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基础上,将河蟹养殖引入稻田,建立鱼—蟹—稻共生系统,旨在进一步利用稻田水体和空间,更好地控制稻田病虫害,提高稻田养殖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稻田养殖优质胡子鲶的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等综合应用技术,充分利用稻鱼共生共利和优质胡子鲶食性杂、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商品性好的特点,探讨稻田养鱼的规律,从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2003~2004年我们进行了水稻抛秧稻田养殖优质胡子鲶的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高山无公害稻萍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拔高度600—1000米的高山地区,将单一的稻田进行综合利用,推广、应用稻萍鱼养殖模式,可增加农民收入。高山无公害稻萍鱼养殖的主要技术要点如下:一、稻田选择选1亩以上,光照条件好,土质保水保肥,水源方便,排灌自如,交通便利,相对连片的田块。二、稻田工程1.开挖坑塘加宽田埂:坑塘的位置可根据田块实际情况设置,一般设在靠近灌溉渠方向,也可设在稻田中央,面积约占大田的10%,深度要求1米以上,形状为椭圆、圆形、长方形、方形等。坑塘距上坑、外田埂宜1米以上。开挖坑塘的土及大田的沟土挑到田四周加固以防倒塌,塘与大田间筑一高宽各50厘米…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20,(1):61-62
为政和县高山区稻鱼生态养殖提供参考,分析了稻鱼生态养殖的优势,从稻田改造、品种选择、投放与管理、稻鱼越冬管理方面介绍了政和县高山区稻鱼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我地推广的稻田可控式防渗节水养鱼新技术,较好地协调好了稻鱼共生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为鱼类创造了一个安全、适宜的生长环境。此法不但具有节水、蓄水、保水优点,还起到了抗旱、防涝、防逃、防敌害作用。方法简便,设施寿命长,适应于养殖草、鲢、鲤、鲫鱼和黄鳝、泥  相似文献   

6.
稻鱼共生,顾名思义是指稻鱼在同一环境中同时生长,从而获得稻鱼双丰收.其特点是在稻田里养鱼,以稻田杂草和害虫为鱼饵,再以鱼粪为水稻肥料,形成"稻鱼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7.
通过物种互惠共生,提出了有效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丰收的目地,并阐述了稻田养泥鳅鱼技术。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鱼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鱼,属于淡水养鱼的组成部分,为区别于淡水养鱼,有时将在稻田生产的鱼类简称为“稻鱼”或“田鱼”,是将池塘养鱼技术引用到稻田,利用稻田水体开展稻鱼兼作互养,发挥稻鱼互利作用,夺取稻鱼双丰收的一项生产技术。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 稻田养殖特种水产品生产模式 利用稻田或水生植物、水生蔬菜田块的优势 ,实行稻 /鱼 /蟹、稻 /鱼 /虾、稻 /鳝、稻 /鳅、稻 /鱼 /虾 /蟹苗种等多种形式的种养格局 ,提高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2 池塘或大水面套养“小品种”生产模式 在池塘或大水面的养殖塘口 ,在不影响主养品种的前提下 ,套养或设置网箱养殖泥鳅、黄鳝、鳜鱼、塘鳢等地方“小品种” ,尤其是塘中设置网箱养殖效果较佳。3 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双当家”混养模式 利用天然河道多、水草丰富、畜禽养殖量大、有机肥料廉价的优势 ,发展草食性的草鱼和滤食性的鲢、鳙鱼 ,这…  相似文献   

10.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实现水稻和水产养殖动物互利共生的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阐述了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主要功能,综述了我国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概况,介绍了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稻蛙共生和稻螺共生等5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典型模式,分析了目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中存在缺少统一规划、协作机制不全、技术水平不高、培训服务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不足的问题,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技术支撑、创新突破、产业化经营和深挖潜力等方面提出湖南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今后推广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薛勇 《农技服务》2004,(12):38-38
稻田养鱼是以稻鱼共生为基础的,因此,选好鱼种和最佳的放养密度是成功高产的关键。据研究和实践表明,鱼种应选择体质健康、无病无伤的鲤鱼科或鲫鱼科为最好。放养密度为:水深30厘米左右,鱼苗体重为75-100克/尾时,每公顷稻田放150-500尾;  相似文献   

