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以潲水油为主要原料制备包膜缓/控释肥膜材的工艺方法,并采用固液反应包膜工艺制备了6种包膜尿素,通过水浸泡法对包膜尿素的氮素控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潲水油精制以添加浓硫酸2.6%、水40%和6次水洗可获得较高的回收率,比采用磷酸精制经济;醇解工艺中潲水油与多羟基化合物物质的量比为1.0∶0.7~1.0∶0.9时可获得适宜粘度和羟值的醇解产物;醇解潲水油与多聚异氰酸酯不同配比的膜材预聚体与膨润土制得的膜对尿素饱和溶液中尿素透过量测定结果显示,膜的通透性随膜材预聚体中醇解潲水油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分别采用2种不同羟值醇解潲水油与多聚异氰酸酯按质量比2.0∶1.0、2.5∶1.0和3.0∶1.0配制膜材预聚体制备的6种包膜尿素水中溶出率试验结果表明,6种包膜尿素均具有良好的控释效果,养分水中24 h溶出率为8.9%~11.1%,7 d累计溶出率为35.7%~42.1%。  相似文献   

2.
以热解油酚醛树脂为基体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材料,考查了制备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施工温度25℃时,树脂内热解油添加量为20%,复配型固化剂(m(对甲苯磺酸)∶m(硫酸)∶m(磷酸)∶m(乙醇)=1.0∶0.1∶1.0∶0.3)用量为树脂质量的4%~5%,偶联剂用量为树脂质量的0.5%~0.6%,后固化处理温度为60~70℃,处理时间2 h。制备的材料性能优于普通酚醛树脂制备的玻璃纤维增强材料。接触角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热解油添加量、树脂黏度、浸润时间、环境温度和硅烷偶联剂添加量等对热解油酚醛树脂和玻璃纤维之间的润湿性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改性葵花(Helianthus annuus)子油脂肪酸甲酯为原料,与乙醇胺进行酰胺化反应,而后与磷酸化试剂进行磷酸化反应,制得葵花子油烷醇酰胺磷酸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反应参数,并对反应产物进行化学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酰胺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葵花子油脂肪酸甲酯与乙醇胺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0∶1.3,反应时间为3.0 h,反应温度为130℃,催化剂KOH用量为0.9%,烷醇酰胺的收率大于96%;磷酸化反应的适宜反应条件为烷醇酰胺、P2O5与水的物质的量比为2.0∶1.0∶1.0,反应时间为6.5 h,反应温度为75℃,磷酸单酯含量可达62.86%。  相似文献   

4.
葵花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祥  刘海英  蔡禄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50-152,155
以葵花油为原料、均相碱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法制取生物柴油,并考察了不同催化剂使用、油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葵花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的最优条件是油醇摩尔比为1∶6,甲醇钠催化剂用量为油重的1.5%,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70 min。测定制得的生物柴油部分理化指标均符合GB/T20828—2007《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5.
探讨左旋芳樟醇及其两种复方精油(1号复方精油配方:左旋芳樟醇∶薰衣草精油∶依兰依兰油∶柏木油=1∶2∶4∶3,2号复方精油配方:左旋芳樟醇∶薰衣草精油∶依兰依兰油∶柏木油=5∶3∶1∶1)对小鼠的催眠镇静作用,研究精油对小鼠自主活动、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精油对小鼠均有明显的催眠镇静作用,其中以浓度为10-3的2号复方精油的效果最佳;在小鼠自主活动能力测试中,2号复方精油组小鼠的总路程与对照组的差异极显著(P0.01),休息时间、活动时间、活跃度、中间区域时间和中央区域路程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2号复方精油极显著缩短小鼠睡眠潜伏期(P0.01),从(18.47±2.04)s缩短到(14.13±1.73)s,极显著延长小鼠睡眠时间(P0.01),从(27.01±5.84)s延长到(40.41±8.36)s,增加小鼠睡眠只数(P0.01),从1只增加到7只.可见,左旋芳樟醇及其两种复方精油具有明显的催眠镇静作用,以2号复方精油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直接苷化法用正十二醇和葡萄糖以对甲苯磺酸和磷酸为二元催化剂合成十二烷基糖苷(APG-12)的工艺制备APG-12,并研究不同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体系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合成APG-12的适宜工艺条件如下:醇和葡萄糖摩尔比7∶1,体系反应温度为115℃,二元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与磷酸配比为3∶1)用量1.3%,压力控制在3~4kPa。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证明所得产物为APG-12,表面张力测试结果表明其表面活性高,具有良好地降低表面张力的性能,是一种高效多功能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应用在日用化工和油田生产中。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辅助黄连木籽油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辅助,对黄连木籽油和甲醇在催化剂(KOH)作用下,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和工艺进行研究,确定最佳方法和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时间65 min,催化剂用量 0.8%,油醇物质的量比1∶6,在此条件下反应转化率达到93.56%.与水浴加热相比,反应时间短、催化剂用量少,耗能少.  相似文献   

