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地类斑块规模(数量、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人工景观总面积537.97hm2,自然景观总面积41836.04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27%、98.73%。I级斑块数量最多,面积占比最小,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斑块数占比最多,分别占41.59%、41.72%。V级斑块数量最少,面积占比最大。保护区内人工干扰强度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保护区内主要矛盾的地类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建议优化整合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和数量,降低人工干扰景观的范围和强度,实施弹性管控补充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保护区内资源,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伊犁州直耕地有潮土、灌耕地、草甸土、沼泽土、盐土、黑钙土、粟钙土、灰钙土、风沙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等13种土壤类型。按高、中、低等级划分,州直高等地面积为19.382万hm2,占州直耕地总面积的28.44%;中等地面积为26.988万hm2,占州直耕地总面积的39.60%;低等地面积为21.786万hm2,占州直耕地总面积的31.97%。州直主要盐化类型为氯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盐渍化面积共计3.148万hm2,占伊犁州直面积的4.62%。  相似文献   

3.
苏州市2016—2018年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项目330个,评定面积1 323.09 hm2,新增耕地面积1 301.98 hm2。本文介绍不同地类补充耕地的方式,土壤养分数据分析表明,不同地类补充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不均衡;就不同类型补充耕地土壤养分不均衡的特点提出后续培肥对策,坑塘水面补充耕地需要增施磷肥,河流水面补充耕地需要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设施农用地补充耕地需通过农艺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张家界市桑植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和生产性土地数据,结合生态足迹、土地生态承载力相关理论和方法,定量计算分析上述5个时期研究区域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间的差距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桑植县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0.709 8 hm2增加到2010年的1.241 3 hm2,之后减至2020年的0.683 2 hm2,呈现出由升到降的变化趋势;耕地和草地的年平均生态足迹值分别达到79 544.60和205 445.60 hm2,人均生态足迹占比分别为24.31%和62.79%,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占比高表明居民的肉质消费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研究区域的人均土地生态承载力由2000年的0.904 1 hm2/人,增加到2010年的1.009 8 hm2/人,再减少到2020年的0.827 7 hm2/人;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它的人均生态土地承载力基本保持水平稳定;研...  相似文献   

5.
以长春市九台区为研究区域,先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厘清土地利用系统要素之间的反馈关系,基于Vensim PLE软件平台,绘制九台区土地利用系统流图,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再基于不同人口、经济发展速度和粮食单产水平的设定,开展3种情景下2013年到2020年间九台区土地利用变化仿真趋势模拟;最后,通过动态特征分析和效益核算,确定了九台区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土地利用方向,为研究吉林省中部县域土地利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到2020年九台区最优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面积290161.61 hm2,建设用地面积28802.99hm2,建设用地面积28802.99hm2,未利用地面积8569.73 hm2,未利用地面积8569.73 hm2;2020年建设用地供需差9993.14 hm2;2020年建设用地供需差9993.14 hm2,耕地供需差67253 hm2,耕地供需差67253 hm2。研究表明,通过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挖掘并利用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解决九台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单产是缓解耕地需求压力的重要手段;在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的情况下,九台区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标准存在局限性,影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此,本文基于限制性因子法,针对柳州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展开研究。