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 ,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 2 0 0 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有 193份品系较抗 (耐 )赤霉病 ;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 ,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 ;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麦赤霉病抗性研究及其抗源开拓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用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培养的病麦粒接种与分生孢子液喷雾接种相接合的方法 ,对加拿大东西部 2 4 31份大麦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 ,大麦赤霉病抗性与棱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与生育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通过抗性鉴定 ,筛选到 14 5份高抗赤霉病的大麦材料 ,为大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抗源 ,并提出了大麦大面积鉴定赤霉病抗性的比较合理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赤霉病是最严重的大麦病害之一。由于赤霉病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并且一些表型性状也影响大麦赤霉病的抗病,如棱数、株高和抽穗期等,所以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的选育十分困难。为了明确加拿大六棱大麦中赤霉病抗性以及相关性状的QTLs,本研究在4年中对93个家系的DH作图群体中赤霉病抗性、呕吐毒素(DON)含量、株高、抽穗期和成熟期等相关性状进行调查,并利用分子标记(444个DArT和26个SSR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对QTL开展复合区间作图。结果表明,本研究共检测到4个影响赤霉病的QTLs,其中,2个主要的QTLs定位在3H和7H染色体上,它们的加性效应为-3.44和-3.69,分别解释14.1%和17.5%的表型差异,总共解释31.6%的赤霉病抗性差异;另外2个QTLs定位于7H染色体上,但二者同时也与DON含量显著相关。此外,在3H、5H和7H染色体上确定了5个影响株高的QTLs,在2H、4H、5H和7H上确定了4个影响抽穗期的QTLs。同时发现2个赤霉病抗性QTLs和1个DON累积QTL与控制株高的QTLs聚集重叠,1个赤霉病抗性QTL和抽穗期QTLs重叠。这些与赤霉病抗性、株高及抽穗期等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进一步用于有效提高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创制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2022年在小麦扬花期利用喷洒孢子液的方法对81份抗赤霉病高代品系和4份对照品种在濉溪柳湖试验基地开展了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与4个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紧密连锁的6个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供试81份材料的赤霉病抗性整体较好,平均病小穗率为27.95%,其中13份自育品系平均病小穗率低于扬麦20;携带单个或多个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品系共有60份,Fhb1、Fhb2、Fhb4、Fhb5检出频率分别为64.20%、12.35%、20.99%、34.57%;携带单个抗病基因Fhb1、Fhb4、Fhb5的小麦品系分别为18份、3份、2份;有45.68%品系同时携带2~3个赤霉病抗性基因。携带抗性基因的品系平均病小穗率低于不含抗性基因的品系;聚合多个抗赤霉病基因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水平。  相似文献   

5.
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骨干亲本抗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对抗大豆孢囊线虫病育种中常用的40份骨干亲本进行4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其中感病品种30份,黄粒抗病品系2份,黑粒抗病品系2份,黑粒抗源6份。结果表明:品种间的抗性有极显著差异;抗性的主要差异首先出现在抗性和非抗性品种之间,其次出现在非抗性品种内;抗源材料的抗性非常稳定;亲本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呈连续性变化,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抗性愈强的品种抗性愈稳定,抗性愈弱的品种抗性愈易受环境的影响。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的广义遗传力约为53.9%。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南方麦区的主要病害。在闽西北山区是发展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病菌腐生性强,缺乏免疫抗源,因此抗病育种难度大,进展慢,国内外至今没有发现高抗——免疫品种。我院于1974年开始进行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经几年努力,育成一批具有一定抗性,综合性状好的品系,特别是““60085”等10个品系在1980-1981年全国小麦抗赤霉病研究协作组五省(市)联合鉴定的两万多份品种资源中表现突出,为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一批新抗源,也为病重低产的闽西北山区提供一批优良品系进行示范试种。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水平,对湖北省2008年以来选育的183份小麦新品系和2000年以来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田间接种鉴定,并通过系谱分析对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来源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在183个参试品系中,对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品系占27.32%,其中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中感赤霉病品系所占比例分别为42.31%和30.00%,比前两年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以中感为主,占56.7%,只有2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对审定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湖北省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主要来源于南大2419及其衍生系、阿夫及其衍生系、太谷核不育抗病材料,部分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可能有多个来源,如鄂麦24、鄂麦25、鄂麦26和荆麦103等。