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2009年完成的汉中、安康、商洛3地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中栎类资源基础数据和林业及多种经营管理部门对利用消耗的统计数据,结合典型调查,对相关统计数据进一步核实,分析陕南秦巴山区栎类资源的消长情况。结果表明:1)栎类资源幼、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所占比重大;栎类资源立木蓄积净生长率为5.09%,略高于陕西北部和全省平均水平;依此计算,秦巴山区栎类资源蓄积年净生长量为63.26万m3。2)秦巴山区栎类资源利用途径主要有中药材(天麻、猪苓)生产,约占消耗栎类资源蓄积总量的35.4%;食用菌(木耳、香菇)生产,约占23.8%;群众生活薪炭消耗,约占40.8%;过去对资源消耗大的木炭生产已经消失;家具、建筑用材和小直径木材生产用量很少,可以忽略。3)以2009-2011年栎类资源逐年净生长量与当年消耗量看,秦巴山区栎类立木蓄积年净增长量为33.26万m3。4)目前秦巴山区栎类资源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未来重点是继续维持“天然林保护”工程效果;以最小消耗换取最大利润为原则,提高栎类资源利用效益,对中药材和食用菌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按照森林近自然经营理论,对栎类薪炭林进行矮林定向培育,对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进行提高生态防护功能基础上的乔林定向培育,提高林地生产力,满足中药材和食用菌生产所需,实现栎类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安康地区栎林面积35.91万hm2,蓄积1 788.07万m3.现有栎林资源分布不均,中幼龄林比重大,林分质量差,生产力不高,以生产食用菌、木炭、薪材等为其主要利用和消耗途径.通过对本地区现有栎林资源及利用调查分析表明,应以生态效益为重,制止短期行为,减少对栎林的消耗,增加投入,提高栎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丁强  王鸿磊  邹积华  崔从光  宋俊芬  慕美财  高民  马云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25-16526,16535
[目的]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高效处理和利用。[方法]以山东久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总结了以食用菌为纽带所建立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对该模式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大量农牧业废弃物(麦秸、畜禽粪便等)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培养料的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实现区域内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同时对产生的大量菌渣进行多途径的利用,不仅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大量废弃菌渣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从业者的收入,实现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最大化。[结论]该模式能充分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减轻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显著增加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天麻废弃菌材在食用菌栽培生产中的循环利用,以天麻废弃菌材为主要基质开展平菇、黑木耳、香菇3种食用菌的袋料栽培研究,测定了不同配方基质对3种食用菌的菌丝体生长速率和子实体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麻废弃菌材可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开展袋料栽培,菌材基质中添加部分玉米芯材料时,3种食用菌的生物转化率均显著提高;基质配方B(60%菌材+30%玉米芯)栽培效果最好,平菇、黑木耳、香菇的生物转化率分别达到了59.45%、50.32%、52.49%。  相似文献   

5.
滨州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以及食用菌产业现状的研究,对滨州市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市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为气候条件适宜,农业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充足;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是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新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促进食用菌餐饮业、保障食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安康、汉中地区栎林面积91.67万ha,蓄积5102万m~3,占整个有林地面积、蓄积的40~50%。在陕南生态平衡、工农业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有栎林分布不均,可利用性差,中、幼龄林分比重大,质量不高,生产力低;连续多年超伐,森林蓄积大幅度减少。应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当前在栎林资源利用中的失控行为,压缩对栎林的消耗;大力造林和改造次生林,扩大栎林资源面积,提高林分质量;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从根本上缓解栎林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行为现状及成因,为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在省域范围内,以各县的农技推广信息员为调查对象,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效用3个角度,对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揭示出发达地区农民信息行为的如下情况:(1)发达地区农民对信息有强烈需求,但需求并未被很好满足;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信息类型依次是市场供求、生产科技、气象灾害等有助于增产增收的信息;(2)农民获取信息以传统的电视、亲朋好友、广播等途径为主,对互联网途径利用不足;(3)农民认为农业信息效用较低。上述情况的成因在于:(1)农民的信息素养较低;(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3)信息资源质量差。对此,该文提出了3条政策建议:(1)充分利用传统信息获取(传播)途径提高农民信息素养;(2)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民的信息获取途径;(3)将政府推广与互联网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就是人们喜爱的山珍,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在国内外市场上货源紧缺,一直供不应求.黑木耳是一种质地鲜脆,滑嫩爽口,营养丰富的食用菌,主要产地在黑龙江地区,以前以段木栽培为主,但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袋料栽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高效处理和利用。[方法]以山东久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总结了以食用菌为纽带所建立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对该模式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大量农牧业废弃物(麦秸、畜禽粪便等)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培养料的规模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实现村域内资金、技术、原材料、生产对象的最大集约化,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同时对产生的大量菌渣进行多途径的利用,不仅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大量废弃菌渣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从业者的收入,实现农业资源转化增值的最大化。