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植梅 《农业工程》2017,7(4):189-190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农民通过退耕还林恢复林地面积,增加经济收益。其中,林下栽培食用菌是重要的林下经济模式之一。在林下种植食用菌,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菌共生互补。从目前来看,林下人工食用菌的种植绝非一门简单的种植技术。经过十几年林下种植食用菌的探索和实践,部分食用菌林下种植已初有成效,但目前尚难以大范围实施或拓展。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且需要深入调查和研究,以及制定合理适当的发展计划。该文对林下人工食用菌种植模式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为加快现代化林业建设进程,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我市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实施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经营模式,有效破解了林业经营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提高了林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实现了林业建设由平面向立体、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快速转变,拓宽了林农增收致富渠道。目前,我市林下经济主要有林下作物种植、牧草种植、食用菌栽植、林下家禽和家畜、林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方面内容。林下经济发展形式多样,有个体养殖、企业养殖、"基地+公司+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油茶林下种植白芷的研究,探究该模式下的林地整理、种苗选择、植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远景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油茶幼林期林下种植白芷,综合效益较好;复合经营模式配套管理技术措施要求较高,需进一步研究其标准化问题,复合经营可增加油茶产量;本课题为进一步研究武陵山区油茶林下种植白芷标准化技术及发展不同林药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莫汉琴 《河北农机》2023,(1):166-168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储备林建设过程中,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助于项目收益的提升,而且可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一般的林下种植不同,在国家储备林中开展林下经济要以树木的健康生长为基础,因此对林下经济管理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种植产品方案。  相似文献   

5.
杨莹 《湖南农机》2016,(7):160-161
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果树种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产业,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经济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果树种植效果,提高整体病虫害防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针对于当前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不足,要提出科学的针对措施进行解决处理,确保果树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章就对于果树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探究了应用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泉杉 《农业工程》2020,10(9):112-119
为开展林(幼林)下种植粮、油农作物的课题研究与示范,对比试验了林下种植甘薯和林下种植绿豆的不同模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了优选方案。试验及研究结果可为确定高效林粮生产模式提供参考,从而达到既促进林木生长,又促进粮食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为了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将我国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建设高效农业生产链。打造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链是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对此,必须提高农业植物的种植技术水平,更新种植方式,培养多种绿色农产品,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扩大中国农业经济市场,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就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种植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基础作用,直接影响农业种植效益,决定农村经济收入水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基本状况,对农村主要产业种植业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种植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种植业技术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善农村种植业技术,提高种植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邓颢 《南方农机》2017,(12):131-1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到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的环境治理政策相比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滞后,以及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保护的粗放型经济,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近几年由于雾霾的问题,环境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很多人意识到环境污染是严重损害以后发展的短视行为,开始关注如何改善环境污染情况,从而保卫我们的绿色家园。本研究从当前的林业种植对环境改善的应用入手,分析了林业种植对于我国当前环境现状的改善,以作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进行了分析,分别讨论了经济树木混合种植、蔬菜混合种植、菌类混合种植与禽类林间养殖的管理重点与要点。旨在促进生态林业模式更好的落实,改善我国林业生产现状,实现林业生产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的推动更为明显,尤其是农业的多样性、综合性以及高效性这三大特点,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使农业发展达到可持续、高产、高效的目标。我国农业构建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能够使其在理论基础和实践内容上都有着重大突破,收获到显著的成效,为将来建立高效农业发展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农业经济发展体系的形成可以促进科学地使用地方能源,实现综合发展,实现以农业为主的高效运作。利用不同复合肥不同施用量对花生生长效果以及产量的作用影响,围绕吉林省花生种植内容对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不高以及大型农业机械应用率不足等问题导致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境。本文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1电网与林地概述 浙江省是我国陆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各类工商业、居民用电量较大,负荷增长速度较快。自"十一五"以来,浙江省电力公司每年都保持百亿元规模以上的电网建设投资,确保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4.
陈培 《南方农机》2019,(12):50-50
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果树种植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来源,促进了基层农民的脱贫致富。在实际的果树栽培过程中,由于种植技术要点把握不准以及管理不当,在栽培管理和种植技术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果树栽培种植管理水平较低。文章介绍了西南地区果树的种类,并对果树栽培的薄弱点、管理措施、种植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粮食作物,同时在我国有较悠久的种植历史,水稻的产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水稻的产量,应该重视对水稻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实现我国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也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种植技术也有显著提升。在传统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当中,小麦是最常见的一种。提升小麦产量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小麦的种植需要依靠一定的技术,并且对生长条件有明确的要求。为提高我国小麦的产量,应该重新改良小麦种植技术,用更加科学的技术种植,提升农作物产量,在小麦种植当中,应注意防治病虫害。本文主要分析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7.
折耳根是一种可食用可药用、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但当前我国折耳根的采收大多依赖人工,作业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较高,破损率较高,严重影响经济效益。课题组调研了我国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中的各类农业机械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我国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出了机械化种植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对我国丘陵山区折耳根产业的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提出了展望,为后续丘陵山区折耳根机械化种植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在多种农作的种植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帮助我国的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新时期,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依然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目前生物科技的研发作为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一方面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还可以保障农作物的种植品质。本文通过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研究,针对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促进我国玉米种植的技术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对农业依赖性最强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粮食结构的构成中,小麦的产量占有重要的位置。提高对小麦高产配套种植技术的理解和认知,对我国经济建设、农业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小麦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地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茶叶种植方面.因此,文章将针对农业信息技术对茶叶种植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使其能够将农业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在茶叶种植上,从而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