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蛾科为中至大型种,喙退化或欠缺,下唇须发达,触角双栉状,无单眼。翅宽大被厚鳞,多有带状纹,前后翅均缺1A,中室小,M2的基部远离M3。前翅R一般仅4支(缺R2);后翅Sc+R1与R5分离,或近基部有横脉与R1相连,有翅缰。带蛾科约300种,我国仅知17种,我所已知4种。  相似文献   

2.
成虫为中至大型蛾类,体粗壮多毛,无单眼,口器退化,下唇须短小;触角栉齿状或羽毛状,尤以雄蛾发达;足多毛,休止时前足常伸向前方,有鼓膜听器。前翅广,R2与R5共柄,有一个副室,M1外观如R脉的分枝,M2近手M3,臀脉1条,中室后缘翅脉4分枝;后翅Sc脉位於基部稍远的地方与R脉一度结合(夜蛾科结合点近于翅基),M1形成R分枝,中室后缘4分枝,臀脉两条;有的雌翅退化,雌蛾腹端有毛束,用以覆盖卵块。  相似文献   

3.
尺蛾科多中小型,体细长而翅宽大,静止时四翅平展。头部毛隆发达,触角一般比前翅短,有线状、纤毛状、锯状、栉状或双栉状等,喙多发达,少数退化,下唇须发达,前伸或向上。前翅M2居中或近M1,无1A,2A多具基叉,R4、R5共柄,多数有径付室;后翅Sc+R1与Rs在中室中部以内接近或并接,M2居中或退化,无1A、3A微弱或欠缺,翅缰发达,少数退化。足细长,后足胫距1或2对。腹部有鼓膜听器位于腹基部气门下方。有的雌蛾翅退化或无。尺蛾科是一个大科,世界上已知约一万二千种,我国记载约一千二百多种。我所馆藏的  相似文献   

4.
斑蛾科多为中型种类,少数大型。触角线状、栉状、双栉状或末端膨大似棒状;有单眼和毛隆,啄发达或退化,下腭须退化或无,下唇须发达。前翅中室长,有M干或退化,有1A,2A多具基叉;后翅有翅缰,Sc+R1与Rs在中室中部附近并接或与横脉相连,A脉3条。成虫为昼出性蛾类,幼虫常为森林和果树的重要害虫,体短粗,头缩入前胸,体多具毛瘤或毛簇,腹足5对,趾钩单序纵带。世界已知1100种、7亚科160多个属,我国记载约150种。我所标本室收藏20余种,本书仅列入20种,其中包括我省森林上的重要虫害曲斑蛾二新种与一新属。  相似文献   

5.
钩蛾科为中小型蛾类,多为中型,喙多短小退化,下唇须不发达,触角不超过翅长之半,为线状,锯状,栉状等;前翅顶角一般呈钩状,但也有的甚至顶角略圆并不尖突,中室较长,M2靠近M3脉,缺1A,R分5支,R1出自中室或与R2共柄,R2与R3共柄,R4与R5共柄;后翅Sc+R1在中室外与R5接近,一般有翅缰,有时缺少。  相似文献   

6.
蝙蝠蛾为中至大型的原始蛾类。触角短小,一般为线状,雄虫有的呈栉状;口器退化不取食,下唇须分2-3节或退化。胸部发达,腹部较长。前后翅宽大,脉序相似,R分5支,M基干完整,有1A但多未达翅缘,翅基部有肩横脉(h);前翅Sc有时分支,有突伸的轭叶与后翅连锁。足较短,胫节无距。  相似文献   

7.
成虫为中小型,个别有大型。体粗壮,密被绒毛和厚鳞。触角线状,雄蛾多为锯状或栉状等;喙退化,下唇须发达,有时很长,前伸或上弯。翅短阔,前翅外缘弧弯,中室内有M干,M2接近M3,R3、4、5多共柄,臀脉2条,有1A,2A具基叉;后翅有翅缰,Sc+R1与Rs分开或以横脉(R1)相连或有部分合并,中室内有M干,A脉3条。足密被长鳞毛,胫节有距。  相似文献   

