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居民游憩的地方依恋研究是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对城市居民游憩的地方依恋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对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地方认同程度高于地方依赖程度,城市居民的情感性认同大于功能性依赖,地方依恋处于中等水平;(2)影响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对遗址公园了解程度、游览次数、停留时间、访问频率、路程所需时间、交通方式等游憩行为特征因素,遗址区的历史文化性、园区环境和商业环境、配套设施、生活体验感等环境感知因素;(3)城市居民游憩的地方依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空间需要合理规划设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广大居民的休憩游览等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游客对于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空间选择需求情况,以及影响游客对于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提出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空间有关问题和解决建议:加强游憩空间对于游人的吸引力度;游憩空间环境对于游人的影响;游憩空间设施对于游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郊区型轨道交通对促进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及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显著影响.近年新建城市化地区围绕着郊区型轨交站场已具有TOD社区的部分特征,但这些地区公共绿地供给普遍不足,绿地数量与质量均低于中心城区,居民对公共绿地的游憩休闲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论文通过对郊区型轨交车站站场客流交通特征与周边公共绿地数量及质量的研究,对轨交车站进行公共绿地营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提出应将其空间与景观营造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中,在城市公共绿地营造方面发挥改善地区人居环境的作用,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4.
森林融入生态文化建设,可以使森林开发利用更加贴近居民对自然游憩的需求。通过对深圳市的游憩资源进行森林生态文化方向的剖析,将深圳市森林生态文化资源依照景观主体的差异分为三类,分析了各类资源类型的特色以及分布格局特征,总结了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结果表明,以森林为景观主体的游憩资源仍有很大的建设开发空间,建议在整体上提高森林资源关联度,在单体上加强森林生态文化融入、丰富游憩主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全球变暖、游憩空间缺失等一系列生态及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地处城市边缘地区的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进行基于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提升的郊野公园环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RS与GIS技术,首先利用CASA模型计算区域提供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用以表征区域内生态空间可提供的碳汇量的时空分布趋势;其次,应用核密度分析模型与邻域分析探究区域综合游憩功能的时空分布强弱,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帮助识别潜在游憩廊道;最后,应用CA-Marcov复合模型预测2023年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全面支撑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优化选址。【结果】综合不同区域所提供的碳汇服务及游憩潜力的差异,结合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现状生态空间分布情况以及2023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模拟结果,共筛选出59处以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发展为导向的郊野公园拟建用地范围。【结论】协同提升碳汇与游憩两类功能的郊野公园选址方法具有一定的空间定量化研究优势,相关评价结果可为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其他生态空间建设提...  相似文献   

6.
从“八景”考察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区域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78-17981
以黄河上游地区的西宁、兰州、银川等代表性城市"八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自然生态内容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八景"的山地、水体景观;在人文生态内容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桥渠渡口、亭台楼阁、宗教寺院、历史遗迹、生产生活景观。在此基础上,对黄河上游地区"八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总结出其山地景观贯穿全区、水体景观各有侧重、桥渠渡口多在宁夏、宗教寺院遍布各地、园林艺术引入城市以及以历史遗迹传承文化的特征,进而分析了"八景"与区域生态文化的关系,指出其所体现的人文生态内涵对美化城市环境、满足居民精神生活需要、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居民活动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认为"八景"文化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宗旨不谋而合,能够对黄河上游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以及城市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建设的快速推进,乡镇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出现地方特色流失、缺乏人性化关怀、乡土空间精致化等现象。深入探讨乡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能为乡镇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安徽省滁州市腰铺镇居民的公共空间依恋感知现状表明,腰铺居民对于乡镇的情感依恋高于功能依赖;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低的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依赖越强,其情感认同也越深;居民依恋感知与出生地距离负相关,与其居住时长正相关。建议从保护居民日常活动空间、延续当地特色文化脉络、增进居民价值感知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居民场所依恋,促进乡镇地域性特征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基于居民地方感理论从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三个维度分析宜夏村居民地方感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发现宜夏村居民地方感总体很强,三个维度呈现出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的强弱排序;居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旅游获益以及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保护、基础设施配套、群体参与等都对居民地方感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兰州市区(只包括城关、七里河区)居民周末出游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了兰州市居民周末出游目的地分布空间特征、游憩动机、游憩目的及其消费行为。同时,还对兰州市居民对游憩目的地所提供服务的意见与建议进行了开放式调查。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最后对兰州市周末旅游市场的开发提出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群体。根据湖南省中西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分布特征,分析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演进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化与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相适应"的发展路径,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保障机制,同时以城市多元文化居民作为城市化建设创造力来源,以融入民族特色的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等产业作为支撑,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城市化发展提供动力机制,以此三大机制构建城市化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北京市居住区绿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利用网络问卷平台调查了居民对其居住区绿化环境的喜好特征和生态价值观。