推测湖北省当前主导品种鄂麦596、鄂麦352、襄麦25和襄麦55抗性来源都为南大2419,赤霉病抗性来源单一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大麦黄花叶病是大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除选育抗病品种外,尚无防治良策。(木厉)木县农试场以抗黄花叶病为大麦育种主要目标,早在1955年即筛选、确认从中国引入的六棱皮大麦木石港3号对黄花叶病有高度抗性。进而在1965年将木石港3号和当地的大麦品种(系)关东二条2号、3号、药系51杂交,并用木石港3号回交,在其后代中选育了若干二棱大麦抗病品系。并从酿造用品质考虑,继续反复进行杂交选育,终于育成“美里黄金”。选育经过: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大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赤霉病发生。我省在历史上曾有几次大流行,严重影响了大麦的高产、稳产与优质。因此,开展抗赤霉病育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抗源的筛选又是抗赤霉病育种的关键。目前,我省和其他省份已经筛选到一些抗病材料,这些材料已经或正在大麦育种工作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试验以美国NorthDakotaStateUniversity提供的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其中有抗病材料,当地推广品种,当地啤酒大麦标准品种等,通过田间接种的方法,鉴定各品种的抗病性及其与其它因卡…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三种主要病害的抗性变化趋势,对来自陕西省各育种单位提供的1 20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三种病害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 200份材料中,879份材料对条锈病表现抗病,303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抗病,295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抗病,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3.25%、25.25%和24.58%。其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136份、223份和520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33%、18.58%和43.33%;对白粉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7份、111份和185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0.58%、9.25%和15.42%;对赤霉病表现高抗、中抗的分别有107份和188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8.92%和15.67%,没有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系)。供试材料除抗条锈病频率10年间保持基本平稳外,抗白粉病和赤霉病以及兼抗频率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西农837、XC-29、西农223、9916、9925、陕943、惠麦286等20个品种(系)对1~3种病害具有较好抗性,可作为抗病品种推广或作为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高,对赤霉病与白粉病的抗性整体较差,应当加强综合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2.
139份大麦种质材料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培育大麦持续性抗白粉病品种提供有价值的抗源,利用7个大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接种139份大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同时于2009-2011年度在云南保山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考查成株期抗病材料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优势小种表现出48个不同的抗性反应谱,13个大麦品种(系)能抗所有参试的优势小种,22个大麦品种(系)能抗4~6个优势小种.25个大麦品种(系)具有成株期抗病性.大麦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完全一致,但苗期抗优势小种数较多的材料中,成株期表现抗性的也较多,5个苗期抗所有优势小种的大麦品种(系)均表现出成株期抗性.25个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中18个为二棱皮大麦,7个为多棱裸大麦,它们株高、穗长、穗粒数扣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二棱皮大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15.0%、12.0%和20.6%,多棱裸大麦分别为18.3%、26.4%、19.5%和22.8%.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和抗源分布,本研究对1 592份东北春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抗病基因Fhb1检测。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供试材料中,赤霉病中抗材料仅29份,占1.82%;中感材料549份,占34.48%;高感材料1 014份,占63.69%。分子标记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中未检测到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推测29份材料抗性来源于其它抗性基因。东北春小麦抗性材料遗传基础不明,抗病基因Fhb1缺失。因此,挖掘当地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以及加强Fhb1基因的应用,对于提升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棱型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千粒重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对98份二棱大麦和89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不同试点的千粒重、粒长、粒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二棱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普遍高于六棱大麦,不同棱型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在基因型间及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过聚类分析,依据千粒重将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聚为高、中、低粒重3类。随着千粒重的减小,二棱大麦千粒重与粒长之间由显著正相关变为不显著负相关,六棱大麦则由不显著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各类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与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千粒重与粒长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5.
