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符号互动视角,讨论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探讨了市民化路径选择。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农民工提高城市适应能力,构建新的符号体系,正确解读城市文化符号,并主动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频度与深度,扩大自身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城市居民的包容和接纳,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此外,政府应开展“去标签化”行动,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角色转变,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马凤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2,(16):9122-9123,9150
利用珠三角地区和重庆2地的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城乡社会适应状况对流向意愿的影响。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社会适应状况是影响农民工流向意愿的基本因素,城市文化适应和职业适应对农民工定居城市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农村生活适应和职业适应水平低的农民工越可能选择定居城市,但城市生活适应和农村文化适应对农民工流向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流向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并没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从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就读情况、日常生活的市民化程度和身份认同等层面展开调查分析,重点考察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合与城市居民接纳度之间的偏差和不对等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有效促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顺利融合。  相似文献   

4.
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通过对他们的城镇化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六枝县的城镇化进程,探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有61.4%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但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农民工能适应城市生活。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了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现状,研究了制约因素,并提出化解制约因素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定居意愿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城市梦想,另一方面却因为多种障碍因素,很难在城市社会中真正适应和融入。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心理层面因素对定居意愿的正向影响显著大于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因素,其中社会层面因素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王志刚  姚一源  姚冰 《农业展望》2012,8(6):18-21,25
随着中国城镇生活水平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工开始进入城市工作,其中家政服务业在解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与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一市场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矛盾。从家政服务业角度入手,对北京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从微观了解城市居民对女性农民工的需求现状及满意程度,发现居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对家政服务需求量和类型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市场具有很大需求潜力,但存在多种不规范情况,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及居民雇佣态度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据此,提出了加强培训调节供需情况、树立良好的雇佣观念与服务态度、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刚  刘彬彬  陆迁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4):185-189
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健康快速地融入城市,已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江苏省无锡市的实地调查,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有显著影响,而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属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范畴。因此,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还必须提高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提升融入城市生活的野软实力冶。  相似文献   

8.
周利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61-10863
本着"主动镶嵌"而非"被动镶嵌"的设想,从镶嵌与自主性的视角考察了农民工精英与城市社区互动的情形。认为农民工并非不能融入城市社区的主要原因——人们忽略了城市社区与农民工互相型构的关系,农民工可以通过积极镶嵌这种非正式途径获得自主性,使城市社区成为自己的支持者。提出了农民工与城市社区两种互动模式,即"在地化镶嵌"与"空投型镶嵌",在此基础上发现,农民工与城市社区镶嵌得越深越能得到自主性,与城市社区越对抗,就会越失去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16-218
以贵州省毕节市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分析在毕节市城镇化背景下的市民化进程,探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有73.27%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但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农民工能适应城市生活。婚姻、留城时间、文化水平对市民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外出务工的行业壁垒渐渐地降低及高工资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农民工既满足了城市发展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又催生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机制。但是,由于教育水平、生活背景、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文明素质呈现出边缘化的状态,表现在行为习惯与城市管理格格不入、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和法制观念不强等几个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民工文明素质边缘化的主要表现,然后详细的分析了提高农民工文明素质的策略,最后总结了我国在提高农民工文明素质方面的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社会/经济-心理”的新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新生代与老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政策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适度解冻,从控制"盲流"到规范流动,从公平就业到社会融入的变迁过程。在"新二元结构"问题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的情况下,要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来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务,最终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全球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中国农民工却始终徘徊在城市边缘,不仅没有完成"市民化",甚至有"逆市民化"的趋势。通过总结"边缘化"的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必要性,分析两代农民工之间的住房消费矛盾以及所引起的"市民化"的困境,根据返乡建房行为背后的诱发因素,对症下药,给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原因,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无限的遗憾,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被取代,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与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职业期望值也更高。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与城市居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然而,他们在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取得顺利的进展,这使得他们摆脱了"城乡"的束缚,形成了"脱离农村而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新型"城乡二元"结构。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们能否顺利实现城市一体化,关系到城市化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问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归属感反映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可、满意和依恋程度,是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变量,这一变量与农民工所在组织层面的因素相关.然而,目前关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研究很少考虑组织层面的因素.采用655名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组织人际公平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以及组织承诺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人际公平感与城...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加快城镇化的关键。去中心化和去地域化的网络社交媒体在农民工群体中大量普及,其对于受限于传统地域观念和地理中心特征的城市融入进程是否有所促进值得关注和思考。基于对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构建城市融入指标体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究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总体城市融入以及各层面融入的影响,同时基于"三缘两度"的视角分析具体的差异影响。结果显示,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者的城市融入程度更高,主要表现在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方面的促进作用;在业缘关系上,与城市居民交流会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程度,主要表现在对经济与社会融入程度的影响,而使用的广度与频度主要影响经济与社会融入的程度。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来自城市空间各个方面的屏蔽却规制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这两个异质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于是,取决于广泛的群际之间交往状况的社会整合就受到极大挑战。笔者以美国社会学家布劳的社会交往理论为依据,探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会对中国社会的整合提出怎样的挑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业科学》2019,(12):266-270
研究了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面临的困境,设计了基于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探讨了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方法和步骤。依据农民工就业能力测评实践认为当前农民工总体上对供给侧改革还不适应、职业教育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还不匹配、农民工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潜能没有被激发,影响了农民工就业能力;个体上要坚持终生教育理念,依据各自短板有针对性提高人力资本、提升就业能力,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无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的主流群体。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在一个制度性排斥的氛围中农民工的融城步伐步履维艰,农民工和城市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而形成的文化隔阂,是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实现农民工的有序城市融入,既需要农民工个体的自强努力,也需要城市居民宽广、友善的胸怀,更需要政府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体现公平公正以及人文关怀,为农民工有序的融入城市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他们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现实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始终被排斥在城市社会的边缘,无法平等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因此,保障农民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急切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