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农业用水上尤为严重,合理利用再生水灌溉对于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紧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再生水中含有盐分,存在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潜在风险。本文以国内外再生水灌溉相关文献为基础,从灌溉方式、土壤类型、作物种植、灌溉年限及其他处理模式共5个方面对再生水灌溉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风险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认为,长期再生水灌溉下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研究不足,缺乏交互因子的影响研究,系统化不强,改良再生水措施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建议,加强开展长期再生水灌溉下灌溉方式、土壤类型、作物种植、农艺措施等方面结合对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还要加强改良再生水灌溉对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鲁北平原(黄河以北)土壤盐渍化现状。【方法】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构造了隶属土壤环境条件、地下水环境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3个层面,盐渍土面积占比、土壤盐渍程度、土壤含盐量、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地形地貌与蒸降比8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鲁北平原(黄河以北)区域进行了土壤盐渍化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结果】(1)将鲁北平原(黄河以北)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优等、良好、中等、较差和差5个等级。(2)其中,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差区面积5 277.49 km2,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区面积6 564.76 km2,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中等区面积4 383.79 km2,良好区面积5 995.52 km2,盐渍化土壤环境质量优等区面积4 919.29 km2。针对不同的盐渍化环境质量条件。将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分区划分为3个防治区8个亚区。【结论】鲁北平原(黄河以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和空间差异较大。本研究可为改善该地区土壤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促进该地区农业和农村...  相似文献   

3.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长期困扰新疆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大规模进行节水灌溉的背景,如何有效遏制农田土壤环境的盐渍化是新疆很多灌区面临的现实难题。通过对轻度盐渍化有机碳含量的演变趋势,分析了不同耕作年限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过程,提出轻度盐渍化农田优化种植模式;通过对灌区水盐运移规律研究,分析了盐渍化棉田土壤盐分动态变化与滴水对盐分空间分布的影响,;通过滴灌条件下浅层暗管排盐实验,证明在滴灌条件下,浅层暗管排盐拖延效果良好,平均脱盐率约为50%左右。  相似文献   

4.
针对盐渍化地区作物受土壤水分和盐分联合胁迫影响的复杂机理,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经济作物油料向日葵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北方盐渍化地区作物根系吸水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田间和实验室分别测定了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参数,并对田间实测土壤基质势进行了标定,建立了土壤基质势和饱和度之间的数学模型。此研究为盐渍化地区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可作为盐渍化地区SPAC系统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施用氮磷肥对苏北滩涂围垦土壤盐渍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北滩涂围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种植碱篷与施用氮磷肥等种植模式,评价不同施肥方式对围垦土壤盐渍化水平的影响。对各处理的土壤盐分八大离子、pH、EC、总碱度(TA)、钠化率(ESP)、钠吸附比(SAR)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的3个主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84.16%,并且EC、Cl-、Na+、SAR和ESP在因子1上有较高的载荷,代表滩涂土壤的盐碱特征;Ca2+与SO24-在因子2上有较高的载荷,反映土壤的结构状况;TA和CO23-在因子3上有较高的载荷,代表着滩涂土壤的碱化特征。比较盐渍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可知,裸地的盐渍化水平最高,与其他各处理相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滩涂围垦土壤种植碱篷后,盐渍化程度均得到明显地降低。尿素与过磷酸钙对围垦土壤的盐渍化水平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过磷酸钙对盐渍化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干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而浅埋地下水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因素。为调控合理的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以防控区域盐渍化,以河套灌区永济灌域为研究区,运用指示Kriging法比较了春灌前和生育期不同阈值条件下土壤表层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概率分布,从概率空间分布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时期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埋深和矿化度。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属于中等变异性,土壤表层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属于强变异性。春灌前较生育期土壤表层盐渍化高风险区扩大、浅埋地下水高概率区缩小、地下水矿化高风险区缩小。春灌前永济灌域土壤表层发生轻度、中度盐渍化时的地下水埋深临界值分别为2.6、2.2 m,地下水矿化度临界值分别为2.0、2.5 g/L;生育期土壤表层发生轻度、中度盐渍化时的地下水埋深临界值分别为2.2、1.8 m,地下水矿化度临界值分别为2.5、3.0 g/L,春灌前更易发生土壤盐渍化。春灌前较生育期土壤盐分受外界因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小,且土壤表层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变异性也相对较小,地下水环境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更强烈。研究区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小部分区域为地下水埋深小于临界值且大于矿化度临界值的高概率区,是土壤返盐的高风险区,建议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的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 新疆是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缺乏完整的排水系统情况下,不合理的灌溉,会极大地加重原有盐碱地的盐渍化程度,和产生新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据历次考察统计,新疆荒地土壤资源约一亿伍千万亩。其中,轻和非盐碱化土壤面积约占26.6%,盐碱化土壤面积约占42.8%,难利用和不易利用的土壤面积尚有30.6%。在现有四千七百万亩耕地中,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约占三分之一。 因此,为了发展农田灌溉,就必须对新疆干旱内陆域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水利土壤改良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种植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所以在农业种植中科学合理地推广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将农业技术成果和农业新产品积极转化为农业种植的主要力量,以此来促进现代化农业种植的整体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整合,促进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实现。本文简单分析了农业种植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现状、推广农业技术对农业种植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促进农业种植中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种植水平,促进农村种植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面临的一项挑战,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证食物安全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农业的可持续性。