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耕地外部效益及政府市场双重失灵与市场补偿的关系、与耕地保护补偿相关的政策措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设计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耕地保护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耕地保护制度的相关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在市场补偿方面尤其在耕地保护补偿的研究取得了上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层面仍存在改进空间,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3.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国内外有关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研究进展,找出目前研究的不足,探讨今后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逻辑、机制及相应的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等方面,但补偿的价值标准定量研究不足,补偿面积标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缺乏面向农户的耕地保护的补偿研究.为此,应加强对价值标准及面积标准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对农户的耕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耕地保护分区划分与保护性经济补偿计算模型,以解决耕地保护中存在的补偿测算问题。在保护分区划分方面,从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2个角度,构建了耕地保护分区划分模型。在保护性经济补偿额度测算方面,将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面,并设计了相应的价值体系。结果表明,黔西南州的人均耕地需求量最高,为0.1577 hm2。不同地区根据耕地划分结果进行了差异化设置,贵阳市的GDP比值最高,达到24.13%,而安顺市的GDP比值最低,为5.23%。模型设计和分析数据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耕地资源,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确定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标准及其分配方案有助于提高相关利益主体保护耕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对于我国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测算依据并结合对全国层面的实证评估,设计提出了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补偿分配方案。结果表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耕地发展权的价值体现。结合目前我国的发展实际,补偿的具体标准可以根据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耕地转为最佳利用方向的土地价值与原正常市场条件下农业用途的土地价值的差额测算确定。而考虑到耕地保护行为对于农民和地方政府而言都存在着机会成本,因此对于耕地保护补偿金的分配可以根据农民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权损失按比例确定。 相似文献
7.
因农户比较收益低,浙江耕地非粮化、复种指数下降与经营模式的粗放化现象比较突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浙江耕地保护重点应从数量保护转向集约利用。提高农民耕地集约利用激励的浙江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通过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如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建设与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等,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土地是城乡之间缩小差距的桥梁,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构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分析了耕地保护补偿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在WTO框架下使用支持价格、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耕地经营净收益、营造公众支持氛围等综合性补偿措施,以更好更快地促进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评估与“纵横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耕地保护政策是一种“委托-代理”式的体制,其核心是指标管理加上监督惩罚,忽视了调动地方政府
保护保耕地的积极性,导致中央和地方在耕地保护上的激励不相容。从土地财政、廉价土地出让和违法超额占地等3
个方面评估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数量;从粮食盈余、财政支农、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估算了耕地保护的质量。通过对各省
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的测算,划分出耕地保护赤字区、平衡区和盈余区。根据分析的结论,补充并完善了耕地
保护补偿的“纵横模式”,促进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公平分担耕地保护的成本,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介绍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利益主体——土地的供给者(农户)和需求者(农业大户)的特征,指出农户由于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差,如果有人愿意出较高的租金,农户就有可能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以转包形式出租;农业大户由于综合素质较高,能适时引进农业新技术,市场应变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强,擅长经营高效农业、规模农业。通过建立成本收益函数对农村土地流转主体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动因。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流转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相关主体对各自的成本收益进行预期分析,按效益最优化配置;只有在相关各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或得以改善时,农村土地流转才能顺畅进行;提出只有保证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降低流转费用和促进形成农业规模等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快速、有序、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对使用博弈模型对现行耕地保护和区域协调耕地保护2种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成本下,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可以实现耕地保护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17.
18.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