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5 个( 抗×感) 杂交组合 F1 , F2 和 B C1 群体对白粉病菌和若干个条锈混合菌种抗性的分析,探讨了89 - 076 , B Pm14 两个抗源亲本对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抗源亲本对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为完全显性遗传,并且,对白粉病的抗性受2 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锈病的抗性受1 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两个水稻改良抗源对纹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连续2年的试验中研究了水稻品种特青和Jasmine85对纹枯病抗性的遗传。对亲本、F1、F2、F3和回交世代的接种结果表明,在与感病亲本Cypress和Maybele杂交的组合中,2个抗源表现分别具有一对显性抗纹枯病基因。这2个主效基因是不等位且彼此独立的,它们相结合时可能表现一定程度的基因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两个水稻改良抗源对纹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连续2年的试验中的水稻品种特青和Jasmine85对纹枯病抗性的遗传。对亲本、F1、F2、F3和回交世代的接种结果表明,在与感病亲本Cypress和Maybelle杂交的组合中,2个抗源表现分别具有一对显性抗纹枯病基因。这2个主效基因是不等们县彼此独立的,它们相结合时可能表现一定程度的基因厍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8个玉米自交系按n(n-1)/2双列杂交与世代平均数设计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的F1、F2、BC1以及BC2世代种子以及亲本自交系为材料,于室内接种黄曲霉菌。结果表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都是重要的,某些组合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抗性的基因显隐性可能因组合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以8个玉米自交系按n(n-1)/2双列杂交与世代平均数设计组配的28个杂交组合的F1,F2,BC1以及BC2世代种子以及亲本自交系为材料,于室内接种黄曲霉菌(AspergilusflavusLink)。结果表明:玉米对黄曲霉菌的抗性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都是重要的。某些组合的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抗性的基因显隐性可能因组合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及其在杂交后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玻璃占、辐竹2选、矮澄辐2号及辐包矮1号等4个华南籼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抗性属多基因遗传,控制单株平均病斑长的最少基因数k=5;广义遗传力的平均hb2=78.59%;在入选率为0.05的条件下,对单株平均病斑长作负向选择,遗传进度的平均△G=-5.376±0.903(cm);4个抗/感组合的F2均出现抗性超亲的个体,平均出现率为4.24%;以不同组合F2的超亲个体相互杂交定向选择至F3,多数组合内抗性基本稳定,选择效果比抗/感单交组合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5个不同编号的抗稻褐飞虱普通野生稻与一个感虫品种杂交配制成5个组合。对其亲本与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抗性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与普通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遗传关系。在后代选育中,重点宜放在对F2、BC1F2代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中进行鉴定和回交。  相似文献   

8.
2558S、2877S、8902S和W6154S都是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转育而来的籼型不育系,试验得出2558S是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系,2877S和对照农垦58S是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系,8902S是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系,W61545是临界温度高的温敏系。这四个籼型不育系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_1育性都正常,同一组合正反交F1育性没有显著差异。在四川雅安夏季长光照但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下,2558S和2877S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基本上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而8902S和W6154S与四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分离表现不一致,有的组合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有的组合则表现不育株显著偏少。由此认为这四个不育系的不育性由细胞核内二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基因控制,但遗传背景和环境光、温条件对育性分离表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7个陆地棉品种配制的6个组合的P1,P2,F1,F2,BC1,BC2群体和6个组合的P1,P2,F2群体为材料,接种菌系采自于河北省棉区的2个中等致病力菌系,在人工生长室条件下研究了陆地棉的黄萎病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陆地棉品种93抗12,鼓泽70和苏2028具有中等致病力菌系的抗性。在抗,感材料杂交分离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布表现为主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采用SDS-PAGE法,对4个优质亲本与3个农艺亲本及其杂交获得的正反交F1,F2,BC1F1,BC1F1’籽粒进行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分析表明:①普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受遗传控制,不受环境影响,具有品种的特性;②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在F1代中呈共显性和倾母遗传现象;③控制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遗传行为遵从孟德尔的基因的独立分配和自由结合规律。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to understand the location of the virus, type of apoptotic cells, and their relation to lymph nodes of piglets infected with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Ⅱ (PCV-2). Nine 32-day-old conventional piglets free of infection with PCV-2 were used, and distributed in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n = 3), piglets inoculated with PCV-2 alone (PCV-2, n = 3), and PCV-2 inoculated and KLH immunostimulated group (PCV-2 + KLH, n = 3). 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s from all piglets were collected for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fter 32 days postinocul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PCV-2 detection. Location of apoptotic cells was detected with 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and cell cycle, and the apoptotic rates were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characteristic histopathological lesions of the piglets in PCV-2 and PCV-2 + KLH were lymphocyte depletions in the cortex and paracortex of the lymph nodes, epithelioid-like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and intracytoplasmic inclusion bodies presented in epithelioid-like macrophages. PCV-2 was mainly found in epithelioid-like macrophage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he lymph nodes, lymphocytes presented higher apoptotic rates in the cortex by TUNEL, special B-cell areas, and similar apoptotic cells were found in this compartment in the control. The apoptotic rates of the lymph nodes were 0.41, 3.34, and 4.88% in the control, PCV-2, and PCV-2 + KLH groups by flow cytometry, respectively. The apoptotic rates of lymph nodes for PCV-2 and PCV-2 + KLH pigle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P〈0.01). The proliferation index (PI) was 0.17_+0.01, 0.12_+0.01 and 0.12_+0.04 in the control, PCV-2, and PCV-2 + KLH group, the PI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groups, but without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CV-2 can induce lymphocyte depletion in lymph nodes of piglets by blocking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romoting apoptosis. This is one o  相似文献   

12.
