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正反交4个组合F1代和F2代、F6和F7世代的糙米观察,计算垩白率及上下代间的垩白下降率。初步认为:父本对后代垩白率的影响大于母本;垩白率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无垩白率属稳定性状,能稳定遗传后代。  相似文献   

2.
粳稻杂种后代稻米垩白率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选用稻米垩白率不同的6个粳稻品种,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四,对杂种F1及F2的稻米垩白率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稻米垩白率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在F1及F2代均极显著,表明在本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但由于GCA MS/SCA MS值在F1代和F2代均极显著,而且F2代又比F1 代大,因此,稻米垩白率在杂种后代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并且随着世代的增加,加性基因的作用越显重要。在总的遗传变异中F1代和F2代主要以加性变异为主,并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而非加性变异变小。稻米垩白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F1和F2代的表现极为一致,F1和F2代间的秩次相关极显著。亲本稻米垩白率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世代两者间的相关均极显著。因此,根据亲本稻米垩白率的高低可以估计其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的高低。但稻米垩白率较低的亲本间两者的表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检测到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QTL 8个,分别位于第3(5个)、第5(2个)和第6(1个)染色体上,包括与垩白粒率有关的QTL 3个,与垩白大小相关的QTL 2个,与垩白度有关的QTL 3个。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M6832-RM411、RM15456-RM6832和RM6266-RM15456区间的qPGWC3、qACE3b和qDEC3b,分别解释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表型变异的43.89%、18.83%和19.57%,为主效QTL。上述3个主效QTL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认为是新的QTL。所检测到的8个QTL中,除qPGWC6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无垩白亲本XL005外,其他7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垩白性状值较大的亲本DL115。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基因作用表现为部分显性,垩白度基因作用表现为加性。  相似文献   

4.
通95-74是由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所选育的优质梗稻新品种,于2002年2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是吉林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作为优质稻米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9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2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依据农业部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采取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提高通95-74稻米的安全性和品质,提高粳稻通95-74稻米的商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保持系垩白粒率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对垩白率不同的5个保持系正反交形成的10对F1、 F′1垩白粒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垩白粒率在遗传中受到主效基因控制,垩白粒率高对垩白粒率低表现显性或部分显性.对于两个亲本而言,其正交组合的垩白粒率与反交组合垩白粒率有明显差异,以低垩白粒率亲本作母本、高垩白粒率亲本作父本配制的F1 组合的垩白粒率要低于其反交组合米粒的垩白粒率.因此,在优质杂交稻育种中,宜选用垩白粒率低的亲本为母本进行杂交或配组.  相似文献   

6.
7.
水稻垩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垩白品质是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稻米垩白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提高水稻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对稻米垩白形成机理、垩白遗传及外界条件对垩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几点改良措施,以期为优质水稻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栽培因素对食用优质稻垩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栽培和生态因素对优质稻稻米垩白的影响,1996-1998掂在长沙和临开展了优质食用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多项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栽培技术和生态因素均对稻米垩白有一定的影响,尤以土壤条件,硫钙镁等中微量元素以及化学调控剂等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稻米的垩白性状是评价稻米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垩白的稻米,透明度较差、硬度低、碎米率高、市场品质不佳。文章对前人关于稻米垩白形成的细胞学基础,稻米垩白形成的“源”“库”“流”学说以及垩白的遗传基础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环境生态因子对稻米垩白性状的影响;并探讨了稻米垩白性状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稻米垩白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综述有关稻米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改良措施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相关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多年生粳稻留桩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迟熟粳稻台农68号为材料,设置了5、10、15、20、30cm五种留桩高度处理,结果表明:(1)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生育期逐渐缩短,活桩率,分蘖数,成穗数逐渐增加,但每穗粒数逐渐减少。(2)不管留桩高度多少,再生分蘖多自地下节位萌发,地下倒二节位为优势芽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定位一个稻米垩白粒率高温耐性QTL,为外观品质育种及解析垩白粒率高温耐性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非洲栽培稻耐热品种IRGC102309(Oryza glaberrima Steud.)和籼稻品种R9311(O.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为亲本构建的栽培稻种间染色体片段导入系CSIL05-23为材料构建次级分离群体,结合人工气候室模拟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采用垩白粒率高温钝感值为评价指标,对非洲栽培稻垩白粒率高温耐性 QTL 进行检测。【结果】 在BC6F2分离群体,利用单标记分析,发现第5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1200与垩白粒率耐热性状极显著正相关(P=0.0005)。进一步利用BC6F3和BC6F4分离群体,采用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1200-RM5796区间重复检测到一个灌浆期垩白粒率耐热性QTL, 命名为qHTCGR5,分别解释11.4%和17.5%表型变异。根据BC6F4分离群体的纯合重组体表型分组,利用置换作图方法将目标QTL同样定位在SSR标记RM1200-RM5796之间,遗传图距为1.3 cM,物理图距约为333.4 kb。【结论】 控制垩白粒率耐热性的qHTCGR5是一个能够用于稻米外观品质育种的新QTL。  相似文献   

13.
稻米垩白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勃  陈光辉 《作物研究》2009,23(5):310-313
优质稻米的最主要品质性状之一就是垩白性状指标,该指标直接关系到稻米的商品价值以及稻米品质构成,同时也是优质稻选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文对前人关于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经典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表明水稻的垩白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水稻"源"与"库"关系、籽粒灌浆动态以及胚乳内淀粉的合成与积累密切相关。灌浆期的温度、光照、肥水条件等对水稻垩白的发生也有影响,但是不同品种对外界条件的影响反应不一。在经典遗传上对垩白发生的原因也是说法不一。对水稻优质育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稻米垩白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19个品种在全国13个点的多播期试验,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及我国稻区不同稻作制下水稻气象垩白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 d内的温度状况是稻米垩白形成的主导因子;且自北而南,稻米气象垩白随水稻齐穗后15 d内均温的变化由小到大。气象垩白<5%的稻区为四川盆地以北、淮河以北及云贵高原地区,5%~10%的稻区为四川盆地、滇南及淮南至沿江江南地区,10%~20% (只为双季稻的早稻)的稻区为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垩白不仅影响水稻的米质,而且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市场价值。本文阐述了水稻垩白的形成假说、遗传定位、垩白形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外界条件对垩白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4,(6):6-10
垩白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揭示稻米垩白性状的遗传机理是低垩白优质稻选育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成功定位和克隆了一些控制稻米垩白性状的基因。综述了稻米垩白性状的经典遗传研究、QTL定位和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灌浆期环境因素对稻米垩白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卉琳  周美兰 《作物研究》2006,20(5):393-396
综述了灌浆期温度、光照、肥料和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包括稻米品质的垩白以及米质形成的淀粉合成关键酶和胚乳淀粉结构的影响,并指出了今后在该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种测定稻米垩白性状的客观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微软Visual C++6.0为开发工具,基于微软Windows98平台开发了一个稻米垩白度测定软件Chalkiness10。该软件能迅速读入数字化米粒图像,快速、客观、准确地测得米样的垩白度。该软件与计算机和图像扫描仪等设备相结合,可以方便地组成一套高效的稻米垩白度测定系统。  相似文献   

19.
20.
两系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最佳抽穗扬花期的选择,建立父母本双强群体结构,促进盛花期及花时相遇,喷施“九二0”,提高异交结实率,以及防止自交混杂等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