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稻虾共作面积的持续扩大,钵毯苗育插秧面积也随之不断增加,这种趋势是钵毯苗育插秧优势的必然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田块的育秧最早在5月中旬,机插秧最早在6月中旬,这个时段,除了高温外,农村用工特别紧张,农时吃紧。养虾种植户采用钵毯苗育插秧,可以节约用工、抢农时;钵毯苗机插秧时秧苗撕裂少,插到田间后返青快,节约水稻成熟时间,受到养虾种植户的欢迎。然而,稻虾共作模式下的育插秧,由于育秧时间靠后,运用于稻虾共作田块,与普通田块育插秧相比,有它特定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3.
近几年,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的北方水稻产区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水稻栽植技术——钵体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经过近两年的实际应用,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明显好于以往的简塑平盘育苗。该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北方寒冷地区插秧后秧苗大缓苗、生长慢、  相似文献   

4.
<正>双季稻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5%,是我国南方的大粮仓。双季稻区温光水热资源充沛,蕴含着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产的巨大潜力。通过机械化手段,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措施,实现双季稻两熟高产,进而可以提高我国双季稻区粮食总产量。然而,尽管双季稻区在早晚稻机耕、机收两个环节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长期以来种植机械化率仍在20%左右,远低于北方地区单季水稻、小麦、玉米平均80%以上的种植机  相似文献   

5.
采用稻虾共作养殖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之中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并大幅度减少虾养殖所带来的水源浪费以及污染,进而可以确保食品安全,并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稻虾共作的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为稻虾共作养殖技术的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水稻钵体苗机插秧推广前景广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水稻钵育栽培技术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推广的一种水稻新型种植模式,已经被生产实践证明具有栽植不伤根、无返青期,低节位有效分蘖多,穗型整齐,成熟度好等生物学优势,增产效果明显,特别适用于北方稻区。然而,由于至今没有研究开发出适用的作业机械,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手抛作业或采用半机  相似文献   

7.
根据调查,江西省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有人工与机械化。机械化包括:机插、机播和机浅栽(含机械化水稻抛秧、摆秧和播秧);人工包括:手工撒播、手插和手抛秧。江西省樟树市目前以手工撒播、手抛秧和手插的人工方式为主,机插占少部分,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机插面积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9.
指出了水稻钵体毯苗机插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机插秧模式之一,详细介绍了水稻钵体毯苗机插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日前,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联合安徽中科自动化有限公司和无为县农机推广站在安徽省第一棉花生产大县无为县启动了棉花钵体苗移栽机械化技术试验,通过现场观察分析,棉花钵体苗机械化移栽技术思路正确,但移栽机具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据悉,安徽省沿江流域多个县市区属长江中下游优质棉产区,常年种植面积约300万亩。近年来,由于受棉花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低下等因素影响,优质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呈逐步下滑态势。此次技术试验为有效破解棉花生产机械化难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正>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先后获得中国虾稻之乡、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称号。现已建立了优质虾稻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至2018年底,全市虾稻共作面积已达75万亩,成功打造了水乡虾稻虾乡稻等一批潜江虾稻大米品牌。全市虾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应用综合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插秧技术是集水稻钵育抛秧和平底盘育苗机插优势于一体的新技术,既传承了钵盘抛秧育苗秧龄弹性大、移栽伤秧率低、栽后缓苗期短、返青快、分蘖发生早的特点,也发扬了平底毯状苗机械化插秧的定行、定穴、定苗移栽的优点,基本流程为育秧准备(品种选择与准备、床土培肥与加工,秧田制作、材料准备)、精量播种、暗化出苗、摆盘、秧田管理、大田机插、大田管理,难点和重点也是培育壮秧,对育秧有其特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贵州省首次引进了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为研究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试验示范效果,开展了常规毯状苗、钵苗和大钵体毯状苗3种育插秧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模式下的秧苗素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大钵体毯状苗有利于培育壮苗,移栽后的根系损伤率为常规毯状苗的42.30%,根系损伤小,发根力与钵苗基本一致,秧苗素质明显优于普通毯状苗。钵苗、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移栽与同期人工相比,产量增幅分别为12.20%和11.08%,明显高于常规毯状苗的6.41%,且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较钵苗和常规毯状苗种植收益分别提升21元/667 m2和38元/667 m2,经济效益好。该技术为贵州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在总结试验示范成果和地方生产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27个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于2019年一并向社会发布。为了加强指导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有力推动早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现特将《基于钵毯苗机插的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正栽植机械化是种植机械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期以来,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也是长久以来掣肘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内外水稻机械化移栽方式主要有毯状苗机插秧和钵体苗机栽插两种形式,重庆地区也不例外。但毯状苗机插秧技术存在育秧取土困难、播种量大、播种均匀性欠佳、秧龄弹性小、秧苗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丹阳市在加大稻鸭共作技术推广步伐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与完善的稻鸭共作标准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9.
句容市2001年首次引进稻鸭共作技术,在后白良种场放养6.7hm~2,获得成功。2002年全市共设3个示范区,放养面积29.2hm~2,投放鸭苗300只/hm~2。9月中旬经镇江市和句容市验收,鸭苗成活率达93%~98%,每只成鸭毛重平均1.4kg,幅度1~1.75kg;产稻谷7365kg/hm~2和对照区(CK)比较,基本持平或略有减产,取得了“鸭子保本,稻米增收”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喜人局面。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达到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日本鹿儿岛市桂川町的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