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赚钱的点子有很多,只要有头脑,就连对联也会成为赚钱的招牌。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家报纸刊出过这样一幅对联广告,上联是:“皮张之厚,无以复加”;下联是:“利润之薄,无以复减”;横批:“天下第一厚皮”,上下联之间配有一只大皮鞋。这幅对联对仗工整,用语感人,尤其是横批,非常耐人  相似文献   

2.
“精心培育一人一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迅速铺开一家一业的快发展经济格局”,这是山西省昔阳县三都乡井沟村村委主任马怀兰家的一幅对联。其实这不仅是一幅对联,更是马怀兰的心声,它真切地表达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满怀乡情的心愿和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3.
<正>十年乡村巨变,山东省高密市松兴屯村通过“三步走”,从一个“三无”落后村华丽蜕变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村集体固定资产由2011年的不到3万元猛增到现在的近4亿元,生动描绘了一幅富民强村的壮丽画卷。一、松兴屯村概况松兴屯村位于胶莱平原腹地,东距高密市主城区23千米,北距阚家镇政府驻地4千米。十年前的松兴屯有居民271户,722人,党员38名;有宅基地168亩,耕地1608亩;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2001,(6)
种柑桔、养牛蛙、种大棚蔬菜,这里的种养业搞得红红火火;砖厂、鞋厂、化工厂,这里的企业办得蓬蓬勃勃;彩电、冰箱、洗衣机,这里的农民半数以上的家庭用上了以前城里人的“专利”……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浙江省常山县五里乡象湖村。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带领他们奔小康的“领头雁”——浙江省劳动模范、村党支部书记郑序红。五里乡象湖村是常山县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全村1045户,3887人。1984年10月,年仅26岁的复员军人郑序红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郑序红上任时,  相似文献   

5.
“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927年11月13日,大别山南麓的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攻占黄安县城,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当地一位书法家即兴挥毫写下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正是在这副对联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被称为“红军”。  相似文献   

6.
<正> 河北省阳原县揣骨疃镇芦子屯村青年农民李志林夫妇,自1996年开始创办家庭“托羊所”以来,不仅为周围农户解决了羊只管理问题,同时自家每年也增收 8000 多元,走出了一条家庭致富新路。 李志林所在村是全县有名的养羊大村。全村200多户人家户户有羊,多  相似文献   

7.
吕绪屯村前几年还是一个以告状闻名的乱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群众心里不踏实.自从刘景顺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群众走绿色、环保、无公害种植养殖稳步发展之路.在短短几年内就成功地通过了省、市畜牧主管部门的审核验收.获得了无公害生猪、蛋鸡产地认定。目前.该村“四位一体”无公害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吕绪屯村的实战告诉我们.致富之路.就在脚下,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古丈县毛坪村座落在古丈县南部牛角山中,又名牛角山村,全村有5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313户、1306人,全部为苗族。村域面积9.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山高坡陡,素有"路无一尺宽、地无三分平"之说。全村人平耕地不足667平方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是当地有名的特困村。2009年一场大火几乎烧掉半个寨子,贫困程度更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镇罗屯村有489户、1560位村民。一排排红瓦房坐落整齐,街道上宣传栏和村务公开栏引人注目,多数人家房顶上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庭院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做饭烧水用上了沼气……其实,罗屯村仅仅是临沭县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临沭已建成高标准文明生态村122个,约占行政村的41%;12个村被评为省市级文明村。2005年,临沭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探索荣获山东省文明委的“创新奖”,专家将其称为“临沭模式”。1.用“临沭模式”描绘新农村1991年临沭在山东第一个开展了“金星文明户”创评活动;1998年在山东第一个开展了“文明一条…  相似文献   

