源,提出了充分治理和开发沙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五河流域入湖径流泥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鄱阳湖五河流域入湖径流泥沙变化特征,以便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鄱阳湖五河流域5个入湖水文控制站1959—2012年径流量和1980—2012年输沙量数据资料,采用过程线法、滑动平均值法、相关系数检验法和年不均匀系数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河入湖径流量整体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五河年平均输沙量均有整体显著下降趋势;赣江流域的年均输沙量从80年代初开始有显著减少趋势,而其他的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四个流域的年平均输沙量均是从21世纪初有显著减少趋势;水利、水保及林业工程是鄱阳湖五河流域入湖径流泥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鄱阳湖泥沙淤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拉截粒颗粒泥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修建了大量水库,并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产出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入黄泥沙,从而缓解了下游河道的淤积,研究表明,位于长城以南子午岭林区以北大约8万km^2的区域为粒径大于0.05mm的粗颗粒泥沙主要来源区,20多年来治理粗颗粒泥沙来源区的工作已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6.
鄱阳湖滨沙地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沙地。研究采用经过筛选的土壤转换函数(PTFs)比较分析了鄱阳湖滨沙地4种主要植被类型(刺槐、湿地松、蔓荆子和自然荒草地植被)土壤的有效持水量,旨在为南方湖滨沙地生态植被恢复提供土壤水分评价方法参考,也为更好地评价不同植被类型的沙地生态恢复模式效应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通过统计检验,Rawls模型的ME和RMSE值分别为0.005 8,0.001 0,显示其较Saxton模型、Batjes模型、Minasny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准确度,更适合于鄱阳湖滨沙地土壤水分特征估算分析;经过测定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田间持水量依次为湿地松 > 蔓荆子 > 刺槐 > 荒草地;Rawls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凋萎系数依次为刺槐 > 湿地松 > 蔓荆子 > 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依次为湿地松 > 蔓荆子 > 刺槐 > 荒草地。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粗泥沙来源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使水土资源流失,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制约着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发展。伊朗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土壤侵蚀严重,河流泥沙问题突出,已成为影响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通过介绍伊朗土壤侵蚀和泥沙淤积的基本情况,并对该国有关土壤侵蚀及河流泥沙方面的研究和治理成果进行总结,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势和相关建议,以期为伊朗和我国的水土保持及泥沙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变化的时空差异、泥沙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未来泥沙变化的预测等3个方面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把握复合指纹示踪方法发展动态,为黄土高原泥沙来源研究提供建议。[方法]综述了复合指纹示踪方法的理论基础,对各指纹因子(物理示踪剂、核素、地化元素、磁性、有机质、碳氮稳定同位素、孢粉、生物标志物)的发展进程、模型算法、不确定分析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结果]黄土高原地区在利用指纹因子的时空差异性来研究侵蚀区泥沙的来源,定量描述侵蚀过程的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结论]复合指纹示踪泥沙来源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以探讨指纹因子应用研究为主,在混合模型矫正、多方法比较、指纹因子守恒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查明桑干河流域的泥沙主要策源地和侵蚀产沙变化。[方法]选取阳原县高墙乡典型淤地坝沉积泥沙为研究对象,利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测定沉积泥沙及其源地的土壤粒径、SOC、TN、137Cs、低频质量磁化率等9种指纹因子,研究了不同淤积阶段的泥沙策源地及坝控小流域侵蚀产沙演变规律。[结果](1)沉积泥沙中137Cs平均含量较低,与沟壁土壤无显著差异(p>0.05),但极显著小于林草地和耕地的137Cs含量(p<0.01),这指示淤地坝沉积泥沙主要来源于沟壁;(2)由于沟壁中大部分137Cs含量低于检出限,137Cs较好地指示泥沙主要来源沟谷地中的沟壁,但难以用于小流域多种策源地的判别,经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和多元逐步判别分析筛选,确定TN+Xlfb+SOC构成最佳指纹因子组合,有效地判别小流域2006—2017年泥沙源地的平均贡献率为沟壁(82.68%±8.20%)>耕地(15.36%±8.46%)>林草地(1....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础,不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区难以形成,即使一时建好,也无法长久保住;水土保持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美化山水田林路,实际上就是在生态经济区里栽树种草美化环境。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水土保持的目的,人们通过水土保持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自然、欣赏自然,建设美好的家园;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水土保持的最终保证,只有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才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才有投入保证,水土保持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水土保持开辟了新的途径。