12.
饶汉宗 《现代农业科技》2007,(13):189-189,193
对青田县农民当前应用的稻鱼共生系统环境维护、水稻施肥、水稻病虫害防治、水稻栽培、传统的鱼种消毒和防病、投放养殖品种和密度等配套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同类地区稻田养鱼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稻田生态系统视点,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退化性及其与渔池复合的可能性与实践性。开展了稻田稻-虾与鳜-鱼轮作模式试验,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鱼是以稻鱼共生为基础的,因此选好鱼种和最佳的放养密度是成功高产的关键。据日本福冈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鱼种应选择体质健康、无病无伤的鲤科鱼类为最好。放养密度为:水深30cm左右时,450~500尾/hm^2,鱼苗体重为75-100g/尾;稻田水深35~50cm时,500~600尾/hm^2,鱼苗体重100-150g/尾。密度过大,鱼的排泄物过多,水中氧气减少会抑制鱼的生长。在这种最佳密度下,一茬稻可产鱼300~330kg/hm^2,并使水稻增产10%~12%。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稻鱼共生结构,探寻解决稻鱼共生模式现存问题的方法,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采用理化因子测定及数据分析法,测定了稻田土壤理化因子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使用采样测定法及生化指标对比法测定了稻鱼共生对双极水稻群体及本地鲫鱼产量的影响。最后分析稻鱼共生的生态效益,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物质循环速率,有助于提高水稻种植的生态效益,应用优化后续的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勐海县稻田养鱼发展历程,将稻田养鱼分为冬闲田养鱼和稻鱼轮养两种模式,着重阐述了勐海县稻田养鱼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今后提升勐海县稻田养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鱼、蛙、稻综合养种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防治养鱼稻田中稻叶和茎秆上的害虫,在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基础上,根据蛙类善跳跃喜捕活食的特点,试验将其引入养鱼稻田,建立鱼-蛙-稻共生系统,旨在进一步利用稻田水体和空间,更好地控制稻田虫害,提高综合养种的经济效益。试验结果:折合1hm2产鱼2760kg,蛙2490kg,增收稻谷1230kg,增收118171.65元,增利润89391.15元。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鱼通过修建一定形式的稻田养鱼工程,建立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1.稻田养鱼的好处(1)提高水面利用率一田多用,一般每亩(1亩=667平方米)稻鱼可增收数百元。水稻在原有基础上增产5%~10%,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9.
方锦宏 《农技服务》2014,31(7):202-202
<正>稻田养鱼足他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条件下科学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一体开发利用的养殖技术。一、稻田养鱼的生态作用稻田养鱼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种养殖方式,它发扬了湖泊养鱼和池塘养鱼的优点,克服这两种方式的不足,具有稻鱼互利的生态意义。在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水稻和鱼之问是共生关系。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大量的稻田杂草和水稻争夺肥料,若消灭了田间杂草,稻谷将增产10%以上,稻阳养鱼减少了杂草  相似文献   

20.
符云俊 《农家科技》1998,(12):22-23
<正> 以往稻田养鱼只能在冬水田,且只能种植一季水稻,无法种植小麦、油菜。稻麦(油)两熟全年稻田养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技术是自然免耕技术的深化,主要由稻麦免耕垄作技术、小春季沟内寄养鱼种技术和大春季微流水养鱼技术组合而成:①深沟窄畦高田埂,田间全年表积水量大。沟深0.4~0.6米,种植畦幅宽0.8~0.9米,田埂高1米。②畦麦沟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继续养鱼。小麦期按半旱沟灌调节田间表积水量在25~35米~3/亩,寄养鱼苗;水稻期,按半早淹灌维持田间表积水70~200米~3/亩,全田养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期,稻田不耕作,加大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