[结论]该模式能充分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减轻农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显著增加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黑爪耳就是人们喜爱的山珍,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在国内外市场上货源紧缺,一直供不应求。黑木耳是一种质地鲜脆,滑嫩爽口,营养丰富的食用菌,主要产地在黑龙江地区,以前以段木栽培为主,但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袋料栽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华北小农户不同规模化组织的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也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贡献力量,因此提高小农户的生产效率对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小农户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几种典型模式(种粮大户、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高产创建以及一种新型的农民组织模式—大方操作)为对象,比较2012年夏玉米不同组织模式下农业生产因素,包括土壤,施肥,水分,劳动力及现金成本的差异,分析其农业生产效率,探讨不同农户组织方式生产效率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农户组织在满足农户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方面开展的工作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分散经营模式相比,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农户产量提高了2.9%-15.7%、关键技术平均到位率提高了18-7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36.8%-103.8%,在资源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资本生产率方面,除种粮大户低于分散经营农户之外,其他三种典型模式均高于分散经营农户,其中,大方操作模式在综合提升小农户各项效率效益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研究揭示了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规模化经营方式结合更加具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以毕节试验区典型村域的150户农户2009年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喀斯特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农户兼业行为的动因、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户兼业行为具有农户的兼业收入与家庭收入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兼业农户的年轻化明显、农户兼业行业的相对集中性、文化程度对农户的兼业收入影响显著、农户兼业意愿强烈等特征;信息、资金、技能、市场意识是影响农户兼业行为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农户兼业行为的优化对策和措施: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库,为农户兼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渠道;加强对农户市场意识的培育,提升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杨彩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40-7344,7391
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兼顾粮食主产区粮农的利益。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时间和政策变化为脉络,系统地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各个阶段的协调发展和矛盾冲突,指出了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粮农收入在市场、贸易、资源、分工以及制度方面所面临的障碍,并提出新的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外部市场环境对农户收入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分位数回归,基于2020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库(CLES),从要素市场发育的视角探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对收入及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完备的要素市场,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会对农户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将农户分为不同收入组后发现,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组农户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户收入不均等。由此提出以下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要素市场建设,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努力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徐玉霞  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62-2064,2100
对陕西省调查队渭南分队2006年对临渭区70户农村住户外出劳动力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建立城镇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劳务经济发展在经历农民自发进城打工和政府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两个发展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劳务产业建设新阶段。针对劳务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劳务产业运作机制问题、劳务产业链建设问题、劳务名优品牌问题和劳务产业城乡统筹问题,提出了加强劳务产业市场化建设,加强劳动力资源开发,制定全新的陕西劳务产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土地资源约束趋紧、保障主粮供给的背景下,提高茶叶种植户的生产效率是茶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基于DEA-SFA三阶段模型,利用安徽省茶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测算不同规模茶叶种植户生产效率及其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茶叶种植户生产效率差异较大,规模效率主导了综合效率的大小与变化趋势,且其变化在不同规模之间服从正态分布;纯技术效率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在其决定因素中,市场距离与种植规模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且种植规模越大,市场距离的作用越强;劳动力短缺是所有类型茶叶种植户共同面临的难题,即种植户的规模越大,劳动力短缺问题越突出。因此,应合理布局茶叶交易市场,引导更多小农户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以减少因劳动力短缺、市场距离等因素导致成本上升而出现的规模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9.
台湾现代农户是在当局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变迁,使土地、资本和劳动等实体要素向核心农户集聚,以及农业科技等渗透性要素和管理信息等组合型要素集聚而形成。现代农户的形成需要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相互协调构成统一体。在大陆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就需要创新农户理念、通过制度变迁促使生产要素向农户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