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云南枇杷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从碳氮源、pH值、光周期及湿度对枇杷炭疽菌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落生长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蛋白胨;促进产孢量增加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尿素。在pH值为3~10内,菌丝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扩展最适pH值为6,产孢量最大和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的pH值为5。全光照处理有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量的增加,但抑制了分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率较高,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且致死温度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2.
大豆豆荚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主要研究了光照、温度、pH值、湿度、碳氮源等因素对大豆豆荚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30℃;在pH 3~1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5~7.分生孢子在15~30℃都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是25℃;在pH 3~10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萌发pH为6~8.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60℃和56℃(在15 min内).在相对湿度低于97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该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供试碳氮源中,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粉,而孢子萌发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  相似文献   

3.
诺丽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危害诺丽的叶、果与嫩茎,且周年发病,经鉴定该病原菌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 biculare(Berk.& Mont)].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发生,通过对该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及营养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在10~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生长范围为24~28℃,最适温度为26℃,54℃下处理10 min菌丝不能生长;pH3~9生长较好,最适生长pH值为5~8;在24 h光照条件下菌落生长较快,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DA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影响不同,碳源以木糖、鼠李糖和可溶性淀粉最好,氮源以牛肉浸膏、蛋白胨和甘氨酸最好.  相似文献   

4.
枇杷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枇杷炭疽病菌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为25℃;pH值为4~12,最适为6;光照条件下病菌菌丝生长速率高于黑暗条件;病菌生长较适合的碳源为蔗糖、乳糖和葡萄糖.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咪鲜胺EC、25%丙环唑EC、45%多菌灵·咪鲜胺WP和10%世高可分散粒剂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006 5 mg·L-1、0.010 9 mg·L-1、0.026 6 mg·L-1和0.031 6 mg·L-1,50%多菌灵WP抑菌效果最差,EC50为14.098 6 mg·L-1.  相似文献   

5.
符瑞益  张新春  罗大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36-16139
[目的]探究海南岛药用植物海巴戟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海南儋州宝岛新村南药种质圃中采集到炭疽病样品,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并研究了培养基、温度、pH、营养元素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炭疽菌在C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10~40℃均能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生长pH为6.0;炭疽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乳糖是最佳碳源,乙酸铵是最佳氮源。[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炭疽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库拉索芦荟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与药剂毒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芦荟炭疽病危害症状、形态特征的观察以及温度、湿度、pH值对库拉索芦荟炭疽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该菌在pH 2~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分生孢子在pH 2~7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4~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60%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不同防治药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施保功、80%炭疽立克、45%炭轮快克、30%氧氯化铜和10%世高等5种杀菌剂的抑菌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陈丽霞  郑服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66-8567,8631
研究了芒果炭疽病菌的突变体和野生型在不同的温度、光照、营养条件下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情况,研究菌丝体的致死温度和时间,筛选抑制野生型生长的最适潮霉素B和抗除草剂PPT浓度范围。结果表明:糖量多的培养基有利于生长和产孢,菌丝体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8℃,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明显,但光照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孢子萌发的差异显著。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菌丝体致死温度为60℃下处理10 min。随着两种添加剂浓度的增加,炭疽菌丝体生长受到抑制,其中潮霉素B在50 mg/kg的浓度下可抑制野生型的生长,抗除草剂PPT在0.02%浓度下抑制生长。  相似文献   

8.
银后亮丝草(AglaonemacommutatumSchottcv.SilverQueen)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Sacc.]。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20~30℃,适宜pH4.5~6.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35℃。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D-果糖和麦芽糖优于D-葡萄糖、D-山梨醇、蔗糖、D-木糖和乳糖;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优于蛋白胨、硝酸铵和硫酸铵;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D-葡萄糖、乳糖和蔗糖优于其他碳源;氮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蛋白胨、酵母浸膏和牛肉浸膏优于其他氮源。  相似文献   

9.
对甘肃省天水市辣椒炭疽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致病性测定分离物LC8可以引起典型症状,为致病菌;LC8菌落呈圆形,初期乳白色绒毛状,后中央变为墨绿色,菌丝无色,有隔,有分枝,分生孢子长圆柱形,单孢,无色,内含油滴,大小(12.624~18.645)×(3.928~4.995)μm,分生孢子盘垫状,其上生无色、具分隔的分生孢子梗;经ITS、CHSI、ACT、TUB2和GAPDH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物LC8与斯高威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同源性为100%,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将其鉴定为斯高威尔炭疽菌(C.scovillei)。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5℃、pH 6.0和全黑暗,碳源为甘露醇,氮源为蛋白胨;最适产孢温度35℃、pH 8.0和12 h光暗交替,碳源为果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孢子萌发温度30~35℃、pH 6.0和全黑暗,碳源为6-脱氧-L-甘露糖,氮源为蛋白胨。该研究结果为甘肃省天水市辣椒炭疽病的诊断及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山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湿度、碳源对山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85%以上萌发率高,低于75%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10 min或55℃ 5 min;在pH 3~10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均为5~6.光照处理对该菌菌丝的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该菌对多种碳源都能利用,其中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作为碳源,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  相似文献   

