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释放中华卵索线虫防治粘虫,不同益害比的寄生效果,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当益害比为100:1时,可取得60%的发生效果;200:1时,寄生率增加到76.4%。按益害比为400:1,释放侵染期幼虫,防治麦田一代粘虫,第3天调查校正寄生率71.7%;第5天增加到84.13%,对粘虫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1988年释放试验基础上,1990年5月,在土中中华卵索线虫成虫密度为14.7条/m~3,粘虫密度为45头/m~2的情况下,按益害比100:1释放线虫感染期幼虫于144m~2麦田中,防冶一代粘虫幼虫。24小时后即获寄生率高峰76%,校正寄生率为52%。麦收后挖方调查,释放区土中寄生线虫密度比释放前增加2.7倍。试验表明在田间寄生线虫成虫基数为10~20条/m~3的地区,按益害比100:1释放线虫,释放前后浇水,保持土壤湿度,创造良好寄生条件,既可在当年有效地减轻粘虫为害,又可较快地提高土中寄生线虫密度,提高今后常年自然控制粘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斜纹夜蛾 (Spodopterlitura)原属间歇性害虫 ,2 0世纪 90年代该虫发生频繁 ,已发展成常发性害虫。该虫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突然暴发性、夏秋高温干旱的多发性及食性杂而又有偏嗜性等特点[1] 。中华卵索线虫 (Ovomermissinensis)寄生前期幼虫能主动寻找宿主。为了明确斜纹夜蛾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的食量和病理变化 ,以便于更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该线虫控制害虫对蔬菜等的危害 ,我们在室内测定了斜纹夜蛾幼虫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前期幼虫人工感染后的食量变化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虫 中华卵索线虫采自河南上蔡县麦田 ,室…  相似文献   

4.
陈宾卿 《植物保护》1983,9(3):38-38
粘虫是我区小麦上的暴食性害虫。六索线虫(Hexamermis sp.)是第一代粘虫的重要天敌。六索线虫属土源性线虫,分布广,资源丰富,对粘虫幼虫起着自然抑制作用,寄生率高(38—97%)。我们自1975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六索线虫研究 我们研究的寄生于小麦粘虫幼虫体腔内的线虫,分类学上属于线虫纲,无尾觉器亚纲,咀刺目,索总科,索科,六索属。六索线虫在小麦粘虫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就离开宿主,  相似文献   

5.
为室内大量繁殖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采用个体由大到小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作为宿主,测定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3种宿主的体长和体重,研究宿主种类对中华卵索线虫有效率、雌雄比和体长的影响以及寄生强度对线虫雌雄比的影响。结果显示,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斜纹夜蛾、棉铃虫和黏虫生长减缓。在相同感染比例下(除宿主与线虫比为1∶15外),3种宿主的线虫有效率之间差异不显著。当寄生强度为5时,3种宿主体内脱出的中华卵索线虫均为雌线虫;当寄生强度从10增到40时,斜纹夜蛾、棉铃虫和黏虫所脱出的雌性比分别由100.0%、90.0%、83.9%降为0;相同寄生强度下,从斜纹夜蛾体内脱出的雌性比显著高于从棉铃虫与黏虫体内脱出的雌性比。斜纹夜蛾、棉铃虫和黏虫体内脱出雌线虫和雄线虫平均体长分别为14.8、13.8、12.8 cm和8.0、7.5和7.5 cm。当中华卵索线虫与宿主按照比例20∶1~25∶1侵染斜纹夜蛾、按照15∶1侵染棉铃虫和黏虫时,能获得线虫最适雌雄比(1∶1...  相似文献   

6.
中华六索线虫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华六索线虫的生物学及一些基本的生态学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六索线虫寄生粘虫的主动侵染的有关证据。研究结果还表明其群体在土壤中的栖息深度主要在20—40cm处,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土壤含水过多,偏酸偏碱以及盐渍化等对其存活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寄生率影响较明显的为侵染期的降雨日数和前一年线虫脱出高峰期的露日数。  相似文献   

7.
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 Chen广泛寄生于粮、棉、油等多种作物害虫体内,生防潜力极大,但其体外培养尚未获得成功[1],阻碍了该线虫生物杀虫剂的开发与应用,因此,对线虫寄生期生长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宿主血淋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成分、生化物质等方面。王茂先等[2]对该线虫感染棉铃虫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利用六索线虫的寄生前期幼虫防治小地老虎幼虫的小区试验结果。当释放的六索线虫与小地老虎幼虫之比为100:1和150:1时,释放5天后寄生率达50~63.64%。  相似文献   

9.
利用人工移植索线虫怀卵雌虫进行了防治玉米害虫的试验。1999年4月下旬向供试区每m^2移植咸阳多索线虫和地老虎六索线虫的怀卵雌虫各两条,5月份小区内索线虫对小地老虎的感染率达16.1%;6月份索线虫对黄胫小车蝗、短额负蝗、中华蚱蜢的感染率分别为10.7%、10.3%、12.9%和8.9%;8月下旬至9月初仍可见上述4种蝗虫以及长翅素木蝗和疣蝗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10.9%、18.1%、17.0%、21.0%、22.2%和33.3%。11月底在试验区挖土调查,发现土壤中有索线虫33.3条/m^3,说明索线虫已开始在试验区孳生定居。  相似文献   