不同温度LED光萎凋对铁观音MEP上游关键基因和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萜类化合物是乌龙茶挥发性芳香物质的重要组分,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途径(MEP)上游关键基因直接参与调控萜类化合物前体物质的合成。而乌龙茶香气的形成与萎凋工序密切相关,光照和温度是影响萎凋的重要因子,探讨LED光与温度在乌龙茶萎凋过程中对香气的影响,为提高乌龙茶萎凋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根据KEGG筛选出响应光照的MEP上游关键基因(DXSDXRHDSHDR)。对一芽三叶铁观音鲜叶进行LED白光和不同温度(20℃(L20)、25℃(L25)、30℃(L30)、35℃(L35)和40℃(L40))萎凋处理,黑暗下温度(20℃(D20)、25℃(D25)、30℃(D30)、35℃(D35)和40℃(D40))萎凋处理;分别测定铁观音萎凋叶的香气组分和MEP上游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L30处理萎凋叶各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萜类基因(DXSDXRHDSHDR)表达量分别为XY组(对照)的4.31、5.28、11.77、1.59倍,为D30处理的2.24、2.39、1.86和1.60倍。D30组各基因表达量为黑暗处理组最大,依次为XY组的1.92、2.21、6.34和0.99倍。L20处理萎凋叶的α-法呢烯芳樟醇氧化物(I、II)含量最高,较XY依次提高了15.05%、4.92%和15.13%;L30处理萎凋叶的橙花叔醇、芳樟醇和香叶醇含量最高,较XY组依次提高了3.71%、6.14%和15.28%;LED组铁观音萎凋叶主要香气组分含量均高于相对应的温度处理组。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萎凋叶香气组分进行评估,得出L20组萎凋叶得分最高,L30组萎凋叶次之;与香气分析得出结果一致。【结论】铁观音萎凋叶基因表达量与香气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存在同步性;L30处理萎凋叶基因表达量、主要萜类香气物质含量和主成分分析得分均较高,这与铁观音生产上的萎凋温度相一致。萎凋温度过高(40℃)不利于萎凋叶萜类关键基因的表达和萜类化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室内测定了丙草胺分别与磺酰脲类除草剂甲磺隆、苄嘧磺隆、醚磺隆和吡嘧磺隆混用后,一叶一心期稻苗抑制50%株高的使用浓度(IC50)和抑制10%株高的使用浓度(IC50),并用共害系数(CHC)对混用组合安全性的联合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混配处理的CHC10均小于12.0,表现出强烈的解毒效应;不同混用处理的CHC50值差异很大,丙草胺与甲磺隆混用的CHC50均小于25.0,解毒效应显著.丙草胺与苄嘧磺隆混配的CHC50为26.1—167.8,丙草胺与苄嘧磺隆混用的CHC50为52.2—115.5,丙草胺与醚磺隆混用的CHC50为80.0—110.2.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0~8周龄肉仔鸡胴体与羽毛蛋白、脂肪的生长曲线及0~3、4~6和7~8周龄3个阶段每日摄入不同水平的能量及蛋白对其体蛋白、体脂肪沉积的影响,旨在确定胴体与羽毛蛋白、脂肪动态的沉积规律及日粮能量沉积为体蛋白及体脂肪的效率。试验1,包括3个饲养试验分别选取体重相近的0、21和42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324只,按性别及日粮随机分为18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6只鸡。肉仔鸡每日限量饲喂,饲喂水平分别为正常采食量的90%、70%和50%,每日定量供给肉仔鸡高、中、低3个水平的高蛋白质基础日粮及由饲喂水平决定的定量淀粉,进而使肉仔鸡每日采食能蛋质量比(代谢能/粗蛋白)不同的9种日粮;试验2,选取体重相近的0日龄AA肉仔鸡144只,按性别不同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18只鸡。试验初和试验末分别进行屠宰,以测定肉仔鸡胴体和羽毛蛋白、脂肪和干物质含量。结果显示:1)Gompertz方程能很好的拟合不同性别肉仔鸡蛋白和脂肪的生长,不同性别间蛋白和脂肪极限重量、羽毛蛋白和脂肪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5),而胴体蛋白和脂肪的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2)在0~3、4~6和7~8周...  相似文献   

15.