选育丰产、抗倒、抗病、适宜当地种植的大麦新品种是大麦种植示范和推广的先决条件。本试验选用来源于浙江省3家育种单位的7个大麦新品种,在8个县(市)进行产量和适应性试验,同时对参试品种进行赤霉病和条纹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浙11-056产量位居第一,比对照花30增产7.0%,在所有试验点均表现增产,其整齐度好、抗倒伏、抗赤霉病和条纹病。因此,浙11-056可在浙江省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四川现有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病现状,发现并推广多抗性小麦品种,选用四川省153份小麦主要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系,采用条锈菌接种诱发鉴定的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进行条锈病成株期抗性鉴定与分析,同时利用已知抗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8、Yr26、Pm21和Fhb1的分子标记分别对其进行抗条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153份供试小麦材料的条锈病成株期抗性鉴定中,两年度均表现为抗病的材料有122份,占供试材料的79.7%。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可能携带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8和Yr26的小麦材料分别有12、25、77、12、4和90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7.8%、16.3%、50.3%、7.8%、2.6%和58.8%;可能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小麦材料有40份,占供试材料的26.1%;可能携带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小麦材料有12份,占供试材料的7.8%;有15份抗病材料未检测到本研究所测基因。  相似文献   

17.
863大麦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国家863课题“大麦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培育”实施一年来巳取得了较大进展。选育出饲料大麦专用新品种1个、参加省级区域试验并增产极显著的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新品系各1个;筛选与创制出优质、抗病、抗逆等各类育种材料12份;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万hm^2,建立了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新品种产业化基地及中试示范基地;构建了大麦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分析程序;在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和材料筛选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啤用品质、抗赤霉病、抗逆育种等方面巳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 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 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降低赤霉病对我国黄淮麦区小麦生产的影响,培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以自主创制的13个抗赤霉病稳定的小麦新品系为材料,利用赤霉病菌地表接种和单花滴注法接种鉴定、分子标记检测等技术,鉴定其抗病性、主要农艺性状及赤霉病抗性相关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1)品系Xn12-2和Xn13-2对赤霉病表现为抗,平均病小穗率为11.5%和13.4%,严重度为1.9;其余11个品系表现中抗,平均病小穗率均小于30%,严重度均小于3.0,其中4个品系(Xn12-2、Xn10-2、Xn12-3和Xn12-7)兼抗条锈病;(2)参试新品系的越冬抗寒性较好,株高较矮(67~82 cm),穗较长(9.6~11.3 cm),千粒重高(39.2~50.2 g);(3)11个品系携带有苏麦3号的Fhb1基因,部分品系兼具苏麦3号的Fhb2Fhb5QFhs.crc-2DL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综上所述,参试部分品系不仅具有良好的赤霉病和条锈病抗性,其主要农艺性状基本满足黄淮南部麦区的主要育种目标要求,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改良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水稻抗纹枯病育种成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以广东省和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新近育成的部分籼稻品种(系)、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研究组以不同抗源杂交后代向抗感两个极端选育的9份籼稻品系以及另一组合向抗病方向选育的5份籼稻品系为材料,设置抗感病对照,进行田间纹枯病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按抗性水平高低聚为6类:高度感病、感病、中等感病、中等抗病、抗病和更高水平抗病。广东品种在6种类型中均有分布,但属于抗和更抗类型的品种只有3个。扬州大学农学院对抗×抗杂交向抗感两个极端选育的品系在病级的中间类型中几乎没有分布;而向抗病方向选育的品系则仅分布于中抗至抗病的范围内,且属于抗的品种数占此类品种的60%。江苏省里下河农科所近些年育成的几个品种则只分布于后4类之中,且最高水平抗性的3个品种中,其品种占2/3。表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可遗传的性状,对抗性的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