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哲  牛智有 《农机化研究》2012,34(8):116-119,123
为了探讨茶叶加工过程中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春季茶叶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103°恒重法、量筒法、仪器法、注入法和斜面法,研究探讨鲜叶、萎凋叶、杀青叶、揉捻叶、作形茶及成品茶的含水率、容重、孔隙率和休止角,以及茶叶与不同茶机材料静摩擦角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在加工过程中含水率从73.7%一直下降到4.2%,作形过程中含水率下降最显著,揉捻过程中含水率下降最少;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容重最大,鲜叶容重最小,各加工阶段茶叶的容重变化范围为74.5~210.3kg/m3;鲜叶的孔隙率最大,揉捻叶的孔隙率最小,茶叶在制品的孔隙率在0.696~0.732之间变化;在整个茶叶加工过程中,休止角都在50°~60°之间变化;茶叶在铝板上的静摩擦角最大,浸胶帆布带上的次之,而在铜板、镀锌钢、不锈钢和普通钢板上则相差不大,在所有茶机材料上,作形之后茶叶的静摩擦角最小。  相似文献   

2.
滚筒式茶叶热风复干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茶叶复干机热能利用率低、茶叶受热不均匀及生产率低等问题,为提高茶叶加工的品质及产量,设计了一种滚筒式茶叶热风复干机。阐述了复干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滚筒、传动系统、热风控制柜等关键部件参数。运用CFD-DEM耦合仿真方法分析了滚筒不同转速下筒体内茶叶颗粒的分离比率及温度变化情况,得出滚筒转速为15 r/min时,茶叶颗粒分离比率及温度变化最优,复干效果最佳。在设计与仿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组传统的滚筒式茶叶复干机试验,并与本文所设计的复干机试验相对照,结果表明:当滚筒转速为15 r/min、选用三级鲜叶作为原料时,复干机的生产率、含水率、碎茶率、电耗率及有效工作温度分别为65 kg/h、3. 5%、0. 8%、0. 6 kW·h/kg、130℃,复干机加工的茶叶感官达到特级标准,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机器,且满足复干机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安徽自古出好茶名茶,茶叶在安徽省农业产业中具有明显优势。在安徽省黄山地区、六安地区、宣城地区和安庆地区等主要产茶区,培育和壮大了一批茶叶加工机械(简称茶机)生产企业,生产的茶机种类主要有茶叶杀青机、茶叶理条机、茶叶揉捻机、茶叶压扁机、茶叶烘焙机、茶叶炒干机和茶叶烘干机等。多年来,茶机一直在安徽省推广鉴定中占  相似文献   

4.
主要是研究在制茶过程中茶叶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也就是研究茶叶从鲜叶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各道工序的摩擦系数的变化,但因杀青与揉捻工序两者含水率虽相近,揉捻叶茶汁外露其摩擦系数和杀青叶相差甚大,本文仅研究从揉捻叶开始各道工序的摩擦系数变化。  相似文献   

5.
施邦元 《福建农机》2007,(3):69-69,72
安溪县广大农民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整套独特的茶叶初制技术和经验,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品种、鲜叶成熟度等,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制茶技术,并应用制茶机械设备提高茶叶的品质,力求使茶叶感官品质水平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茶叶杀青机双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茶叶加工机械智能化控制,在分析茶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模糊控制的茶叶杀青机控制方案。通过检测杀青滚筒内的鲜叶投叶量和鲜叶等级,应用模糊控制规则决策,实时调整杀青时间和杀青温度的设定值,并在杀青温度中嵌入模糊PID控制,实现杀青温度的精确控制。利用NI USB-6215数据采集卡、西门子PLC等构建数据采集与控制硬件系统,并用LabVIEW虚拟仪器测试双模糊控制系统的输出效果。试验分析了该控制系统输出量对茶叶杀青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输出的茶叶加工工艺参数杀青效果理想,杀青温度偏差低于1℃,杀青时间偏差小于5 s。该控制策略减少了制茶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茶叶加工机械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新工艺在现行茶叶加工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做形—火军干)的基础上,增加了滚筒杀青机和振动理条机工序,针对摊放、滚筒杀青、理条、做形、火军干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摊放4~8 h后,在270℃下杀青1 min,摊凉0.5~1 h,再在200℃下理条2.5~3 h,摊凉0.5~1 h,然后以190℃做形后摊凉2~3 h,最后在160℃下火军干,新工艺加工的扁形名优茶品质较现行工艺加工的还要好。  相似文献   