10.
我早就想去参观一下京郊的太阳能暖房,但一直未能如愿。当我决定乘2月27日去昌平开会之机顺便采写一篇关于太阳能暖房的报导时,想不到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迷蒙的细雪。在这没有阳光的阴霾天气,我们走进了铺银挂玉的昌平县西沙屯村。在村民委员会里,年轻的李主任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我们村建太阳能暖房完全是自发的。八三年,村里有个叫朱俊明的,他有个亲戚在太阳能研究所,就‘近水楼台先得月’盖起了全村第一户太阳能暖房。八三年冬天建成使用后,陈希同市长就来参观了。八四年初,于光远同志也来参观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给我们村带来了建太阳能暖房的春天,估计今年要建的户将更多。”李主任介绍到这,刚好朱俊明的老伴来此有事。这位心宽体胖的妇女听明我们的来意,马上笑容可掬地对我们表示欢迎说:“我们屋可暖和了,家里一冬天都没生火,而且那暖和劲跟生炉子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正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支部书记、全国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龙献文,是一个用"双创(创业创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牛人"。2008年,牛角山村有313户1210人,年人均收入791元,位列全县倒数第2名。全村耕地38.7公顷,无农业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落后。一场意外大火烧掉了半个  相似文献   

12.
泡菜,这种韩国人餐桌上司空见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些日子却令韩国人头疼、闹心:随着白菜、萝卜价格疯涨,一场“泡菜危机”让不少家庭吃饭不香,更令一些人凶偷白菜蹲班房(10月6日《新华网》)。  相似文献   

13.
张红玲  刘洪艳 《新农业》2006,(11):57-58
瓦房店市谢屯镇魏屯村的崔成柱,一家4口靠经营1座72米长的“四位一体”式日光温室,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年年有余。尝到甜头的他,逢人便夸这“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好,效益高。他家的沼气池容积14立方米,在日光温室内一端的地下、地上构建20平方米的猪舍,能同时存养12头猪。温室与  相似文献   

14.
<正>江西六国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磷酸装置是我国从法国引进R-P二水法磷酸生产专利技术装置,1991年10月11日投产,已运行26年,为我国磷复肥民族工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典范。由于该技术采用的是湿法排渣,造成了磷石膏渣场堆存面积过大,存在巨大安全和环保隐患,为了满  相似文献   

15.
1992年我们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年有效积温3600~3700℃),做了冬小麦下茬复栽玉米的试验,获得亩产小麦500公斤、亩产玉米585公斤双丰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前茬冬小麦种前整地做畦,畦宽1.2米,每畦播小麦4幅,于1991年9月25日播种。种子千粒重43克,亩播量为13.5公斤,随播种亩施口肥磷酸二铵15公斤。播后10月2日开始出苗,10月16日进入三叶期。10月22日开始分蘖,冬前亩茎数达97.3万。返青后于小麦拔节期亩追施尿素25公斤,施后结合灌水一次。又于出穗、灌浆期各灌水一  相似文献   

16.
来到“全省造林绿化最佳村”———南康市浮石乡窝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千亩竹林郁郁葱葱,百亩果茶碧绿苍翠,幢幢小康楼拔地而起,彩电、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进入普通农家……。昔日偏僻穷山村,如今一派新气象。村民们由衷地说,这富裕的日子多亏了林海弄潮人———村党支部书记林盛财啊。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赣南的这个边远山村。在支书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的林盛财反复思考后认为,窝坑要致富,必须立足于全村的4500亩山地,发展竹木生产,兴建“绿色”银行。这种想法得到了村党支部一班人的认同和村民…  相似文献   

17.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湘北红壤低丘岗地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经过紧张细致地筹备阶段,已于1991年10月由国家科委批准立项,今年初研究经费和科研人员均已到位,研究工作在试验区——桃源县盘塘乡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车氏西瓜     
刘纯千 《新农业》2006,(7):20-21
2006年5月10日,营口市开发区芦屯镇官屯村第一茬大棚西瓜正式采收。产量200万公斤,产值达204万元。这就是辽南地区远近闻名的“车氏西瓜”。  相似文献   

19.
《百姓》2003,(9)
许多人都知道发生在2002年的一个故事:一位农家子弟,家里靠种甘蔗为生,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非常有希望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父亲对他说,甘蔗丰收了,卖的钱就可以做你上大学的学费。就在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这个晚上,一场无情的大火使这片甘蔗林毁于一旦。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这个孩子把原本报到日期31日改为32日——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日子。就在今年的7月14日,陕西榆林的一位父亲,因筹措不到女儿上大学的学费,竟饮农药自尽。随着高校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2003年高校在校学生将达到1600万人,贫困生也迅速扩大。目前在校生贫困学生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国家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减免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26日,是一个令裴寨村村民终身难忘的日子。裴寨新村就在这一天正式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