根据调查区域实际用地情况选取调查对象和方法,通过数据来源与处理,转化不同数据的格式,定义统一的空间坐标系;选取各评价指标,检验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基于限制性因子法建立分级标准,划分宜耕地等级,实现柳州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经评价分析,柳城县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最大,其中,宜垦为水田的面积高达9 755.75 hm2,可直接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为4 955.35 hm2,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一等级地分布面积更大,通过评价可以证明这些县区的土地开发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城镇化速度放缓,早期快速城镇化遗留下来的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问题亟需解决,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蓄势待发。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基于3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网格尺度的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同时利用优化的热点分析对研究区的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域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1)抚州市从1990年到2020年30年间耕地总面积减少了8.97万hm2。其中,1990—2000年耕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小,仅增加0.02万hm2;2000—2010年耕地面积出现减少趋势,减少面积为0.74万hm2;2010—2020年耕地面积被其他地类占用情况严重,大幅减少8.25万hm2。(2)抚州市1990—2020年的耕地资源变化特征显著,变化强度大,涉及范围广。2010—2020年中心城区变化强度在20%~100%范围内,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其次属于耕地资源内部转化以及受退耕还林的影响转为林地。(3)抚州市耕地资源变化热点区域从1990—2000年的...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磷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试验地块施磷减量40%并不减产,减磷20%产量效益最高,使其产量效益最高为25798.50元/hm2,总效益最高为750.75元/hm2;其次为减磷30%净增总效益为626.55元/hm2,减磷40%净增总效益为448.05元/hm2;减磷10%与常规施磷的产量、肥料成本、效益差异不明显,净增总效益提高199.95元/hm2。当前地力条件下,减磷处理的净增效益均为正。减磷处理对水稻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南乐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位于冀豫鲁三省交界处,总面积为624 km2,辖6乡6镇、32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耕地面积为4.3万hm2,是中国仓颉文化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近年,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保障收益权的前提下,全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新方法,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推动农村土地依法、规范、有序、安全流转。目前,全县累计土地流转面积(含土地托管8060 hm2)为9510 hm2,占确权耕地总面积的22.1%。  相似文献   

10.
通过确定耕地利用的优先序,对耕地的“非粮化”行为进行合理利用与管控,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效益。综合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多方面因素构建指标体系,以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确定耕地利用优先序,并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定不同耕地利用分区,针对分区内的耕地提出差异化的利用策略。结果表明:以耕地利用优先序评价结果来看,安阳市一级粮作区面积为91 789.0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48%;二级粮作区面积为216 329.5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2.97%;三级粮作区面积为100 255.1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4.55%,可以看出安阳市大部分耕地粮食生产的优先级很高,适合作为粮食生产用地使用;叠加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将安阳市耕地利用保护划分为重点保护区、补划潜力区、质量提升区、可调整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08、2009、2010年连续3年的土壤地力调查和农户习惯施肥调查,结果表明,椒江区标准农田土壤质量总体良好,而低等田则主要存在高pH、低有机质及有效磷含量低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土壤培肥对策,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以及低等田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新疆兵团土壤盐渍化现状问题,2015?2017年基于盐碱地划分标准设计了盐碱地分类面积表、盐碱地化学类型表、不同程度盐碱地生产状况表和盐碱地改良状况表等4份调查表,对139个团场进行盐渍化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兵团盐渍化农田面积约为53.1万hm2,占总播种面积(120.2万hm2)的44%,盐渍化耕地中约23.2%为原生盐渍土,76.8%为次生盐渍土;硫酸盐型、氯化物型、苏打型和碱土型盐渍化耕地的面积分别为16.19万、5.85万、20.65万、10.41万hm2,分别占兵团盐渍化土壤面积的30.5%、11.0%、38.9%、19.6%。次生盐渍化普遍造成作物减产,化肥和有机肥投入量随着盐渍化加剧而增加。目前,盐碱地治理的方法有水利改良、农业改良、生物治理和化学改良,但是不同改良方法的改良效果差别较大,水利措施和农业措施改良效果较好。为防治土壤盐渍化,需建立兵团耕地质量数据库和兵团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联合疆内外高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13.