8.
传统茶叶加工方式的杀青、做形和干燥这三个基本步骤始终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高温容易降低茶鲜叶色、香、味等品质因子,尤其是长时间的高温还容易破坏茶叶中的可溶性内含物(如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降低这些有益成分的含量。本文在对传统茶叶加工方法,尤其是茶叶机加工方法的规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茶叶急冷加工技术,同时给出了实现该方法的关键工序专用设备和该设备的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新泰市茶叶生产加工现状,选择茶叶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炒制和焙火两个环节进行了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控制,确定6CCB-900型名茶炒制机、6CMD/8型多用炒茶机、6CHZ-9B型茶叶烘焙机和电热6CHA-2.0型辉锅机为主推机型。制定了红茶机械化加工、乌龙茶机械化加工和机采鲜叶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措施,分析了我市地理环境、茶叶扶持政策和技术推广优势对茶叶机械加工产生的促进作用,并对茶叶加工机械化推广的经济效益、示范带动效益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绿茶的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其中揉捻是适当破坏鲜叶组织,使茶汁渗出,让茶叶卷曲成条塑形。现有的茶叶揉捻装置无法连续对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加工效率较低,且会混入茶梗和碎叶而降低成品茶叶的品质。【方法】研究小组提出一种设有除杂功能的茶叶揉捻装置,通过设置揉捻锥、锥形锅和伸缩杆,实现连续化揉捻以提高茶叶揉捻效率。通过设置筛选箱、筛板、凸轮盘、连杆和凸轮电机,以便于将揉捻前的茶叶中的细小茶梗和碎叶剔除。【结果与结论】该装置能够对杀青后的茶叶进行连续揉捻,提高茶叶揉捻加工的效率,且便于将揉捻前的茶叶中的细小茶梗和碎叶剔除,从而提高成品茶叶品质。但是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揉捻机智能化水平不高,尚不能根据鲜叶原料的老嫩程度智能地选择机械揉捻工艺参数;揉捻叶内部压力及其细胞破碎率尚不能实时检测,影响了揉捻工艺参数的反馈及实时调整。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叶种类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为6大类:即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黑茶和白茶。此外,还有使用上述6种茶作为原料制成的再加工茶,如花茶、紧压茶和袋泡茶等。而我国是以绿茶生产为主的产茶国,绿茶产量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73%。仅绿茶而言,又分4大种类、近20个品目。从茶叶生产与加工机械化的角度出发,茶叶生产与  相似文献   