10.
1982~1984年对寄生稻飞虱的多索线虫在浙江省宁波地区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平原、丘陵、沿海以至海拔800米山区稻田都有多索线虫的存在。其宿主有褐稻虱等6种,寄生率28.6~88.9%,是稻飞虱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多索线虫的适宜生境为:一般稻田有机质含量3%以上,pH 5.5~6.5,质地中粘土或轻粘土,田间湿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芜菁夜蛾线虫对梨象鼻虫幼虫具有很高的侵染力,采用沙埋法滴入线虫,3天后幼虫全部死亡,并在其尸体内大量繁殖,平均每虫尸可繁殖侵染期线虫1.6万条,试验证明这些线虫能继续侵染梨象鼻虫幼虫。花盆试验,每平方米喷洒60和120万条线虫,4周后害虫致死率达87~92%;田间试验,每平方米喷洒60和80万条线虫,杀虫效果可达80.3~82.9%。  相似文献   

12.
尼氏钝绥螨对柑桔红蜘蛛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氏钝绥螨对柑桔红蜘蛛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Ⅱ型,其功能反应参数受捕食者及猎物虫态、捕食者饥饿程度,种内相互干扰作用、温度、空间异质性等因素影响。尼氏钝绥螨不捕食红蜘蛛卵,对红蜘蛛若虫有明显选择捕食作用,是控制红蜘蛛田间为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田间释放时,宜选用钝绥螨成螨,在红蜘蛛若虫盛发期,气温为20~30℃时进行。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微孢子虫在寄主玉米螟体内,孢子的数量增殖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影响增殖的因子有接种剂量、接种虫龄和温度等。26℃下,以1×10~6孢子/虫接种三龄幼虫,19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6.3×10~3孢子/虫。以3.2×10~7孢子/ml液涂卵接种一龄幼虫,15天后收获,得到最大产孢量为1.2×10~3孢子/虫。70%的产孢量是从幼虫丝腺、马氏管和唾腺获得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类及优势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全国13省、市寄生于亚洲玉米螟的赤眼蜂种类及优势种,共鉴定雄性赤眼蜂1.5万余号,发现在我国寄生于亚洲玉米螟的赤跟蜂种类有两个属共16种,其中已定名的有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跟蜂和广赤眼蜂等12种。除黑龙江和贵州省外均以玉米螟赤眼蜂为优势种,在东北辽宁、吉林两省的优势种随年份而异,70年代调查以玉米螟赤眼蜂的数量为多,80年代则以松毛虫赤眼蜂为多,黑龙江省的优势种明显为松毛虫赤眼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981~1985年甘肃省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果树主要蛀于害虫梨眼天牛的结果。用梨眼天牛幼虫或初蛹为寄主,在试管内繁殖管氏肿腿蜂,在室温22~28℃、相对湿度65~80%条件下,35天左右出蜂,在苹果园按每1活天牛虫孔放蜂2.9~4.4头,平均寄生率可达55.5~60.8%,放蜂量减少,寄生率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6.
1987~1988年田间应用试验表明,青岛地区生态条件可以满足伪钝绥螨生存和发展的要求.5月下或6月初,以1:50的益害比,释放伪钝绥螨,可控制苹果全爪螨为害,减少果园施用杀螨剂3次。伪钝绥螨在当地可以自然越冬,完成周年循环,建立种群,成为控制叶螨发生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17.
苏云金素对智利小植绥螨及其猎物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云金素处理后第3天智利小植绥螨和二斑叶螨幼螨的LC_(50)分别为211.33μg/ml和114.58μg/ml。两种雌成螨的产卵量第2天即明显减少,高剂量处理后3~4天,导致产卵停止。处理后第5天,智利小植绥螨和二斑叶螨成螨的LC_(50)分别为843.19μg/ml和279.88μg/ml。试验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两种幼螨是一种高效、无选择性的杀螨剂,对智利小植绥螨的卵和成螨毒性相对较低,但能抑制其雌成螨的产卵量,降低种群趋势指数,在释放智利小植绥螨期间应尽量避免用药。  相似文献   

18.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标记证明,赤眼蜂的扩散距高,在6小时内有61.96%的蜂分布在5米范围内,而24小时后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到30米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八斑球腹蛛对褐飞虱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田间日捕食量为0.25~1.88头。试验室内,其功能反应可用Ⅱ型和Ⅲ型反应模型拟合;当空间容积增大时,为典型的S形Ⅲ型。为此,虫蛛比应是随褐飞虱密度、龄期结构和防治指标等变化的函数。  相似文献   

20.
1988~1989年,在兰州市农科所和榆中县园艺场对1983年以来释放过西方盲走螨的苹果园及其周围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螨已在兰州地区自然越冬,建立种群。1983~1987年先后重复释放面积为9亩,1988年自然发生面积21亩,1989年达41亩,对李始叶螨发挥良好的控制效果,年施药次数可减少2~3次。在地下土缝、地表覆盖物和枯枝落叶丛中越冬的西方盲走螨,是兰州地区自然发生的主要虫源。西方盲走螨越冬成功与否,与越冬前和出蛰期的食料条件,及其活动期使用化学药剂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