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试验感染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绵羊的抗片形吸虫分泌捧泄产物(FhESP和FgESP)IgG应答,结果表明,FhESP中分子质量在17.1~21.6ku之间的4条主要蛋白带仅被肝片吸虫感染以后(0WPI以后)的血清识别且不被对照组血清识别;FgESP中分子质量在19.0~71.1ku之间的6条主要蛋白带仅被大片吸虫感染以后(0WPI以后)的血清识别且不被对照组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2.
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见受体细胞树突的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和静纤毛,但无嗅泡和纤毛,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树突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溶酶体和滑面内质网,树突顶部有2~10个中心粒和许多小泡。支持细胞的特征是表面有一些胞质突。基细胞很少,有时见到有丝分裂相,说明受体细胞和支持细胞由基细胞分化来。受体细胞的GERL系统和各种溶酶体呈CMP酶阳性,而自噬小体呈CMP酶阴性。结合透射电镜和电镜酶细胞化学定位,证明受体细胞有活跃的自体吞噬活动。静纤毛的顶端和犁鼻管腔的分泌物呈AKP酶阳性,说明受体细胞有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3.
辐射不育野蚕的释放比例及其田间防治的综合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辐射不育野蚕的田间释放比应为16:1 ̄20:1,此释放比经济有效,其防治效果:第1 ̄2代为77.21%,第3代达82.35%。由于大量收购田间采集的蛹作为田间释放不育蛹的虫源,收集区的防治效果达61.8%。两种方法相结合可取得双重防治效果,为防治野蚕开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不断开创我国同位素示踪技术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子元 《核农学报》2003,17(5):325-327
在新时期 ,实现中国同位素示踪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的创新体系 ,主要从以下 4个方面着力 :( 1 )进一步强化主攻方向 ;( 2 )进一步转化科研成果 ;( 3)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 ;( 4 )进一步优化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对~(134)Cs的吸收和~(134)Cs在水稻-土壤中的分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表明,水稻对~(134)Cs的吸收,孕穗期吸收速率最快;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吸附~(134)Cs的能力有差异;不同生育期灌溉~(134)Cs溶液,水稻对其吸收量不同,离成熟期近,吸收得多;灌溉次数多和灌溉水中~(134)Cs活度高,水稻吸收的~(134)Cs也多。糙米经精白加工后,可使~(134)Cs的污染减少22.6—45.6%;~(134)CS在水稻各部位比活度大小的顺序为糠>根>稻草>谷壳>精白米;活度以稻草中最高,占水稻植株总活度的51.4%,糙米、根和谷壳分别占28.4%。11.8%和8.4%:~(134)Cs在土壤中移动很少,有95.1%集中在0—2.5cm的表土层内;~(134)Cs在水稻-土壤中的分配为6.1%:93.9%;K~+抑制水稻对~(134)Cs的吸收,K~+浓度与水稻中~(134)Cs比活度之间呈指数回归形式。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和常规稻生育后期对NO_3~——N和NH_4~+-N的营养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肖娥  孙羲 《核农学报》1990,4(2):80-86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稻和常规稻生育后期对不同N源的营养效应。结果表明,杂交稻对抽穗前追施的NO_3~--N的利用率比常规稻高7.8%,回收率高13.2%:追施NH_4~+-N时,杂交稻的N肥利用率比常规稻高6.1%,回收率高14.5%肥源之间比较,收获期NH_4~+-N的利用率和回收率都高于NO_3~--N。肥料N在穗中的分配率,杂交稻比常规稻大15.7—20.2%,但NO_3~--N与NH_4~--N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还表明,抽穗前追施NO_3~--N比追施NH_4~--N能更明显地促进水稻对Ca~(2+),Mg~(2+)的吸收,刺激浮根的生长,增加稻谷产量,而且杂交稻的这些效应大于常规稻。  相似文献   

7.
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不同层次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及其糖苷含量的测定表明:在上层幼嫩叶片中,叶绿体小,类囊体膜较简单,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数量少,糖苷含量居中。在中层成叶的叶片中,叶绿体大,类囊体膜复杂,基粒片层多,基质片层密集,在基质中出现“淀粉区”结构,糖苷含量最高。在下层衰老的叶片中,叶绿体趋于解体,类囊体膜退化,糖苷含量最低。上述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说明甜菊在现蕾期,中层叶最多,且糖苷含量也最高,是收获的最适时期。  相似文献   

8.
水稻对红壤中N、P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傅志坚  王德先 《核农学报》1992,6(4):214-218
试验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增施磷、钾肥,氮肥利用率和水稻的产量都有显著的增加。谷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为29.78g/盆和44.37%,分别比对照(单施氮肥)提高22.75%和9.62%。合理施用氮、钾肥,磷肥的利用率也有显著增加(为29.10%),比单施磷肥利用率提高6.88%。  相似文献   

9.
黄泛区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去向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在田间条件下,用~(15)N标记的微区试验法研究了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土壤中尿素水解后,主要进行硝化和生物固定,而被粘土矿物固定的量很少;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上升,生物固定的标记氮不断分解,其量可达总生物固定量的60%。作为基肥条施的尿素,其损失略高于作返青肥或拔节肥表施后随即灌水的处理。氮素损失主要发生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的生长期间,当季的淋洗损失极微。在较为适宜的用量和施用技术下,化肥氮的损失仍达33—45%,其中以碳酸氢铵为最高,次为硫酸铵和硝酸铵,而尿素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二棱形和六棱型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应用^14C示踪技术,对大麦各生育期^14C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财分配及其干物质积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1.不同生育期光合产物的根本与再分配方式不同,分蘖和拔节期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系、茎叶的生长,只有13.5%,8.95%分配到籽粒中,抽穗和灌浆期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籽粒育实和灌浆,分别有47.2%和48.1%,72.1%和88.1%分配到籽粒。  相似文献   

11.
白军红  欧阳华  王庆改  王春梅 《土壤》2003,35(5):419-423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带土壤-植物系统中Pb元素含量的水平变异和垂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垂直带土壤Pb含量均在25mg/kg以上,且各土壤带Pb的平均含量与其变异程度相反,棕色针叶林土Pb平均含量最低但变异最大,而山地生草森林土Pb平均含量最高但变异最小;垂直带植物Pb含量均低于克拉克值,与垂直带土壤Pb含量高低基本相吻合,但其变异以高山苔原带变异最大,岳桦林带变异最小;植物Pb含量垂直分异显著高于土壤Pb含量,变异系数达89.76%;植物对Pb的富集能力依植物种类及器官不同而异;成土母质和母岩、土壤pH值、有机质及土壤质地是影响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