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文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才情横溢的古代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诗言志,歌永言"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功用."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这是一首诗的灵魂.在教授高中学生鉴赏古诗时,应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准确而深刻地领悟诗歌情感、揣摩诗人的本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感悟中的火花》是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短诗佳作。本文通过对该诗歌的语言变异,语言的过分规则和意象的分析,揭示诗中具有"前景化"的语言现象,并诠释评价了这些语言现象是如何表现和深化诗歌主题的,从而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效果。  相似文献   

3.
威廉·布莱克(Willam Blake,1757-1829)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诗人兼版画家,虽然他与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同属浪漫主义诗人,但是布莱克的名气远不如他们,而且诗歌与这几诗人有很大不同,他的诗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极具进步性也更加具有预言性,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诗中大量使用神话人物和动物意象,具有神秘主义和意象主义的特征,因此"造成晦涩难懂的缺点" (邹绛:1986).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5.
诗化意象"风花雪月"在徐志摩诗歌中,既是诗美象征,又是情意象征和哲理象征.这一组意象的出现,是诗人人格精神和审美观念的投射.在20世纪初期风云际会的中国土地上,徐志摩用"风花雪月"这一串美丽的钥匙开启了幸福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6.
《明诗话》传本罕见,甚为宝贵。辑本采辑诗家130余条。所录诗作有的是苏之琨在游历探访中随手采集而得的,为诗人遗落乡间郊野之作,所以苏氏有拾遗补缺之功。苏氏录诗崇尚高格,钟爱淡雅,倡导“性情”,重视“意似”,对“雅”、“郑”诗风演变也有自己的见解。但《明诗话》也有明显缺陷,诗歌理论探究不深,所录诗歌涉及面比较窄,还有徇私之嫌。  相似文献   

7.
万文斌  黎瑛 《农业考古》2005,(6):160-163
黄庭坚是北宋伟大诗人,其对后世影响尤以诗法为大,直接开启“江西诗派“,其诗法之“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与西方文学理论“陌生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即借黄诗中对农村生活、农村景物描写对此问题加以说明,以期从一侧面肯定其诗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陇右生活是杜甫一生之关键时期,亦是形成其独特诗歌内涵、风格的重要时期。诗人将社稷民生之忧患、个人的生活艰辛和内心苦闷哀愁,深刻地融入诗中,赋予承载苦难的悲悯情怀,处处体现出一种悲苦的色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崇高与优美的结合,正是杜甫的感人之处,具有很高的美学意蕴。本文以审慎的态度,探讨陇右诗歌悲苦色彩之形成缘由、蕴涵及其美学意蕴,并进而展现杜甫独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的现象学阐释可能有多种,但主要与四个方面紧密相关融注了边缘、焦虑、精美、悲剧的文化身份;诗与人的清醒悖逆;"救赎诗"的自觉营构与乌托邦话语;"诗的救赎"的自为献祭."朱湘之死"是一种"理性死亡",也是一种"意向死亡",最终完成了诗人朱湘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的主要成就在于小说。但在20世纪初,哈代则是以成熟的诗人身份出现于英国文坛的,其中自然诗是他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自然诗既同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浪漫主义诗歌,也不像现代派那样走极端,而是兼具这两种风格。  相似文献   

11.
对《采薇》主旨的认识,主要有"遣戍役之诗"和"戍役归还之诗"两种观点,但都有与诗情不太相符的地方,通过《采薇》与《诗经》中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比较,我们认为《采薇》的作者应是一位下层贵族,《采薇》是他参与猃狁作战后在归途中对战争的追忆,抒发的是对久戍不归的悲叹和对王事靡盬的抱怨之情。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惠特曼提倡平民使用的“口语入诗”和“自由体式”契合了安徽诗歌革命和新诗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理论创作层面和创作实践层面给安徽诗人带来诗歌创作的灵感。胡适、蒋光慈、田间为代表的安徽诗人对惠特曼口语入诗的借鉴和模仿激发了安徽现代诗歌体式进一步向平民化方向转变,而自由体诗歌的引入则给安徽诗歌界带来不小的震动,对安徽古典诗歌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为安徽诗歌的新变开拓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茶诗看唐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秀娟 《农业考古》2003,(2):160-163,17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它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展现出来以往封建王朝所没有的繁荣和强盛。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封建文人们也将他们的目光和诗的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能体会到诗潮大国的雄浑和开阔 ,也能窥见处于那个时代的诗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虽身处泱泱盛世之朝 ,唐代诗人依然无法逃匿现世与理想的巨大差距给他们带来的失落感。其天生的悲剧意识 ,包括盛世之悲无时不在解说着中国“诗可以怨”的古老命题。这种源于社会的失落感迫使他们不得不在生活中寻求解脱之道 ,于是他们将视野转向了自然山林之中。…  相似文献   

14.
约翰·多恩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著名的玄学诗人。其作品因独特的想象和奇喻成为玄学诗歌中的热点研究对象。本文以新批评的张力为切入点,聚焦多恩宗教诗及爱情诗中构筑的灵魂与肉体的张力,为分析和欣赏多恩的诗歌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以期更深入地解读多恩的作品,体会和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农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即有题目无内容),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为之作注,因此又有<毛诗>之名.  相似文献   

16.
诗品与人品     
写诗是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人格决定诗格,诗品出自人品。诗之格调,源于诗人的思想素养,侧重于诗 人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追求。诗人思想素养也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座高峰,也造就了宋代茶诗的空前繁荣。曾几作为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诗人,其生活中离不开茶,自然也留下很多咏茶的诗篇。他的茶诗,内容多样,既有茶类的介绍,又有茶艺的展示;既有与友人赠茶以促进情谊的茶俗,也有或轻松闲适或低沉苦闷的茶情。曾几的茶诗总体风格清淡活泼,其茶诗不仅丰富了他诗歌的内容,也体现出诗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18.
叶芝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驶向拜占庭》是诗人《塔楼》诗集中的一首。诗歌的语音、词汇、修辞、衔接和语境特征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修养,诗歌的情节变化反映出诗人思绪的流动过程和诗人自身的哲学思想和现实处境,揭示了诗人驶向心中的"乌托邦"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9.
<正>如今的"红杏出墙",代表着"越出常理的情爱",属于不正当男女交往。遗憾的是,它真的是被误读了。最早的"红杏出墙"诗,作者是晚唐诗人吴融,其诗《途中见杏花》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人行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曙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皇州。"这首诗是以杏花怒放为感性的发端,赞美帝乡。全诗流露出的是对帝乡无限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中的"红杏出墙",仅仅是诗人眼前的景物,是勾起思乡情绪的媒介而已,而不含有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20.
赵俊卿 《农业考古》2012,(2):109-112
中国既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皆茶人,中国古典诗歌与茶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历代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把饮茶品茶斗茶当做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借咏茶以写人状物抒情明志。诗因茶而兴浓,茶因诗而名远,茶与诗结缘形成茶诗,广义的茶诗不仅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