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垃圾填埋场植物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体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渗滤液、最终覆土层厚度、最终覆土层的土壤特性等),介绍了垃圾填埋场植物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的概念及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注重的生态学原理。结合淮南市大通老垃圾填埋场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植被重建的一般步骤,探讨了淮南市大通老垃圾填埋场植物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和总体方案,确定了以本土植物为主,适当搭配外来物种,兼顾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植被重建的实施方案,并进行了效益评价分析,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生命终期封场的生态恢复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对中山市新安村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了垃圾填埋场的地形特征和适生植被,从微地形改造、植物选择和后期养护3个方面入手,针对采用HDPE膜等结构防止雨水渗入垃圾堆体引起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填埋场,提出了选用须根系树种,减少对垃圾填埋场膜结构的破坏,必要时对膜结构进行加固保护,充分利用填埋垃圾的降解沉降营造微地形的动态景观,同时注重后期的管养,依据后期沉降进行后期的景观提升和改造,以最终实现垃圾填埋场的绿化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梳理,对废弃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类型、特征、环境危害及利用潜质进行介绍.阐述雨洪管控技术、植被重建技术、自然稀释、隔层封装等废弃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措施,提出农林用地、绿地类和服务设施类3种景观再造模式,并通过西班牙拉维琼垃圾填埋场(农林再生模式)、拜斯比公园(绿地类模式)、深圳玉龙坑精英高尔夫练球场(服务设施类...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修复的垃圾填埋场场地利用改造,通过山体处理,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的设置,填埋气体收集导排系统,封场覆盖技术和地表水管理系统设置,可使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液体的二次污染源得到彻底治理并恢复其生态功能。通过对唐山南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种植人工植被,对植物表现的评估,总结出垃圾山山体封场技术和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技术,为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无害化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废弃后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会成为环境污染源,结合嘉兴市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为休闲绿地的工程实例.从改造思路、可燃性气体、污水的处理等方面探讨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通过垃圾分类填埋处理的方式可解决基本的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但是由于占据土地资源较多,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基本生活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主要类型,探讨了垃圾填埋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表面覆盖技术、微生物技术和植物恢复技术等的综合应用措施,以期实现修复过程的有效管理,保证垃圾填埋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时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昆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现状的反思,从土壤修复技术、垃圾地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新材料利用技术以及景观文化的重新塑造等方面探讨昆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周边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特别是进行园林绿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和绿化改造是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这方面的先例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垃圾填埋场植物修复和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埋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关垃圾填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报道已有很多.由于可利用土地的日渐减少,需要对垃圾填埋场的土地资源进行恢复再利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植被恢复已日渐引起重视,本文尝试从植物修复的角度去探讨垃圾填埋场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生活垃圾量的日益增多导致填埋场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多年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化显示出具有类似于土壤的物质。以常熟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对原有垃圾填埋场垃圾进行了开采方案设计,并对开采垃圾经过分选、烘干后,检测了其毒性。结果表明,开挖长期填埋后稳定化的矿化垃圾可以资源化利用,可以使现有填埋场再生并重新利用,节约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1.
以中山市大坑顶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为例,从宜居性角度,阐释了该类项目对塑造社区自然人文特征、加强区域辨识度、彰显城市文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在生态恢复基础上,利用原矿坑独特景观进行项目策划与景观设计,把原来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废弃采石场改造成为一个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社区公园,对国家土地紧缩政策下棕地的改造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洁华  甘伟群 《绿色科技》2019,(6):113-114,117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废弃地类型,如处理不当容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和破坏。通过对广东省镇级垃圾填埋场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了解,对垃圾填埋场覆土封场后如何合理高效进行快速植被恢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中适宜的草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混播方式,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了植被恢复,不仅为植物自身生长提供了较好的营养来源,还可以利用植物起到了水土保持、固坡护坡、改良土壤、净化周边空气,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严雪丹  彭重华 《绿色科技》2013,(1):134-135,140
阐述了城市公园恢复改造中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些重要原则与相关要素,并以武汉解放公园为例,提出了充分利用景观生态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城市公园恢复改造的全面规划,探讨了城市公园在景观生态恢复改造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乌鲁木齐市垃圾填埋场节约型景观规划进行了研究,为大浦沟垃圾填埋场将废弃地改造为城市公园提供理论支持。提出了符合乌鲁木齐废弃地改造成城市公园的节约型设计方法,以期为类似气候区的废弃垃圾填埋场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垃圾填埋场在垃圾不断地被降解和稳定化的过程中将产生气体,垃圾填埋产气率预测对于评估填埋场能源气体产生潜力,确定填埋气体利用方式极为关键.为了更准确的计算填埋气体的产气量,以北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使用一阶降解模型、Monad模型和Scholl canyon模型,分别对填埋场的填埋气体产生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一阶降解模型是针对具体的垃圾填埋场,综合考虑了填埋场垃圾填埋量、垃圾组分等变化因素,能够较合理地对填埋场垃圾产气规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丽水市务岭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经改造提标工程后的渗滤液处理工艺"MBR+NF系统+RO",出水能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标准。  相似文献   

17.
陆卫民  宰正浩 《绿色科技》2013,(12):191-193
指出了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经稳定化处置后进入填埋库的作法,不能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2008)的要求,经过对比新旧标准的差异,对常熟市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防渗系统改造、增加分坝区和渗滤液导排系统,达到了新标准关于飞灰卫生填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既有绿地改造是要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的环境对其进行大环境绿化,用绿化景观设计将"山、水、岛、森林"的景观引入城市,从生态角度改善城市环境,使绿地通过各种景观搭配与设计,最终达到美化城市的效果.绿化景观设计重点突出城市生态平衡,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理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针对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老场缺乏有效雨污分流措施的问题,在改扩建工程中对新的雨污分流系统进行了改造和优化,提出了垃圾填埋场实现雨污分流的几点措施,主要有:①改造老场截洪沟,同时针对新场扩建库区修建合理可靠的截洪设施,尽可能减少库区范围外地下水进入填埋库区;②结合填埋场地形条件,合理划分填埋库区,科学选择地表水排水工艺,尽可能减少大气降水进入填埋作业区;③合理划分填埋作业单元,填埋作业过程中及时进行日覆盖、中间覆盖与封场生态修复,尽量减少暴露面积;④结合填埋作业发展规划,合理修建永久性、半永久性、临时性地表水导排沟渠,有效导排进入填埋库区的雨水等。在填埋场扩建工程中,通过对现有截洪沟的改造,以及截流、分区、覆盖、导排等“堵”、“排”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最终实现了扩建后填埋场的良好雨污分流,证明了以上措施对实现垃圾填埋场的雨污分流达到了设计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国垃圾填埋场改建以及雨污分流的措施探讨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低碳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政策口号的提出,对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是一次发展和改革的机遇。目前环境污染加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城市景观被破坏,公园建设就成为城市建设响应政府号召的关键因素,而综合公园的改造更是公园建设中最受欢迎的创新的重点建设。本文通过对城市综合公园的研究,分析城市综合公园改造中景观的保留与优化的必要性,并根据上海市综合公园实例提出综合公园改造景观保留与优化的有效对策,进而有利于上海市综合公园的大力建设,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