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土地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为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以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计算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1990-2018年,区域以耕地、林地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盐渍土植棉的可持续性。【方法】以时空转换的方法,选择不同开垦年限地块:0(盐碱荒地)、2、4、5、6和15年,分析土壤剖面盐分、pH和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土壤盐分随开垦年限的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地开垦利用前4年为土壤盐分快速下降阶段,1 m剖面土壤盐分含量平均下降幅度达75.8%,5~15年为土壤盐分的稳定阶段,0~40 cm土壤平均盐分含量为0.72 ms/cm,而土壤pH较高,维持在9.0左右;土地开垦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土地开垦6年后,有机质、无机氮和速效磷含量大幅增加;膜下滴灌下土地开垦后1 m剖面硝态氮含量大幅上升,开垦4年后硝态氮已迁移到80~100 cm。【结论】覆膜滴灌下开垦盐碱荒地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土地开垦4年后,土壤盐分已不是棉花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可能是土壤较高的pH,且硝态氮有向1 m以下土层淋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紫色土坡耕地具有高生产力和强侵蚀性的特点,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耕地资源,分析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参数确定、耕层质量调控和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耕层样本,定量化分析坡耕地耕层质量障碍特征。 【方法】 采用障碍度模型及聚类分析研究不同地力等级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类型及耕层质量变化特征。 【结果】 (1)不同地力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属性差异显著,随地力等级降低,地块田面坡度显著变大、有效土层厚度显著变小,当田面坡度由5.1°变为21.7°,农作物产量可下降45%,五级坡耕地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而土壤肥力属性未表现明显差异,一至四级坡耕地同一地力等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阳离子交换量总体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五级坡耕地耕作层与底土层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2)一、二级坡耕地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均在0.434-0.528之间,同一地力等级各土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物理属性对低产坡耕地土壤质量影响更为显著,五级坡耕地田面坡度指标障碍度为一级坡耕地的80.73倍。(3)紫色土坡耕地障碍耕层可分为3类,即Ⅲ土壤养分限制型、Ⅳ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Ⅴ田面坡度限制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障碍特征时,耕层构型疏松,心土层缺失现象严重,农作物产量较土壤养分限制型坡耕地低25%。 【结论】 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偏低,障碍耕层包含土壤养分限制型、有效土层厚度限制型、田面坡度限制型3种类型,土壤物理属性为主要限制因素,田面坡度偏大,有效土层厚度浅薄化严重。  相似文献   

16.
周敏      齐增湘      吕婧玮      刘鑫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273-281
废弃矿区及工业生产基地是城镇发展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后备资源。以水口山镇为例,识别城市空间和生态用地两者扩张源地,以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土地类型等9个因子构建阻力面,模拟城市空间与生态源地的水平竞合过程,分析工矿区发展为生态用地的潜力,确定生态修复的优先级分区。结果表明:1)城市与生态空间扩张源地的面积为355.95 hm2和3 880 hm2,分别占总面积的4.13%和45.02%;2)城市空间和生态源地竞合的差值-24 883.7~3 313.76,并呈现出城市中心区向四周减少的趋势,其高值区分布在北部志辉冶炼厂区,低值区集中在南部裸露矿区;3)工矿区可修复的生态用地面积为333.09 hm2,主要分布在金铜冶炼项目等集中的工业园区、康家湾矿区、水口山金属有色公司和部分裸露的采矿区以及尾矿填埋区,且距北部冶炼厂越近的工矿区,其生态修复优先性越高;4)对工矿区内4个优先级区提出治水、治土、植被恢复等不同治理措施与规划策略。研究结果为规划设计以及修复项目在空间尺度上落地和科学治理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正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128-131,136