11.
枸杞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研究了环境条件对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营养生长、分生孢子产生与萌发的影响, 同时, 对其致死温度进行了测定。结果为: 该菌营养生长和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均为10~35 ℃, 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30 ℃; 在pH 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 营养生长最适pH为5~6, 分生孢子产生最适pH为3~4; 光照处理对该菌营养生长无显著影响, 但对孢子产生略有促进作用; 该菌在含有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的培养基上能良好生长, 且产孢量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 最适pH为7 0; 光照条件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分生孢子在1%麦芽糖液滴中萌发率最高; 饱和湿度下和水滴中分生孢子萌发最好。致死温度为60 ℃30 min或65 ℃5 min。  相似文献   

12.
炭疽病菌侵染对枇杷果实病程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后枇杷果实接种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研究测定一些与病程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炭疽病菌的枇杷果实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明显升高,均于接种后第2天达到一个活性高峰,而POD于第5天出现了第二个活性峰,并且这两种防御酶的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与明显病斑显症时期一致;真菌细胞壁降解酶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都于第3天出现一个活性高峰,β-1,3-葡聚糖酶活性增幅高于几丁质酶。  相似文献   

13.
香樟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植物源农药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香樟炭疽病菌的形态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病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范围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5,对氮源的利用率高于碳源,尤其是在蛋白胨和牛肉浸膏中的利用率最高。光照和黑暗处理影响病菌的产孢量,以光暗交替产孢量大;18种植物不同部位提取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炭疽病菌抑菌效果显著的是:苍耳种子,地锦全草,番茄茎叶;其次为:苍耳叶,羊蹄茎叶,苍耳茎,艾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探究梨胶胞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采集的病样分离并鉴定出梨胶胞炭疽病菌25株。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观察炭疽病菌对砀山酥梨的致病性。平板接种炭疽病菌菌块,测试不同培养温度、pH 值、碳源、氮源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参试的25株炭疽病菌中3株致病性较强,18株致病性中等,4株致病性较弱。致病性强的菌株其菌落颜色较深,菌丝浓密;致病性弱的菌株其菌落颜色均为白色,菌丝稀疏。菌落生长快,菌株的致病性较强;菌落生长慢,菌株的致病性较弱。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梨胶胞炭疽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 值为5.0~7.0;菌丝对多种单糖和双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结论]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梨胶胞炭疽病的认识,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15.
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和28~30℃,最适pH值分别为5 0和6 0,最适C/N分别为35 0~52 5和35 0~58 4。大豆菟丝子汁对该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寄主营养诱导作用,首次对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草莓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于辽宁省抚顺市栽培的草莓品种的茎上分离得到一种炭疽病菌。针对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其有性形态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炭疽病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病原菌在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S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适宜pH值为4~6;光照可促进产孢,而全黑暗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果糖最好,纤维素最差;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低于5℃不能萌发;萌发最适pH值为5~7,高于10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17种杀菌剂对贡柑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7种杀菌剂对发生于德庆的贡柑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参测的12种新杀菌剂中,10种新杀菌剂[250 g/L施保克乳油、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250 g/L势克乳油、250 g/L凯润乳油、250 g/L必扑尔乳油、300 g/L爱苗乳油、10%世高水分散粒剂、62%霜炭清(B)可湿性粉剂、75 g/L欧宝乳油和250 g/L富力库水乳剂]均对贡柑炭疽病菌表现出优异的抑制作用,EC50值介于0.0128~0.3637μg/mL之间,明显优于参测的250 g/L阿米西达悬浮剂(EC50=14.9902μg/mL)、50%翠贝水分散粒剂(EC50=114.7402μg/mL)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8.3998μg/mL)、40%达科宁悬浮剂(EC50=13.2340μg/mL)、62%双博可湿性粉剂(EC50=122.5649μg/mL)等5种常用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EC50=400.9587μg/mL)、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EC50=131904.3068μg/mL)。  相似文献   

18.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由于其主要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造成了茶树病害的滋生。茶炭疽病和茶轮斑病是茶树的两个重要病害,目前主要利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而生物防治的方法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生物药剂对茶炭疽病病菌和茶叶轮斑病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0.5%香菇多糖对茶炭疽病菌和茶轮斑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好,EC50值分别为10.55 μg.mL-1和2.68 μg.mL-1;其次为6%阿泰灵,EC50值分别为18.65 μg.mL-1和18.63 μg.mL-1,而5%海岛素和3%植物免疫蛋白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