12.
机采茶中混有不同类型的鲜叶,传统的风选、振动筛选等分类方式准确度低,现有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分选方式也无法满足对常见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四种类型鲜叶的准确分类。为解决茶叶机采后各类型鲜叶精确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与多分类器的鲜茶叶分类方法。首先,利用鲜叶的相对几何特征与纹理特征基于SVM构建鲜茶叶分类器;然后,对多边形拟合后的鲜叶图像进行特殊角点检测得到各特殊角点数量对应的各类别分类概率,并将特殊角点序列的距离矩阵相似度作为判断依据;最后利用KNN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融合,得到最终分类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的利用不同类别鲜叶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准确率达94.24%,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机采后茶鲜叶难以用人畜力以及常规机械切碎加工的生产实际,研制了茶鲜叶铡碎机;同时,介绍了整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并完成了主要工作部件设计。通过生产试验表明:该机切碎合格率为98%,生产率为3~4.5t/h,单位能耗为0.52kW.h/t,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茶鲜叶机械化切碎加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茶叶是日照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促进茶叶机械化发展,提升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日照市农机局对全市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茶叶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茶叶机械化主要是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和茶叶加工机械化。上世纪80年代,日照市茶叶加工主要采用传统的偏锅手工制茶,后期逐步引进了简单的电炒锅、揉捻机、炒干机等制茶机械,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2000年以来,在总结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辅助浸提茶鲜叶中茶多酚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缺乏,机采茶已逐步成为茶叶采收的主要方式.为了提高机采茶的利用价值、降低其加工成本,本文研究了机采茶鲜叶浸提茶多酚的工艺与方法.本文进行了以机采茶鲜叶为浸提原料,以水做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茶多酚工艺试验,研究了浸提时的超声波功率、茶叶粉碎粒度、浸提温度和茶水比对茶多酚浸提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浸提茶多酚的主次影响因素和最佳工艺参数,即:茶水比为1:20、浸提温度为60℃、超声波功率为350W,茶叶粉碎粒度为1.5mm.在此条件下,茶多酚的浸提得率,可达95.86%.此方法较常规水浴浸提茶多酚含量高、用时短、浸提次数少,与超声波辅助浸提干茶叶的茶多酚浸提得率相当.由此可见,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机采茶鲜叶中茶多酚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扁形茶炒制机(龙井茶机)是按照扁形茶手工炒制工艺要求,集杀青、理杀(压扁)、辉干为一体的多功能茶叶加工机械。以其生产功效高,加工质量稳定等优点赢得了广大茶农的青睐和好评。扁形茶炒制机在全国特别是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广泛地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名茶生产机械化,促进了这些地区茶叶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茶叶加工是一种较复杂的农产品加工业,同样的鲜叶通过不同的机械和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的茶叶种类、品质也不相同。要建好一个茶叶加工厂,茶叶机械设备加工能力的预算,机械的选型与配套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2)麻袋包装(如图3)。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特定周转包装,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茶叶运输包装,已应用在精制茶包装上。目前印度积极主张使用麻袋包装茶叶,包括出口茶。每个毛茶麻袋能装茶叶35~45 kg,由于必须内衬塑料袋,因此茶叶含水率必须符合或低于标准含水率。麻袋具有布袋的优点,成本低、坚固耐用、取材方便;缺点是麻袋上的毛容易混入茶叶,如果是毛茶,  相似文献   

19.
正小型茶叶微波杀青机是现代制茶生产中常用的鲜叶杀青专用设备。该机主要由微波加热箱、磁控管组件、控制装置、输送机构、输送带、传动辊、传动机构、电机、排湿散热装置、排气管道、引风机等零部件组成。工作时,启动控制装置的按钮,电机驱动传动机构运转,带动输送机构的输送带运行,输送带携带茶叶鲜叶前行并进入微波加热箱,微波加热箱内的磁控管组件产生高频电磁微波,均匀照射到输送带携带的茶叶鲜叶上,通过电能、微波能和热能的转化,茶叶鲜叶内的水分子高频运动、相互摩擦生热,使鲜叶内、外同时加热并快速升温,鲜叶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优化植被指数的多生育期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丹丹  刘仲华  赵春江  赵钰  王凡 《农业机械学报》2022,53(2):393-400,420
不同季节的茶叶外形和品质均具有较大差异,针对运用植被指数检测不同季节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难度,选取了10个茶树品种3个季节(春茶、夏茶和秋茶)茶鲜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数据和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5种光谱变换:倒数T1/R、对数T1gR、一阶微分TR’、倒数的一阶微分T(1/R)’和对数的一阶微分T(1gR)’,并进一步利用不同光谱变换优化了经典植被指数,最终比较了经典植被指数和优化植被指数对不同季节茶鲜叶游离氨基酸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茶鲜叶建模集和验证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从大到小均为春茶游离氨基酸含量、秋茶游离氨基酸含量、夏茶游离氨基酸含量;光谱变换优化后的植被指数与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均高于经典植被指数与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关性,相关系数绝对值范围为0.10~0.30;基于TlgR-VI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在不同季节的建模集和验证集中均得到了较好的精度,且适用于多生育时期茶鲜叶氨基酸含量的估测。基于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