本文综合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的现状、影响及对策。文章强调了土壤质量对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土壤肥力问题,包括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失衡和有机质含量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包括科学施用肥料、推广阶段性深松以及秸秆还田和绿色覆盖等对策,旨在通过这些方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分析和建议对于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农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干旱区灌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地下水过度开采阻碍土壤的脱盐作用,严重危害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出现弃耕现象,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在分析干旱区开都河流域典型灌区水盐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BP神经网络对不同水盐调控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增加灌区作物滴灌比例、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实行冬灌措施既可以减少地表用水量,保证河流下游生态健康,维持地下水位的年际稳定更可以促进土壤的脱盐作用,降低土壤矿化度,减缓土壤盐渍化进程。研究结果探索出了以"地表-地下水资源统筹配置-土壤盐分控制-灌溉节水"三元一体的土地资源保护、灌溉模式改进和流域水资源开发的综合调控模式,可为干旱区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甜菜种植生产的主要地区是东北、西北和华北。甜菜是一种利用率及经济价值都较高的经济作物。为此沙湾县为了提高甜菜种植单产,增加种植效益,对甜菜的品种、种植土壤的要求、用水施肥以及农机与农艺结合进行了综合性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取得了甜菜种植节本高产、增收增效的目的;对甜菜机械化种植以及机械化收获技术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灌区水盐平衡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灌区的水盐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灌区总体上、灌区内不同地区、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上的盐分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土壤盐渍化的灌排措施,论述了控制土壤盐渍化对灌排措施的基本要求、不同地区的灌排模式、生物排水和排水再利用、排水出路和盐分去处及灌区水盐动态监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些年土地快速开发,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阿拉尔垦区红枣种植面临巨大挑战,矮化密集种植模式追求高产丰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提高红枣品质平衡红枣产量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本研究经过对比,传统的以化肥为主的种植方式会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制约红枣产业发展。林下养殖种植方式可以减少表层土壤盐渍化,改良表层土壤,提高红枣品质和产量,提高枣园效益。本研究为阿拉尔红枣骏枣种植和红枣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在多种农作的种植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帮助我国的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新时期,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依然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目前生物科技的研发作为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一方面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还可以保障农作物的种植品质。本文通过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研究,针对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促进我国玉米种植的技术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提升农业发展效果,就要对农业机械化进行有效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及优化模式的形成。但是,在当前的乡镇地区,进行农业机械化推广,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有效地推广策略,提升机械化推广的服务范围,促进推广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开发新设备,促进农业生产力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土壤盐渍化是世界性的资源和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探明主导土壤盐渍化的特征因子,以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为研究区,结合土壤性状调研、室内试验,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土壤盐渍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以硫酸盐为主,灌区内同时存在着盐分表聚和底聚现象,且各层含盐量均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各层土壤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_4~(2-)为主;土壤全盐量与Na~+、Cl~-、SO_4~(2-)均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最强的是Na~+;SO_4~(2-)、Na~+,全盐量(TS)是表征景电灌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特征因子。相关研究可为我国西北等干旱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排水措施对青海高寒区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解决青海高寒区盐碱地治理的问题。【方法】采取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德令哈(中度盐渍化)与诺木洪(重度盐渍化)2处试验区建设排盐工程与田间试验的方法,在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地安装毛细透排水带与暗管进行排水,分析了毛细透排水带降盐技术对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1)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表层(0~10 cm)盐分下降最快,其他土层盐分量呈现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土壤最高脱盐率分别为81.19%和96.62%,重度盐渍化土壤盐分可降低至中度水平;(2)2处试验区0~10 cm土壤盐分中Cl-、SO42-、Na+和K+量较原始土样明显下降,毛细透排水带对Cl-、SO42-、Na+和K+有显著的淋洗作用;(3)毛细透排水带降盐技术在青海高寒区中度盐渍化地区土壤脱盐率可达98.61%,重度盐渍化地区淋盐定额土壤脱盐率可达94.41%。在1 500 m3/hm2灌水量、灌水次数4次的淋盐定额下,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在1 650 m3/hm2灌水量,灌水次数4次的淋盐定额下,重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结论】毛细透排水带可以有效治理盐碱土壤,中度盐渍化地区改善土壤性质,恢复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对绿色环保理念理解更加深刻。绿色农业种植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础,扩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重要性加以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滴灌棉田生育期节水控盐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作物节水控盐研究,对于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新疆孔雀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两种灌溉定额研究了棉花在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灌水频次相同时,灌溉定额和株高成正相关性;灌溉定额相同时,灌水频次和株高成正相关性;高盐渍化土壤,小灌溉定额时大灌水次数棉株成铃数多,且单铃较重。大灌水定额时,小灌水次数棉株成铃数多,但单铃重小;低盐渍化土壤,小灌溉定额时小灌水次数棉株成铃数多,但单铃重小。大灌水定额时大灌水次数棉株成铃数多,但单铃重小;从水分生产效率角度考虑,在盐渍化土壤中种植棉花,大频率灌水有利于提高棉花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针对耕地土壤盐渍化的研究较少,常规土壤盐渍化的遥感监测主要是基于中低分辨率卫星,采用传统的基于象元分类方法,对盐渍化信息的细节描述不足,监测精度不高。使用国产GF-1影像,结合面向对象方法,针对耕地环境下的盐渍化信息进行精确提取和分类,再利用传统分类方法及实地采样数据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1.68%和72.48%,Kappa系数分别为0.90和0.69。该技术能准确提取田间尺度下耕地盐渍地信息,在未来的农田盐渍化高精度监测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