ICP-OES法同时测定果蔬中铅、砷、镉、铬、铜、锡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蔬样品经混酸消化后,控制一定的酸度,定容后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果蔬中铅、砷、镉、铬、铜、锡六种有害重金属进行测定,研究了分析测定条件,方法简单快速。测定结果表明,五种元素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1.0%~107%之间。其RSD均小于3.5%。按该方法进行处理及测定铅、砷、镉、铬、铜、锡,在选择的测定条件下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06 mg/kg、0.0003 mg/kg、0.00003 mg/kg、0.00005 mg/kg、0.00003 mg/kg、0.0006 mg/kg。  相似文献   

16.
夹竹桃目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国内外模式标本和文献资料,将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夹竹桃目植物进行了部分整理和研究,对该目夹竹桃科和萝摩科18属37种作了订正,其中有11种分布新记录,17个新异名,建立15个新名称和1个新组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指导当前生产条件下江西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方法】2008—2009年在江西省设置12个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和硼肥施用对甘蓝型杂交油菜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并对施肥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氮磷钾硼肥配施处理(NPKB)平均产量为2 015 kg?hm-2,与不施肥相比,NPKB、缺B(NPK)、缺P(NKB)、缺K(NPB)和缺N(PKB)分别增产1 121、839、758、746和249 kg?hm-2;NPKB配施处理下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较好,有利于对N、P、K、B素的吸收利用;效益分析表明,NPKB配施效益达到5 449.5元/hm2,比不施肥增收2 231.1元/hm2,其次是缺B(NPK)、缺P(NKB)、缺K(NPB),分别比不施肥增收1 298.4、1 280.7和1 541.1元/hm2,而不施氮肥的处理减收206.1元/hm2。【结论】NPKB配施对甘蓝型杂交油菜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是保证高效生产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8.
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锌对不同基因型五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方法]以四单19和牡丹9 2种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以EDTA-Zn为锌肥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及氮磷钾锌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适量供锌可以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在低锌处理下(Zn0、Zn1)各器官锌含量相差较小,随着施锌水平的提高,锌在叶片、茎秆、叶鞘中含量迅速增加,而在子粒和苞叶中增加幅度较小;玉米吸收的多余的锌主要集中在下部器官,以减轻过量的锌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不同的供锌水平对低锌不敏感品种牡丹9氮、磷、钾的吸收与转运影响较小;相对而言,低锌敏感品种四单19氮、磷、钾的吸收与转运更易受到外界供锌量的影响。[结论]适量供锌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对氮、钾的利用率降,低磷的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屏腹茧蜂属sigalphusLatreille是茧蜂科中的一个小属,种类稀少,标本不易采到。本文对该属的中国种类作了订正研究。中国过去虽已记述过4种,但现经研究发现,其中S.anomisYouetZhou,1991和S.nlgripesHeetChen,1993均为S.hunaunsYouetTong,1991的同物异名,因此,实存2种;本文另添2个新种:S.gyrodontusHeetChen,sp.nov.和S.rufiabdominalisHeetChen,sp.nov.所以,目前本属的中国种类共有4种。另外,S.hunanusYouetTong和S.gyrodontusHeetChen,sp.nov.为本属在东洋区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0.
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三种沙丘类型的自然植被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对民勤沙井子地区植被调查数据,研究了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3种沙丘类型的自然植被特征.结果表明:从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总盖度、灌木盖度下降,草本盖度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是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类植物受沙丘类型的影响最大,而一年生草本和半灌木可存活于不同沙丘类型.白刺的生态优势度(重要值)由小到大依次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植物多样性与白刺的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不同沙丘类型白刺地上生物量变化明显,半固定沙丘白刺生物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