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茶树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数垦最多的致癌物,可进入植物、动物和人体,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的主要性质、来源、危害及其在茶树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重点阐述了茶园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源监测、茶树对多环芳烃的吸收积累、多环芳烃在茶树各组织中的迁移和分布、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加工工艺中多环芳烃的变化以及冲泡过程中多环芳烃的浸出率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我国茶叶生产和加工各环节中应研究和控制多环芳烃问题,以应对全球越来越严格的食品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绿茶中1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采用1%甲酸乙腈提取绿茶样品中的目标农药,经TPT-SPE柱净化,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模式下电离,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目标母离子和子离子进行扫描测定。通过对样品提取、净化以及色谱条件优化,目标农药浓度范围在0.005~1.000 mg·kg-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2 6;在0.010、0.050、0.100 mg·kg-1和1.000 mg·kg-1 4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74.0%~105.4%,相对标准偏差(RSD)<20.0%;方法的定量限为10~50 μg·kg-1。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可满足绿茶中多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多环芳烃的组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来源以及在茶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征、不同茶类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异性.提出通过茶园园地的选址、生态建设、茶园合理施肥、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消烟防尘等技术措施来防治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在查阅国内外近20年来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茶叶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及分布规律,阐述了多环芳烃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来源、环境行为和生物学效应,提出了新形势下茶叶产地环境对茶叶中多环芳烃污染来源的重要性,可为探寻茶叶中多环芳烃关键控制点,为进一步研究新环境下多环芳烃污染来源和开发风险控制技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烟酸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亭 《茶叶科学》2011,31(2):124-12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单独对茶叶中常见的水溶性维生素—烟酸进行了测定。具体方法为: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系统,C18 4.6mm×150m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9),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6nm。外标法测定茶叶中烟酸的含量,检测线性关系R2=0.9915,回收率为99.38%,RSD=2.18%(n=4)。研究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与稳定性,可用于茶叶提取物中烟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并优化一种能够同时测定五味子药材中8种木脂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为五味子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同时测定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当归酰基戈米辛H、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含量,通过专属性、线性、稳定性、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进行方法学验证,并利用该方法对20批不同产地的五味子药材进行木脂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线性和稳定性好,能够应用于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为综合评价药材的质量、完善五味子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部位茶鲜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以政和大白茶鲜叶原料中PAHs的含量和标准偏差值最小,平均含量为126.92 μg·kg-1,偏差值为17.59 μg·kg-1;不同部位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表现为芽<第二叶<第四叶<第六叶,芽头PAHs含量为119.13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4.36 μg·kg-1;不同季节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呈现秋<春<夏的分布特性,秋季茶鲜叶中PAHs的含量为112.75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1.97 μg·kg-1;同时茶鲜叶中16种PAHs主要以2、3环PAHs为主,占PAHs总量的80%左右,4~6环PAHs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海南省种植范围较广的几种番木瓜(中白、大青、小青)维生素C(Vc)含量进行测定。选取3个番木瓜品种成熟果实,通过HPLC方法测定Vc的标准溶液线性、精密度、回收率等,并比较该法与国标方法的重复性。结果显示,获得线性回归方程y=35.41x-4.16(r=0.999),Vc在 60~300 μg/mL 的浓度范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为98.56%~103.21%,精密度RSD为0.69%;测得中白、大青、小青果肉Vc含量分别为49.12、43.38、46.31 mg/hg。HPLC法结果重现性RSD为0.68%;2,6-二氯靛酚滴定法结果重现性RSD为5.45%,表明HPLC法是检测番木瓜等深颜色水果Vc含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环芳烃在茶树鲜叶及绿茶加工过程中残留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监测了茶树鲜叶及其绿茶加工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茶树一芽二叶样品PAHs含量差异明显,产地环境PAHs污染程度对茶鲜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茶芽、嫩叶、老叶PAHs含量分别在40.5~52.8μg·kg~(-1)、50.0~67.4μg·kg~(-1)和91.5~97.6μg·kg~(-1)之间,PAHs含量大小顺序为老叶嫩叶芽。汽车尾气对交通公路旁茶树芽和嫩叶PAHs含量影响较大,且对50 m范围内茶树鲜叶影响更明显。电加热干燥模式下,水分散失和PAHs挥发是影响绿茶加工过程中PAHs含量的两个关键因子。加工环节过后,茶叶PAHs含量由61.0μg·kg~(-1)上升到166.1μg·kg~(-1)。摊放和干燥过程中PAHs大量挥发,造成茶叶干重中PAHs残留量由292.0μg·kg~(-1)降低到171.9μg·kg~(-1)。  相似文献   

12.
8个茶树品种的黑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目前黑茶缺乏专用品种.本研究对尖波黄13号等8个湖南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桃源大叶和槠叶齐感官审评结果显著优于其它6个茶树品种.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鲜叶水浸出物、儿茶素、茶氨酸、氨基酸总量、咖啡碱、粗纤维、还原性糖7个指标与相应黑茶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氨基酸总量和粗纤维分别与感官审评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夏、秋季咖啡碱、水浸出物、还原性糖、粗纤维与感官审评结果的相关性基本一致,都达到了显著相关(粗纤维为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儿茶素在夏季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较低.考虑到氟对黑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本研究还对8个品种一芽五叶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氟含量都小于300 mg·kg-1.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黑茶贸易与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纪晓明 《茶叶科学》2006,26(3):159-165
黑茶是中国的传统大宗茶类,本文根据大量历史资料,论述了中国黑茶的主要品类——湖南黑茶、湖北黑茶、川滇黑茶、滇桂黑茶的历史贸易途径和市场沿革状况,提出了黑茶发源于雅安一带的看法和论据,阐述了茶叶贸易和西北商贸历史成就的关系,对黑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高花青素优质黑茶开发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花青素结构描述,阐述其主要生理功能,结合黑茶的主要功效,探讨用富含花青素的红紫色茶叶来制作优质黑茶。同时从品质、功效和产品结合来展望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测定黑茶脂溶性色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薄层色谱,以米砖茶、沱茶和绿茶为参照,分析普洱茶、六堡茶、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中的脂溶性色素。结果发现,不同黑茶中脂溶性色素的组成及含量上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7.
四川黑茶历史悠久、产业效益显著、产品品类丰富,正处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科技和财政投入不足、营销能力不强、缺乏大品牌支撑等不足.为做优做强四川黑茶产业,助力川茶高质量发展,提出加强四川黑茶组织管理、加强黑茶生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推广"芽茶+机采"生产模式、利用修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