[目的]摸清牟定县耕地地力分布情况,科学划分耕地土壤等级。[方法]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为参照标准,根据牟定县测土配方施肥土样采集化验分析结果,结合土壤地力划分因素,采用限制因素法和综合归纳法,对耕地地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评比。[结果]将牟定县25 526.24 hm~2耕地分为1~6个等级,其中:一级地2 588.73 hm~2,二级地4 776.75 hm~2,三级地5 734.88 hm~2,四级地4 744.05 hm~2,五级地4 140.55 hm~2,六级地3 541.28 hm~2。[结论]对各类耕地等级特征、性状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膜下减量滴灌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评价出复播大豆高产稳产又能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最佳膜下滴灌量。【方法】 于2019年,田间设置4 200 (W0)、3 780 (W1)、3 360 (W2)、2 940 (W3)、2 520 (W4)、2 100 (W5) m3/hm2 6个膜下滴灌量和未覆膜滴灌量4 200 m3/hm2处理 (CK),研究膜下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CO2呼吸、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 覆膜条件下,不同测定时期各处理土壤中CO2排放速率基本表现为W2>W3>W4>W5>W1>W0,且W2和W3处理之间均无差异;土层0~ 30 cm的SOC、AOC、CPMI含量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均以W2或W3处理达到最大,其大豆产量以W3处理最高,为3 304.90 kg/hm2,较W0、W1、W2、W4、W5处理分别提高了7.45%、5.16%、0.77%、8.42%和18.68%。同等滴灌量条件下,覆膜W0处理的各指标均高于未覆膜CK处理。【结论】 复播大豆采取地膜覆盖且滴灌量为2 940~3 360 m3/hm2时可增加耕作层(0~30 cm)土壤SOC和AOC的含量,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西南紫色土坡耕地农作物-耕层质量适宜性的耦合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是西南区农业生产重要的耕地资源,其耕层质量集中表现为侵蚀性退化严重且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地块尺度上农作物产量变化较土壤质量退化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效应。论文在紫色土不同地力等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紫色土坡耕地耕层质量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方法】在不同地力等级耕层质量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基础上,对农作物-耕层适宜性的耦合度程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1)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的耕层厚度为19—21 cm,有效土层厚度在21—43 cm变化,耕层厚度比较稳定但有效土层浅薄现象严重,五级坡耕地不存在心土层;五级坡耕地产量限制因素为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2)紫色土坡耕地3种耕层类型特征明显,其中Ⅰ类耕层土壤显弱酸性(pH 6.4),阳离子交换量(21.0 cmol(+)·L -1)最大;Ⅱ类耕层田面坡度最小(11°),有效土层厚度(38 cm)和耕层厚度(22 cm)最厚,土壤速效钾含量(136.5 mg·kg -1)最多;Ⅲ类耕层有效土层厚度(28 cm)最薄,土壤显酸性(pH 4.8),阳离子交换量(9.2 cmol(+)·L -1)最小;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酸化,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坡耕地作物产量主导因子。(3)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地力等级的农作物与耕层适宜性存在协调发展类和失调衰退类两种状态和同步型、滞后型、损益型、共损型4种表现,在同样地力条件下,农作物产量较耕层质量更为敏感,衰退表现更加明显;农作物-耕层耦合关系(Cd)为Ⅰ类耕层(0.4820)和Ⅱ类(0.5207)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农作物耕层同步型,农作物生长勉强适宜;Ⅲ类(0.3343)濒临失调衰退类耕层损益型,农作物生长中度不适宜。 【结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厚度比较稳定但有效土层浅薄化现象严重,不同地力等级的农作物与耕层适宜性存在协调发展类和失调衰退类两种状态和同步型、滞后型、损益型、共损型4种表现,紫色土坡耕地改良应减小田面坡度,增加有效土层厚度,调节土壤酸碱度。研究结果可为地块尺度上紫色土坡耕地合理耕层调控及构建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0.
枣园不同间作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枣园不同间作种植方式中土壤酶的动态变化,以及水分胁迫对间作复合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间作种植方式:红枣间作棉花、红枣间作苜蓿;副区设置四个水分梯度:W1:水量为3 750 m3/hm2(中度水分胁迫);W2:水量为4 500 m3/hm2(轻度水分胁迫);W3:水量为5 250 m3/hm2(适宜水分);W4:水量为6 000 m3/hm2(充分供水)。【结果】(1)灌水在4 500 m3/hm2水平下,间作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灌水在3 750 m3/hm2水平下,间作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2)与单作相比,间作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红枣间作棉花的土壤酶活性整体低于红枣间作苜蓿,红枣间作苜蓿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结论】灌水量在3 750 m3/hm2水平下,枣园间作苜蓿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