8.
以浓硫酸为催化剂,油酸为原料模型物,与甲醇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醇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油酸转化率不断增加,当反应温度达到70℃时,油酸转化率变化不大;油酸转化率随着浓H2SO4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催化剂增加量是油酸质量的2%时,转化率接近最大;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油酸转化率逐渐提高,当反应4 h后,油酸转化率趋于稳定;醇油物质的量比的不断增加促使油酸转化率不断升高,当醇油比为8∶1时,反应趋于平缓。通过Design Expert 8.0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油酸转化率(Y)与各单因素之间的响应面回归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3.77 h、温度68.83℃、催化剂4.21%、醇油物质的量比9.26∶1,预测转化率98.26%。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潲水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方法]以潲水油为原料,研究在NaOH催化作用下与甲醇进行酯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结果]该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为7∶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90min;在此条件下原料转化率为86.9%。该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含量高达95.71%。[结论]以潲水油为原料,经预处理后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生物柴油产品。  相似文献   

10.
以纳米γ-Al2O3粉体为载体,应用等体积浸渍CH3COOCs制备Cs2O/γ-Al2O3催化剂,并通过TPD-CO2、XRD、TEM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碱性、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催化红麻籽油制生物柴油反应.通过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分析了纳米固体超强碱制备过程及酯交换反应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粒径为10-25 nm,负载量为2mmol.g-1时,催化剂具有强碱性,其活性最好.甲醇与红麻籽油的摩尔比为9∶1,催化剂用量为油料的2.5%,反应时间3 h,转化率可达到90.7%.  相似文献   

11.
曹茜  汪勇  唐书泽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0):128-130
采用固体超强酸催化葵花籽油和葵花籽脂肪酸混合物同时酯化和酯交换制备单甘酯,通过二级分子蒸馏法纯化单甘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200℃,甘油解反应时间3.0 h,固体酸催化剂添加量0.2%,甘油比1∶2,制得单甘酯含量可达56%以上。甘油酯混合物经过二级分子蒸馏,单甘酯含量高达93.76%。  相似文献   

12.
利用[C4MIm]HSO4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对其催化文冠果种仁油超临界甲醇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催化剂用量及催化剂重复使用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醇油摩尔比42∶1,反应时间25 min,反应压力11 MPa,催化剂用量为0.5wt%的优化工艺条件下,产物中甲酯收率可达92.33%,催化剂可重复多次使用.  相似文献   