8.
潜蛾科体微小至小型,喙不发达,下唇须短或消失,触角基节阔,能盖着部分复眼形成眼罩,缺单眼。前翅披针形,顶角尖,脉序不完全,中室细长,R、M,Cu各脉均集中于翅端,其分支大多减少;后翅细长而尖,脉更少,Sc脉短,Rs脉直达翅顶,中室消失,缘毛很长。幼虫体筒形或平扁,有胸足和腹足,趾钩单行环或二横带。幼虫潜入植物叶片上下表皮  相似文献   

9.
中至大型蛾类。体粗壮状多毛,灰褐色或黄褐色,复眼上多有毛,触角为双栉状,单眼和喙退化,后翅无翅缰,肩叶发达,有1至多根肩横脉(h),有的种类后翅外缘呈波状,休止时露于前翅两侧,形似枯叶,由此得名。翅脉M2近M3,前翅R脉5支,R2-R4多共柄,无副室,无1A,Sc+R1与R5在中室基部并接或以横脉相连,A脉2支。成虫雌雄常异型,翅脉和雄性外生殖器结构是鉴定其种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小蛾类的特点小蛾类属鳞翅目蛾类里的一部分,它的特征表现为:(1)体小(一般翅展在25毫米以下)。(2)后翅呈披针形,缘毛长过翅宽。(3)前翅臀脉两条,后翅臀脉三条。但任何一种小蛾,不可能三项具备。其中(2)(3)两项,占有一项即可成立,只有(1)项,尽管它们当中绝大多数翅展是小于25毫米,而且这一特征也是最好用的,可是由于小蛾类中的蝙蝠蛾、木蠹蛾等是大型,大蛾类中瘤蛾、苔蛾、部分夜蛾等又都是小型,所以这项特征就变得不能单独成立。  相似文献   

11.
中型蛾类,形似蛱蝶。触角丝状,无单眼,喙发达很长且光裸,下腭须退化,下唇须发达。翅宽大而中室短小,M2近M3,无1A,2A无基叉,R2、3、4共柄,翅褐色或棕色,翅上有一锚形纹或一斜带或隐约;后翅有翅缰,肩角发达,无鼓膜听器,缺翅脉;前翅横脉较弱或缺。  相似文献   

12.
大型蛾类,体粗状,体翅色较暗。头小,被毛,触角双栉齿状,雌雄相似;喙发达,下唇须中长,斜向上伸;中足胫节有一对距,后足胫节有2对距。翅宽大,上面有许多箩筐状条纹和波状纹,中室很小,M2近中室中央或近M1;前翅R分5支,R2-5共柄,2A有基叉;后翅无翅缰,Sc+R1与R5接近或在中室前缘由横脉相连,A脉2根。  相似文献   

13.
灯蛾科一般为中等大小,少数大型。具有单眼,M2脉和M3脉与Cu脉接近,形成Cu脉似4分枝,称四岔,后翅Sc+R1与Rs在中室中部或以外有一长段并接.体色比较鲜艳,成虫多在夜间活动,趋光性强。许多种类雌雄两性形态变异很大。灯蛾科我所馆藏种类很多,目前仅已知18种。  相似文献   

14.
微蛾科形体微小,翅展3-10mm,属鳞翅目,全世界已知约600种,我国多年来对微蛾种类的报道极少,本文仅就目前我国在山毛榉科植物上的10种微蛾的主要形态及彼此区别予以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5.
刺蛾是木本植物的食叶害虫。山东省每年都有部分地区暴发成灾。据报导,全世界约有1,000种刺蛾,我国记载90余种。通过近年山东省森林病虫普查,共发现24种,其中15种属省内新记录。 现将已经鉴定的22种刺蛾成虫检索如下: 1、前翅与胸背绿色 2 前翅与胸背非绿色 4 2、翅展30毫米以上;前翅 “外缘带”黄色 褐边绿刺蛾Latoia consocia(walker) 翅展28毫米以下;前翅 “外缘带”  相似文献   

16.
白杨透翅蛾别名杨小透翅蛾、杨暗透翅蛾、串皮虫,鳞翅目,透翅蛾科。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陕西等地。寄主主要为杨柳科、蔷薇科植物。  相似文献   