针对抚州市水土保持和生态经济区建设特点,提出了搞好水土保持,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沙地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宁夏盐池沙地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分连续两年的定位观测,探讨了固定沙丘不同部位、不同立地的沙柳林地和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柠条林地的土壤容重最小,而保水能力最好。各样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可划分为3层:土壤水分低值层、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每一层的厚度因不同的立地类型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也是省城太原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分析水库淤积特征及原因,可以为进一步加强水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汾河水库1962-2008年淤积情况分析表明:水库淤积量总体呈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量和来水量是造成水库淤积的主要原因,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对减小水库淤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志平  黄水生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29-133,170
在径流小区监测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白盆珠水库库区的径流泥沙随降雨过程变化呈现的相关性规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该库区水土流失(径流量,泥沙流失量)的预测预报措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党真    杨明义      张加琼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398-403
明确流域或区域泥沙来源对水土保持措施科学布局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掌握泥沙来源研究的发展动态,研究借助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总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迄今关于泥沙来源的所有文献进行收集分析,探寻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对检索获取的6 000余篇中文和英文文献的分析发现,当前泥沙来源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淤地坝、小流域、河流与盆地。研究热点主题主要包括泥沙输移、泥沙形态和土壤侵蚀; 热点研究内容注重对环境效应、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研究; 热点研究手段是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关键词突现图和时区图展现的前沿研究趋势显示,在重点研究区要重建流域泥沙来源历史的演变规律; 指纹识别法作为热点研究手段则亟需科学的试验设计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 将来的研究则侧重于形成类似“复合指纹系统工具”的工具,服务于流域管理、侵蚀泥沙产生的环境风险预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伏沙地草原位于典型草原与沙地过渡地带,其表层生长植被,腐殖质富集,下层为沙母质层。伏沙地草原表层一旦被破坏,即可形成伏沙地破口,若无有效防护,破口在风蚀、水蚀作用下向外围延伸,导致伏沙地草原迅速沙化。以锡盟—胜利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为例,探讨输电线路工程在伏沙地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总结水土保持管理经验和治理措施,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指纹识别技术是量化流域侵蚀泥沙来源的有效手段,如何应用于火烧流域,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森林火灾通过植被、土壤和灰烬加剧土壤侵蚀的机制,介绍应用指纹技术研究火烧流域泥沙来源的案例,重点分析放射性核素、矿物磁性、物理性质、地球化学元素和有机组分等指纹因子在火烧迹地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论述各类指纹因子在火烧流域泥沙来源研究中的适用性,并提出未来应重点关注指纹技术的物理基础、火灾后土壤性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指纹因子稳定性验证、燃烧灰烬的影响以及大粒径泥沙的识别等问题。为促进火烧迹地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理解森林火灾对于流域产沙格局的影响、提升火灾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黄河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粗泥沙来源和数量问题,依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无定河粗泥沙产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d>0.05 mm粗泥沙产沙量呈现出减少趋势,这种减少与年降水量、年沙尘暴频率的减少和水土保持面积的增大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估算出最大30d降雨量和年沙尘暴频率的变化对d>0.05mm粗泥沙产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6.5%和33.5%,即沙尘暴特征的变化对粗泥沙产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相当于暴雨特征的变化贡献率的1/2。建立了粗泥沙年产沙量与最大30d降雨量、年沙尘暴频率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之间的回归方程,表明粗泥沙年产沙量随最大30d降雨量、年沙尘暴频率的减小而减小,随水土保持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暴雨的减弱、沙尘暴的减弱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大是无定河流域粗泥沙产沙量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现状治理措施年拦沙能力为1.03亿t,占区域年泥沙流失量4.08亿t的25.2%。其中:淤地坝(系)年拦沙能力为2757万t,占现状措施年拦沙能力的26.8%;水库年拦沙能力为2688万t,占现有措施年拦沙量的26.1%;治坡措施年拦沙能力为4842万t,占现状措施年拦沙量的4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