13.
以栀子油为原料,采用碱催化法进行乙酯化反应,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乙酯化反应产物羟基值的影响,并进一步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栀子油乙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6.7∶1,催化剂用量为栀子油质量的1.65%,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2.5 h,在此工艺条件下乙酯化反应产物的羟基值为146.62 mg(KOH)/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八角籽仁油脂的各种性质,利用微波催化制备生物柴油。[方法]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负载FeCl3固体超强酸和KF/γ-Al2O3型固体超强碱为催化剂进行比较。[结果]以固体超强酸超强碱作催化剂,无水硫酸镁作脱水剂,微波档为保温档,油醇比例为1∶20,反应时间为5 min,催化剂用量5%时,生物柴油产率可达90.15%,并且催化剂重复使用性好。[结论]用八角籽仁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是一种新的高效、低成本、无污染的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菜籽油作为原料,在常压下水解制备脂肪酸。[方法]研究在常压下温度(95±5)℃水解菜籽油制备脂肪酸,讨论油水比、催化剂(浓硫酸)、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用量和时间对菜籽油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乳化剂用量4%(W/W),催化剂量15%(W/W),油水比1:2,水解时间17h。在该条件下,水解产物的酸值达180.3mg/g。[结论]利用菜籽油在常压下进行水解反应,能制备出工业上常用的脂肪酸,而且转化率可达93.8%。  相似文献   

16.
白木香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白木香种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 g白木香种子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种子油含量,采用GC-MS法对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白木香种子油含量为68.5%,远高于其他木本植物的种子。白木香种子油中含有7种脂肪酸,其中油酸的含量最高,占62.75%,硬脂酸次之,占15.92%,再次为棕榈酸,占14.52%。油酸和硬脂酸分别是含量最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68.52%,饱和脂肪酸占31.48%。SFA∶MUFA∶PUFA为1.00∶2.04∶0.13。[结论]白木香种子含油量极高,且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可为我国的生物质燃料油工业提供丰富的可再生原料。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变种及种源紫苏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萃取和GC-MS法,对5个变种11个种源地的17个种质的紫苏种子样品开展了种子油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比较和分析。GC-MS结果表明,紫苏油中共发现14种脂肪酸,按相对含量高低划分为6种高含量脂肪酸(>0.8%)和8种低含量脂肪酸(≤0.2%);其中14-甲基-十六烷酸(C17∶0)、十八碳二烯酸(C18∶2n3)、二十三碳酸(C23∶0)3种低含量脂肪酸为首次在紫苏油脂中被报道;高含量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相对含量最高,达51.92%~62.98%;α-亚麻酸、亚油酸与油酸之间存在一定代谢转化相关性。脂肪酸含量外标法计算结果表明,5个变种中白苏变种的含油率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作为紫苏油生产原料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模拟不同烹饪温度处理后的红松籽油为材料,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烹饪温度预处理后的红松籽油通过气相质谱(GC-MS)联用测定脂肪酸组分。根据国标测定热处理前后的红松籽油理化性质。利用SPSS 19.0软件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的羰基价和酸值显著上升(P < 0.05),过氧化值先升高后降低,180 ℃达到最大值9.79 mmol/kg,碘值和皂化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31.78%、22.86%。高温加热后红松籽油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出现显著变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亚油酸和皮诺敛酸含量下降,而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随烹饪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加热过程中共生成5种新的脂肪酸(9t-C18∶1(反式油酸)、(9c,11t)-C18∶2、(10t,12c)-C18∶2、14-甲基-C16∶0、10c-C17∶1)。对不同温度处理后红松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80%、10.43%。结论升高温度会降低红松籽油品质和改变脂肪酸组成。低温热处理时,红松籽油的理化指标及其脂肪酸不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红松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湖南山核桃( Carya hunarensis)仁中提取山核桃油,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山核桃油提取率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9(m:V,g/mL)、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5h,在该条件下湖南山核桃油的提取率为68.5%.提取所得山核桃油呈浅金黄色,酸值 (KOH)0.400 mg/g、碘值(I2)105.5 g/100、皂皂化值(KOH) 185 mg/g,折光指数n20d 1.4704.采用气相色谱对山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山核桃油中总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92.16%,其中油酸的质量分数为68.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