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都喜欢在居住小区内的绿地进行户外游憩活动,且散步是社区绿地内最常见的游憩活动。有1/3小区还没达到绿地游憩设施的基本要求,北京的大多数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较好。大多数小区绿地的季向多样性不佳。研究发现,不同特征人群的生态价值观差异较大,自身居住环境中绿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生态价值观较强,而自身居住环境中绿化程度中等的人均生态价值观较弱。研究结果能够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于参与式发展理论,探索了社区参与、社区增权、社会资本和地方依恋对民族旅游地社区韧性的影响。基于构建的概念模型,实证检验居民社区参与对旅游地社区韧性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和社区增权对其关系的中介作用和地方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支持所有的假设,结果显示:社区参与促进了社会资本和社区增权对社区韧性的支持,社会资本和社区增权对这些关系起着中介作用,而地方依恋对中介模型起着调节作用。研究强调从各方面增强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建议景区管理者、政府和地方当局宣传社区韧性的积极影响,并帮助增强社区韧性,以确保居民的全面支持。此外,管理者应确保居民充分意识到其所拥有的权力,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权力来积极参与社区的发展,增强社区韧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林荫道概念、特征及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绿地面积及游憩空间减少等问题,林荫道建设可有效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困境。针对目前城市林荫道概念不清、特征不明、评价体系不清晰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提出了城市林荫道的概念,指出城市林荫道具有以下内涵:位于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具有交通、景观游憩、生态、历史人文等社会功能;道路绿化覆盖率高且形成林荫空间;为城市次级道路或城市景观大道。本文以服务对象、功能及道路结构对城市林荫道的分类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我国城市林荫道管理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艳娜  吴刘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74-4476
城市街旁小游园的可达性和灵活多变性使其在城市景观环境空间中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过渡空间。以湛江市为例,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街旁小游园,通过对其区位特点、空间处理、地域性景观体现和游憩特色4个方面的建设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热带地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应做到以人为本、体现热带园林景观地域性特色、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更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质量水平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以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人口就业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SPSS 17.0的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南宁的城镇化质量最高,其次是昆明,丽江位居第3位,其他25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普遍偏低;位于城镇化低质量区内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都较低,且大多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滞后。因而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政策时,应注重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助推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婷  车生泉  周娴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82-6685
以上海市为例,对郊野公园型植物群落生态景观特征和空间特征、游憩活动进行调研,并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植物群落综合评价体系,从生态、景观和游憩方面对样地进行评价,总结和比较分析5种类型植物群落显著特征,为未来郊野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流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地方意义的流变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空间流动理论,以西江苗寨为例,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的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机理。研究发现:芦笙场作为流动空间构建的引力场在不同文化情景下呈现功能异化的特性;芦笙场的原生空间与旅游建构空间为地方居民与旅游者营造互动交融的空间,并塑造多重社会关系;多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流动空间是集生活、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同心嵌套结构”场域;旅游流所衍生出的多元主体的凝视和作用形成了“流动的网络空间”。民族旅游村寨流动空间中居民的身体实践促成社会角色分配与社会关系塑造的变迁,推动流动性地方意义的感知与建构,研究也可为民族旅游地区地方意义流变与地方原真性维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陶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56-15257
笔者在分析现有乡村休闲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论述了其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性、文化性、原真性和独特性4个资源特征,以及城市依附型、景区依附型、交通线路依附型和偏远的特色村镇4种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19.
甘晓辉  刘翔  舒晓波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91-8794,8822
基于ArcGIS软件平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根据该区经济发展现状特征,主要选取人均GDP指标值划分等级来分析其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并从经济集聚、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等角度分析本区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仍集中在南昌、九江、景德镇和新余等几个中心城市,且经济集中程度亦较高,但辐射和带动低水平城市发展不够,将进一步拉大地区经济差异。最后提出了优化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由于城市土地空间有限,城市绿地与人口的供需不匹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关于绿地供需关系的量化研究主要将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城市中山林、滨河绿地、绿道等居民使用更频繁的绿色开放空间。而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平衡是提升居民日常游憩空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对未来城市绿地规划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分类,优化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精度人口栅格数据与公园兴趣点(POI)数据,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从人口需求、可达性等级、供给盲区、空间自相关等方面分析海淀区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关系及其空间配置状况。【结果】海淀区东南部中心城区需求量最大,但供给量最小;西北部需求量最小,但供给量最大;在可达性水平上,全区整体偏低,67%的区域内居民的游憩体验达不到平均水平,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两极分化趋势,其中西北部与中部地区可达性最高,东南部可达性最低。全区存在23%的供给盲区空间。西部和东南部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需与供不应需的空间配错现象。【结论】(1)海淀区的可达性整体偏低,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其中可达性指数的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香山街道、温泉镇;可达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