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体现独特的民族传统聚落及地域文化,本研究以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布朗族为例,对西双版纳布朗族聚落景观进行分类研究,并从景观生态保护出发,通过文献查阅和典型调查法分析西双版纳布朗族传统聚落景观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布朗族民居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范围和具体措施,为其聚落景观规划和民居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休闲方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建设发展农业旅游景观,既能满足城市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对农业概念、类型和功能,农业景观概念、属性、类型、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梯田景观和花海景观为例探讨农业旅游景观的特点,从而为更好地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以八盘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自然环境、整体布局、梯田景观、基本建筑单元,总结该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形成原因和现状,为辽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龙翔宇  徐术菁 《现代园艺》2023,(24):123-125
以文化表征理论为依据,通过解构代表性传统村落常见文化符号(表征物)所表征的乡土景观环境,以及提取元素重新构建传统村落风貌,从而追求“乡愁思念、游客向往”的独特景观意象,实现传统景观村落的多元化发展,为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合理化模式方案,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传统村落文化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乡土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珈彬 《现代园艺》2012,(15):59-60
本文探讨了乡土景观基于人文遗址背景下的保护与应用,在尊重乡土自然环境、强调乡土文化、重视景观地域特色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分析研究和举例归纳,提出要维持完整的乡村自然景观特色,从文化遗产保护入手,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乡村景观特色,营建出符合当地民风民俗的史迹下的乡土景观。  相似文献   

6.
雄黄兰     
姜满珍 《花卉》2020,(11):45-45
四年前的一个初夏,随单位的同事去娄底梯田王国之美誉的紫鹊界考察学习。在一农户家门前的山坡上见到了“风吹草低现黄花”的美景。当时我就谦虚地向阿姨请教,阿姨说她也不知道叫什么植物,反正是一味中草药。可以散瘀止痛,消炎止血,用于跌打损伤。阿姨很慷慨地用锄头挖了两三株给我。回来后我将它们用养过绿萝的花盆栽植于露台上。它就是雄黄兰,一个很粗犷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高琴  钱静 《现代园艺》2023,(4):154-157
于2022年1月和4月面向校内学生群体先后发放2次问卷,开展校园荒野景观认知与偏好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荒野景观认知存在一些偏差,总体认可其生态价值,并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对其游憩与疗愈功能获得更多体验,产生正向评价。经相关性回归分析发现,安全性与舒适性是影响其走向荒野的主要因素,这可以归因于环境知识与户外经验。因此,应提高自然教育,呼唤城市野性,合理保护与利用城市各类荒野景观,打造城市空间与自然界的缓冲带。  相似文献   

8.
李丽 《现代园艺》2013,(16):106-106
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9.
楠溪江上游是楠溪江的发源地,秀丽质朴的自然风貌与楠溪江浓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景观风貌独具特色。主要对楠溪江上游自然景观、古村落规划布局和古村落建筑等进行探讨,对上游传统乡土景观特色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利用传统乡土景观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王长悦 《花卉》2020,(12):90-91
随着乡村居民大规模向城市外迁,我国乡村面临着传统文化遗失、乡村面貌趋同、乡村空心化等问题,也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问题。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拥有我国优秀的历史、丰富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农耕文明,通过探究丁村乡村景观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情况,总结我国当前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新的时代中我国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平面空间理论尝试构建景观视觉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结合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及DEM数据,选取视点可见度、视线连续度、视域面积比、相对距离敏感度、视觉机率敏感度、醒目程度敏感度6个指标,对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景观视觉定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等值区间划分。结果表明,(1)基于平面空间理论的森林生态公园景观视觉评价主要受相对距离敏感度、视觉几率敏感度和视线连续度的影响。(2)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视觉评价结果较好,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视觉区景观分别占到研究区景观总数的31.25%、50%、12.5%、6.2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策略:分级保护,有序开发;因地制宜,丰富路线;提倡特异性,兼顾均好性。以期能为森林、湿地等生态类公园的规划指导和景观设计提供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2.
滨河景观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涉及建筑、规划、市政、河道管理、航道交通和沿河动植物保护等诸多领域,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城市滨河景观的发展现状,对城市滨河景观中文化和地域特点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分析,旨在探究出一种融入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最佳滨河景观设计方式,以期为河道滨河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街巷是扬州古城的城市景观和城市肌理,是一个现代城市与古城遗址相融合的具有自己独特的街巷景观的城市。文章从南河下景观现状入手,对其更新的措施与保护对策进行分析,浅谈如何保护和更新南河下街巷景观。  相似文献   

14.
美国洛杉矶地区的大学校园景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校园少有围墙,甚至融入在城市中,尊重当地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重视校园景观维护,对校园动植物自然生命景观注意保护利用。这些校园景观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对于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水明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0):106-107,43
以作者亲自参与设计与施工的南宁市南湖环湖热带景观工程为实例,试图从该景观工程的规划、施工组景,热带植物利用以及成景后的景观效果和社会反响,对热带雨林景观走入城市绿化建设所发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初步的探讨。就南湖为何要进行热带雨林景观工程建设、以及这种奇特的原始生态植被类型被吸收利用融入到城市绿化建设上来,其如何丰富城市园林遣景的形式并收到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赞同和认可,探讨城市引进热带雨林景观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景观格局分析应用于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必要性出发,以城市典型风景名胜区——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为例,借助Arc GIS10.5平台进行多因子空间叠加分析,利用Fragstats4.2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对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内部风景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格局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总体生态敏感性较高,以高度敏感性和中度敏感性为主,极高、高敏感区域内景观格局破碎化相对严重,与生态敏感性分布呈正相关。由此提出吕梁山风景名胜区在各级生态敏感区域下相对应的生态保护与利用策略,以期为管理部门今后制定合理的调控对策及实现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郝静 《花卉》2020,(6):154-155
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物和蓄洪防旱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各地湿地公园建设规模的逐渐提升,湿地景观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针对现阶段存在的湿地公园景观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法律体制建设、开展调研调查工作,控制土地利用规模,加大宣传力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提升景观资源保护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需要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同时更需要历史景观的内涵与当代科技文明的统一.将历史景观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改造不但能节约资源和市建成本,还能重现场地的历史记忆.文章讨论了将保护作为景观设计的一种方法、手段,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保护性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性设计的方法.如何对旧有的景观重铸价值,并与现今生活、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长期二元化管理体系,乡村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乡村景观评价中存在数据分散、数据老化等问题,导致乡村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的进程严重滞后。在现状调研基础上,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乡村景观评价数据管理平台,将乡村各部门的景观数据、生态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并统一共享。同时赋予平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准入的乡村建设企业、公众代表等相关管理权限,实现数据的共享共建和实时更新。本研究有助于打破乡村景观改造中资金提供方、技术提供方、环保主管部门和村庄民众的信息沟通壁垒,化解乡村景观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推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圩田是江南地区传统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圩田景观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人地关系紧张,更削弱了江南水乡的风貌意向。本研究结合南京市浦口区圩田景观再利用现状,通过构建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与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圩田景观再利用的综合效益。研究表明,要解决圩田景观资源再利用问题,必须重视提升其经济生产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分类讨论、分期发展、循序渐进、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生态智慧策略,延续圩田中的传统生态智慧,希冀为江南地区圩田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参考,从而协调城市发展与土地转型的矛盾,构建人地和谐的生态宜居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