17.
1995~1997年,我们在整理青海小蛾类标本的过程中,发现以下我国以往未曾记述的小蛾19种。其中:卷蛾科11种、羽蛾科1种、鞘蛾科4种、菜蛾科1种、透翅蛾科1种,兹介绍如下:1卷蛾科1.1青海双纹卷蛾Aethesalativica(Danilews...  相似文献   

18.
我国红蜡蚧的寄生蜂共记载有30种,文章根据各种蜂的生物学习性,对这些寄生蜂进行了订正研究,确定其中19种为红蜡蚧的初寄生蜂,其中跳小蜂科Encyrtidae 10种:红蜡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beneficus Ishii et Yasumatsu、霍氏扁角跳小蜂A.howardi Hayat,Alam et Agarwal、红帽蜡蚧扁角跳小蜂A.ohgushii Tachikawa、食红扁角跳小蜂A.rubensi Xu et He、寡毛扁角跳小蜂A.rarisetus Xu et He、柯氏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clauseni Compere、聂特花翅跳小蜂M.nietneri (Motschulsky)、红黄花翅跳小蜂M.rufofulvus Ishii、美丽花翅跳小蜂M.speciosus Ishii、匀色花翅跳小蜂M.unicoloris Xu;蚜小蜂科Aphelinidae 7种:斑翅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ceroplastae (Howard)、夏威夷食蚧蚜小蜂C.hawaiiensis Timberlake、赛黄盾食蚧蚜小蜂C.ishiii Compere、日本食蚧蚜小蜂C.japonicus Compere、赖食蚧蚜小蜂C.lycimnia (Walker)、黑色食蚧蚜小蜂C.yashidae Nakayama、蜡蚧斑翅蚜小蜂Aneristus ceroplastae Howard;金小蜂科Pteromalidae 1种:盔蚧短腹金小蜂Anysis saissetiae (Ashmead);姬小蜂科Eulophidae 1种:蜡蚧啮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ae (Girault)。5种为红蜡蚧的重寄生蜂:粉蚧克氏跳小蜂Clausenia purpurea Ishii、敛眼优赛跳小蜂Eusemion comigerum (Walker)、褐软蚧尖角跳小蜂Pareusemion studiosum Ishii、微食皂马跳小蜂Zaomma lambinus(Walker)、日本方梗跳小蜂Cerapteroceroides japonicus Ashmead,其他6种为误订。另外,还记述了各种寄生蜂的寄主及分布,以便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业科学》2021,57(1)
樱桃实叶蜂幼虫蛀食野生樱桃幼果,导致樱桃提前落果。国内多个省区有报道樱桃实叶蜂危害严重,但其种类均尚待澄清。本文记述采自甘肃省、幼虫蛀食大樱桃幼果的叶蜂科一新种:武氏樱实叶蜂Analcellicampa wui NiuWei,sp. nov.。本种与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分布的丹凤樱实叶蜂近似,其区别是:各足基节端部、转节全部和后足胫节大部黄褐色,触角第2节浅褐色;中胸胸腹侧片被毛,无明显光裸区;前翅Sc脉游离段位于1M脉上端内侧并远离1m脉,R+M脉段等长于1m-cu脉,显著短于1M脉;后翅2A脉很短,约等长于cu-a脉;腹部第1背板缺口深三角形,内缘直;锯腹片亚端部锯节明显宽于中部锯节,中部锯节节缝显著,锯基腹索踵宽大。对3种樱实叶蜂的COI基因进行测序,其中武氏樱实叶蜂与丹凤樱实叶蜂COI序列的K2P距离为7.29%,武氏樱实叶蜂与黄褐樱实叶蜂COI序列的K2P距离为8.54%。为方便害虫鉴定,提供实叶蜂族分属检索表和3种樱实叶蜂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整理,发现本底和1993年森林病虫鼠害普查都没有记载的脉翅目蝶角蛉科昆虫1种,从而使保护区脉翅目蝶角蛉科昆虫由原来的1种增加到2种。黄花蝶角蛉属保护区首次发现,系保护区分布新记录,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再添1个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